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识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9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9725篇;相关期刊330种,包括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法学、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等;知识社会学的相关文献由514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建成、赵万里、金度经等。

知识社会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9 占比:1.5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9725 占比:98.44%

总计:30196篇

知识社会学—发文趋势图

知识社会学

-研究学者

  • 林建成
  • 赵万里
  • 金度经
  • 齐学红
  • 杨生平
  • 赵超
  • 刘涛
  • 李路彬
  • 郭强
  • 黄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长海; 倪嘉欣
    • 摘要: “农村孩子读书无用”的日常说法,折射出中国社会成员对于教育价值、教育内涵的模糊理解,反映出当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抵制“读书无用论”,要求高举美好生活大旗,建构平衡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价值观;紧密围绕素养提升和能力建构,为每个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整合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减少农村学生知识建构和素养生成过程中的障碍,让农村学生切实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 梁甜
    • 摘要: 技术本科院校作为实施高层次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服务对象为现代的服务行业和制造行业。从综合性人才培养和办学定位方面与其他高等院校有着本质的差别,提升此类本科院校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并且从知识社会学层面上研究技术本科院校高质量教师专业的培养与发展。专业化的应用技术知识是提升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前提,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研、用的互动,以加速学科建设、推动技术本科院校实现快速成长。
    • 吴赟; 潘一棵
    • 摘要: 出版与社会密切相关,出版活动的发展应被置于广阔社会情境中进行观照分析,但当前我国的社会学范式出版研究较为薄弱。约翰·B.汤普森(John B.Thompson)是为数不多关注出版与社会勾连的知名社会学家之一,他借助社会学理论和自身出版实践经验,详尽考察了不同类别出版“场域的逻辑”,为出版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本文从汤普森对出版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出版学术思想切入,探索社会学范式出版研究的重要价值与空间及其发展路径,并试图回应一系列现实问题。
    • 杨猛
    • 摘要: “和平跨居”理论,作为中国学者原创的学术理论,是滥觞于中国跨国民族研究过程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重要理论。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检视作为知识的“和平跨居”概念的生产过程,“和平跨居”理论的实践方式,进而发掘其深层的认识论基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呈现“和平跨居”理论的有效性及其不足,促进理论的完善。目前的“和平跨居”理论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但也存在二元论认识论的缺陷,需要在实践中将其弥合,并回到具体的生活世界,以达到更好地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目的。
    • 赵超越
    • 摘要: 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产生了一批特殊的社会学人群体,他们既作为社会变迁和重建过程的亲历者,又作为最早从事学科知识生产的学术人,在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通过所建构的分析框架,可以对"社会学人"的形成过程以及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学术回应做出初步的解释,而知识社会学和口述历史则是对该解释进一步探索的视角与方法。
    • 李梦婕
    • 摘要: 知识社会学发展到以伯格为代表的建构范式时期,将“知识”的范畴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现实,与游戏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以其“拆解”儿童游戏生活可知:游戏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实,兼具确证性和意向性。在“游戏现实”被建构的过程中,幼儿园的制度化生活提供了意义背景,语言则作为中介推动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儿童游戏正被建构起一种“双面”形象,较之成人规定的教育性游戏在时间与空间构成上产生“失衡”。因此,要求教育者辩证看待儿童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组建一种生活游戏观和生活教育观。
    • 李志军; 易小邑
    • 摘要: 增强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课程的适应性属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微观层面。增强课程适应性的外在动力源自于三个方面:知识发展的内在需要、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以及新知识生产模式的推动。以“问题解决”为逻辑基点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对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带来多重影响,即知识性质的应用性、知识体系的开放融合性、知识结构的技术导向性、知识传授的建构性与知识评价的多元性。基于此,为了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需要以“工作任务需要”为逻辑基点,增强课程技术知识的适应性;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定位,凸显核心技能的适应性;以“跨学科交融”为课程内容取向,凸显知识的整合性与建构性;以“多元协同参与”为课程组织方式,提升知识的反思创新性;以“异质多维标准”为课程评价方式,提升课程知识的多元价值。
    • 李洪修; 陈栎旭
    • 摘要: 知识社会学作为研究知识与社会之间关联的理论和方法,将知识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知识的价值负载性与社会建构性的命题,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课程知识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依据不同的建构规则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规定性和表达。知识的“生产场域”蕴涵课程思政的育人本源,“再脉络化”场域孕育课程思政育人的生长点,“再生产”场域中教学实践的转化推动着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实现,必须尊重课程知识的特性,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的内生路径;须关注不同形态的课程知识,探索课程思政与社会境域的双向互动;须增强不同类型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推进“大思政”格局;须转变教师课程角色,实现课程知识的再生产。
    • 程晓莉; 齐学红
    • 摘要: 师德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知识社会学视域下的师德具有社会建构性和情境依赖性,其意涵也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师德形态经历了从崇高到底线、从单向言说到关系性话语、从个人信条向群体德性延伸、从专业伦理到个体德性复归的流变。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只有基于实践场域,动态、整体地把握师德发展方向,基于内生性标准构建师德约束机制,增强师德建设制度对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影响力,才能使师德建设得以长效发展。
    • 徐莹莹; 王海英; 魏聪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专业化政策大致经过政策探索(1949-1977年)、政策发展(1978-2009年)、政策深化(2010年至今)三个阶段。我国教师专业化政策的演变历程体现了三方面的逻辑转换,即政策价值理念从工会取向的教师地位改善到专业取向的教师实践提升,政策演进动力从功能驱动的秩序维持转向冲突驱动的裂隙弥合,政策决策主体从权力精英的单边支配转向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未来,应识别时代精神气质以创新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求,正视教师发展权能以支持教师的自主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实现路径,转变政府职能定位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保障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