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权威
知识权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人口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专利文献14740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当代教育科学、班主任、宁夏教育等;
知识权威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谢嘉幸、金度经、任国胜等。
知识权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740篇
占比:99.01%
总计:14888篇
知识权威
-研究学者
- 谢嘉幸
- 金度经
- 任国胜
- 凡夫
- 张彩
- 朱国云
- 王玮
- 石中英
- 郭卫霞
- 魏相梅
- 丁正后
- 万利平
- 于敦菊
- 任颖
- 何芳
- 俞峰波
- 候春涛
- 冯周卓
- 冯小宁
- 刘万海
- 刘东
- 刘丽勤
- 刘佳
- 刘凤存
- 刘小枫
- 刘岩
- 刘忠杰
- 刘慕霞
- 刘春杰
- 刘晓明
- 刘洋
- 别义勋
- 卢盈
- 向宏佳
- 向柳瞩
- 吴万伟
- 吴建军
- 吴殿华
- 周守军
- 周荣秀
- 唐慧玲
- 唐玉清
- 姜丽辉1
- 孙勇
- 孙卫华
- 安德鲁·派普尔
- 宋成
- 尤斌兴
- 张以瑾
- 张军
-
-
杨先武
-
-
摘要:
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设计,成功的教学设计是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笔者以为,教师在课前既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也要避免走向精雕细刻的误区。一堂课在大的环节上应该合理安排,力求清晰,但如果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设计得极为具体,则必然会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摆出一副“知识权威”的架势,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主观意图通过预设的方案强加给学生。
-
-
杨培明
-
-
摘要:
一、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固有壁垒,改变了知识传播与获得的速度和方式,解构了教师在传统教育中长期拥有的知识权威和心理权威。智能时代,教师正面临着作为知识传播者角色的边缘化、作为教育专业者角色的模糊化和作为教学评价者角色的工具化的危机(罗莎莎、靳玉乐,2020)。
-
-
-
-
摘要:
一、何为后喻时代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在“前喻文化”时代中,知识主要以薪火相传的方式,由长辈向晚辈传授;在“并喻文化”时代中,知识主要以平面扩散的方式,在同辈人之间传播;而在“后喻文化”时代中,知识的流动与生长突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垄断被打破,知识权威逐步消解,长辈往往需要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
-
毕立群;
杨媛媛
-
-
摘要: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专家的知识权威受到严重挑战,甚至被戏谑为"砖家".在考察中国5000年以来知识传播体系及其演变基础上,文章认为专家变"砖家"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和知识传播体系演变的必然结果.远古时期知识与神相伴,知识与神性一体化传播.封建社会时期知识是行政权威的代表,知识是社会等级的象征.近现代以来,知识则以专业性、科学性、精英化等排他性手段在大众中传播.移动互联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以后,知识权威的神性、行政力量、精英化外衣被剥离,知识权威的实际地位与大众的传统认知之间的偏差表露出来,"砖家"化的社会现象随之产生.知识权威的衰落是知识传播体系革新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
-
-
-
摘要: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苗更成为人们普遍的关切。疫苗研发历来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仍有许多未解的谜团。在本书里,读者能了解疫苗的研发历史、基础知识,能找到这些疑问的答案。作者为斯坦福、牛津医学科班出身,多年为《科学》《自然》撰写生物医学报道,知识权威可靠、叙事富有极强的文学性。难得的是,除普及生物学、基因科学、疫苗学的知识,本书还极具人道情怀,以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介绍科学实验伦理的发展、疫苗安全问题,以及政府在其中的监管作用。
-
-
李利鲜
-
-
摘要: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是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前提。作为教师要担负起培养重任,加大力度在日常教学予以落实。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传统课堂,师道尊严,教师站在讲台,集长辈权威和知识权威于一身,高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只有听从的“份”,不能创新也无法创新。这样课堂,学生没有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感,思维紧张,只有唯师是从,唯纲是从,显然不敢问、不会问,找不到问何物。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当下,必须改善原有致人紧张的学习气氛,营造一种愉悦、和谐而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心灵自由和安全,敢问、不怕问,成为自觉的学习意识。
-
-
敖路平
-
-
摘要:
学界对专家信任危机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媒介化风险社会视域下,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范式加以阐释。从网络社会学视角出发,运用微观个人角色、中观群体互动、宏观社会环境的基本分析框架,可发现虚拟舆论场中专家"角色断裂"的多层次诱因:知识权威的"角色断裂"根源于专家自身的角色失位、"虚拟赋权"的兴起与意见领袖的冲击、资本运作下的污名化建构等。对症下药进行治理,可为专家信任的重塑和权威再造提供一些反思和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