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7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89篇;相关期刊405种,包括中国德育、当代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3年会暨第三届素质教育高层论坛、第二届“中国·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教师权威的相关文献由69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艳、田友谊、吉梅等。

教师权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2 占比:28.4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689 占比:71.45%

总计:2364篇

教师权威—发文趋势图

教师权威

-研究学者

  • 李艳
  • 田友谊
  • 吉梅
  • 李荣华
  • 李小英
  • 王亚维
  • 赵丽萍
  • 高俊霞
  • 刘国栋
  • 姚本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义兵; 李月
    • 摘要: “尊师重教”尽管在我国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沉浮,在时代更迭与潮流的冲击中嬗变起落,但其作为历史沉淀中念兹在兹的思想文化,在古圣先贤的传授与影响下延续至今,且始终与国之兴亡、人之兴废、道之盛衰紧密相连。然而,近年来,在落后传统文化沿袭、西方思潮渗透以及教师权威衰弱背景下,“尊师重教”面临式微困境。要重塑“尊师重教”文明风尚,就要在重构其本质内涵基础上,营造良好的重塑氛围,增强全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感,并强化教师魅力型权威。
    • 刘雨
    • 摘要: 随着校园欺负研究的持续深入,学生欺负教师行为逐渐受到关注,但对于学生欺负教师行为的内涵、表现、成因与治理亟需进一步澄清。学生欺负教师行为内涵界定应与学生之间的欺负行为进行区别,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两种类型。学生欺负教师行为的产生,既有学生自我错误归因和教师因素,也有教师合法权益保护的社会支持不足以及学校场域中师生权力关系的异化等原因。因此,治理学生欺负教师行为,需要政府完善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需要学校在学生欺负教师行为治理中注重教师参与、重树教师权威以及与家庭社会协同开展尊师教育。
    • 李婕; 张英魁
    • 摘要: 进入新时代,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加重的权威危机已然从政治领域渗透、扩散至学校教育领域。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样态,逐渐趋向弱化。为此,亟待厘清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遭遇挑战的缘由,从教师权威被多维度消解、学生与家长权利观念的日益增长、教师权力行使的传统色彩与法治的冲突、传统权力和现代权利的博弈与内在张力、化解挑战与重塑权威的对策思考等5个方面进行新的审思。这不仅有利于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独特意义,为新时代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保障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安定有序与高效推进提供新的启示。
    • 潘小芳
    • 摘要: 教师权威是师生关系中一种重要的影响力,有其正当性与合法性,同时又区别于教师权力、教师威信与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的式微体现在现代性之权威"祛魅",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消解与式微。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权威面临困境和挑战,需要用后现代性的"返魅"重构权威,以承认的尊严确保权威存在的正当性,以我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彰显新型教师权威,并且要处理好权威与平等、民主及学生自由之间的张力。
    • 易杨
    • 摘要: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教师文化资本积累过程就是教师权威的形成过程,教师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文化资本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占据一定的权威地位。然而,随时代变迁,受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工资待遇等结构性制度因素和教师身心素质、教师学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结构与当下中小学教育场域不相匹配,导致中小学教师权威逐渐消解。基于此认识,重塑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关键在于从宏观层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从微观层面凸出教师人文素养,改善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使之适应时代更迭下中小学教育的要求和标准的变化,满足国家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 徐卓宇; 江凤娟; 陈志伟
    • 摘要: 重塑教师权威有其政策、学术、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的现实需求。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梳理了教师权威的建构路径和影响学生对教师权威认知的因素,整合形成新的分析框架,进行初始问卷和正式问卷的编制,据此建立了认知因素影响教师权威建构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模型检验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现代教师权威的建构路径由个人品质与教学能力、国家意志与社会价值、职业认知与信息获取、文化传统与制度现实组成,认知因素包括师生关系、学习风气、教学实效与学习状态;4个建构路径受到3个认知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对“个人品质与教学能力”“国家意志与社会价值”“文化传统与制度现实”有正向直接影响;“学习风气”对4个建构路径均有正向直接影响,且影响效应值分布在不同梯度;“教学实效与学习状态”对“个人品质与教学能力”“职业认知与信息获取”有正向直接影响,其中对前者的影响效应值高于后者。基于研究结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人格塑造、职业成长和师生关系处理等方面提出提升自身专业水准、秉持终身学习理念、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涵养卓越人格品行的建议,鼓励教师努力成为专家型、学习型、益友型、魅力型现代教师。
    • 王凤娥; 曹辉
    • 摘要: 中国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成就,也是新时代教育依法治校的重要措施。该项政策一年来的实施状况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心,课题组选取江苏省的基础教育为样本进行调研分析,发现了“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分析其中原因,这既有制度设计方面的内容不完善问题,也有学校、教师及社会各方面的观念认识问题。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与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学生管理从过去的严禁体罚到现今的准予惩戒,这是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教育理念的鲜明转变,更需要积极改革与稳步推进。
    • 徐俊; 王真
    • 摘要: 在“惩罚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成为基本共识后,需要进一步讨论这种正面的教育意义“是什么”以及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惩罚(教育惩罚)应当“如何做”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的首要障碍在于“惩罚”是人类社会里一个非常古老的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已被包裹上了许多层不同的意义。通过历史和文献梳理,可以初步区分出七种不同意义的惩罚:作为后果的惩罚、作为管控的惩罚、作为报复的惩罚、作为弥补的惩罚、作为立威的惩罚、作为纪律的惩罚和作为荣誉的惩罚(惩罚的“最高境界”)——其中的六种意义同“作为警示的惩罚”共同构成了“教育惩罚的意义系统”(惩罚可能具有的正面教育意义)。在教育中实现“有意义惩罚”可以遵循三条“意义原则”(正面意义原则、丰富意义原则、高级意义原则)与两条“准备原则”(意愿准备原则、基础准备原则)。
    • 陈娜; 陈诗情
    • 摘要: 当前关于教师权威存在多方面的误读与理解的偏狭,要求反思和重新“发现”教师权威,澄明教师权威的价值与意义。雅斯贝尔斯系统地阐释了教育权威思想,对于当前反思教师权威以及促进教师权威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权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师权威则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展为目的,在师生主体交互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影响,内在地体现为一种对真理的信仰和认同。它有助于促进教育惩戒有效落实、推动学校育人有序展开、保障师生关系扎实建构。在当前重提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背景下,重塑教师权威的文化认同、构筑教师权威的专业基础、彰显教师权威的精神成果感召、平衡教师权威的内在张力,是教师权威重建的主要路径。
    • 张洪春
    • 摘要: 调查显示当前高职教师权威弱化现象较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受学生课堂行为失当、教师职业精神消解、制度机制保障不力、尊师重教文化滑落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产生与高职内部治理目标异化、治理结构失衡、治理制度缺陷、治理文化缺位等方面存在关联性。基于此,文章从高职内部治理改革角度,提出了改善学生课堂行为、重塑教师职业精神、完善制度机制保障、弘扬尊师重教文化等基本策略,以促进高职教师权威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