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喻文化

后喻文化

后喻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8629篇;相关期刊209种,包括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四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后喻文化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发祥、田长生、刘建平等。

后喻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8629 占比:99.68%

总计:78879篇

后喻文化—发文趋势图

后喻文化

-研究学者

  • 梁发祥
  • 田长生
  • 刘建平
  • 曹娟玲
  • 朱星辉
  • 李婷
  • 赵丽萍
  • 于海静
  • 任莹
  • 何树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嵩; 马晓红; 王慕雅; 李楠
    • 摘要: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后喻时代文化背景下,高校招生宣传面临严峻的形势.本文基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23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根据当代大学生代际特点,探讨后喻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宣传方式,助力学校招生宣传.
    • 叶贝; 董雁
    • 摘要: 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三喻文化",包含正向学习、同辈学习与反向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前进,基于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工作场所学习应综合运用这三种学习方式,尤其要重视传统上易于被忽略的反向学习。深入探讨基于"三喻文化"的成人工作场所学习的理论重构与有效策略,能够切实推进工作场所学习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
    • 罗文
    • 摘要: 婚姻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婚姻的家庭功能和社会意义高度重视。运用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范式对两代中国人婚姻观的代际传播路径进行研究,会发现成长于前喻文化环境的70后父母秉持着前喻习得式传统婚姻观念"催婚",希望子女可以在规训中继承长辈的生命历程时间轴。而成长于并喻文化环境的90后子女却在同代人互动中完成了婚姻观念的自我审视与认知构建,变得"恐婚"。面对婚姻观念的分歧,可以在后喻文化环境下从子女到父母的反向代际传播渠道中,通过文化反哺促成两代人观念的交流融合。
    • 杨雅; 苏芳
    • 摘要: 媒介为我们认知外部世界的图景搭建了桥梁,而技术赋权也使得家庭媒介使用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社会的面貌。家庭是贯穿我们生活的重要空间和重要传播场域,是代际沟通的关键场景,也是媒介技术驯化的重要情境。在后喻文化时代,子代开始向亲代进行数字反哺,共同增强家庭传播中的代际沟通效果。这不仅成为家庭传播中的新现象,也给代际沟通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家庭-技术”生态观,一方面,需鼓励青少年线上线下实践的互补,通过网络探索虚拟世界的边界,通过实践了解现实社会的温度,提升媒介接触与使用的自主效能,培养正确的网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需督促家长角色发挥榜样力量,克服媒介焦虑恐慌,认识技术的可供性,合理面对数字化生存的机遇和挑战。
    • 刘建平
    • 摘要: 在传统社会,老年人是权威的象征,也是年轻后辈生活经验、文化习俗和道德价值上的启蒙者、驯导者和裁决者。数字时代呈现出技术年轻世代化、价值年轻世代化和话语年轻世代化的趋势,年轻世代不仅是网络和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主体,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话语的创建者,他们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文化。“后喻文化”时代的“泛视觉”转向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剥夺了年轻人思考、批评、创造的能力,年轻世代与中老年世代对话的缺失使得中老年世代沦为“数字难民”。年轻世代应跳出中国文化传统视野的局限,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观照、辨析、反思自身,我们要以“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理一分殊”的跨文化思想等普遍性的价值重铸青年新人格,通过历史意识的重构引导年轻世代形成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和文化自信,并通过“数字反哺”来重构健康平等的新型代际关系。打破“信息茧房”和圈层限制,在与不同代际的交流中获取教益,创造新人格和新文化,这是“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世代的重要使命。
    • 胡濛驿
    • 摘要: 后喻文化崛起,打破传统家长制结构,青年一代通过数字反哺实现银发群体与现代科技共生。子代发挥“数字原住民”优势,转变劝服方式,弥合新媒体背景下代际数字鸿沟现象,提升亲代触网能力,助力银发群体畅享互联数字生活。
    • 王文琳
    • 摘要: 后喻文化又称“青年文化”,伴随着物质生产能力的急速变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思想的巨大转变而产生,是后辈年轻人将自己的思想和所学到的新知识灌输给老一辈人的一种文化现象。后喻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接受程度、子女所处的年龄段以及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都是影响亲子良性互动的因素,主要从建立平等沟通的亲子关系、注重角色转变、注重自我检讨以及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面阐述了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构。
    • 王莹
    • 摘要: 微电影作为后喻文化①的代表之一,凭借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审美风格等艺术特征,成为引领大众文化走向的重要方式。微电影《我在深山“修故宫”》是四川省委宣传部出品“百部看四川--微视工程”的优秀作品。该片以彰显四川文化品质为重点,讲述了主人公沈春贵一家两代半个世纪以来,不间断修缮报恩寺的故事,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同时提升大众对文物修复、文化保护的价值认识。本文用《我在深山“修故宫”》为案例,对微电影的创作技巧及审美表达方式进行研究,探讨新时代后喻文化语境的现实意义。
    • 郭亦琛; 初瑶
    •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短视频的兴起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路径,而受制于身体机能、媒介素养与传播环境等各种因素,老年群体往往以内容接收者的身份参与互联网生活,老年与青年间的互动交流和文化传递受到一定阻碍。随着老龄化现象加剧,“数字鸿沟”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参与的滞后性,使得老年群体的媒介融入成为关注热点。基于B站平台和后喻文化视角,通过对老年up主视频进行内容分析,剖析不同类别老年up主的形象建构特点,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自我突破类、技能分享类、身份展示类和情景叙事类,结合典型案例研究,对如何让老年人在青年文化浪潮中更好地融入数字化时代这一问题作出反思。
    • 史晨艳
    • 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老年群体的适应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山西某一以中老年为主的村庄参与Z应用“凉爽红包节”活动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村庄中老年群体的接入沟在迎头赶上,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低、手机媒介素养低、害怕被骗不敢触碰的观念以及后喻文化的稀缺而在使用沟上相差较大。农村填补数字鸿沟需要吸收年轻血液,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村委会也可以在农闲时开班教中老年人使用手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