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观
婚姻观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世界文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514篇;相关期刊667种,包括社会、现代交际、女性天地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学术研讨会、2004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婚姻观的相关文献由1278位作者贡献,包括闫俊玲、乔云、于宪欣等。
婚姻观
-研究学者
- 闫俊玲
- 乔云
- 于宪欣
- 刘妍
- 刘怡然
- 叶宇兰
- 吕安延
- 张忠
- 张瑞
- 张颖
- 惠燕
- 李林
- 楚楚
- 毕宇宏
- 王泽容
- 胡珊珊
- 范丽娜
- 过放
- 马佳
- 万婉青
- 于红
- 代洪宝
- 任佳琪
- 任峥
- 伍钧天
- 何娜娜
- 何宗焕
- 何心爽
- 何欣
- 余华
- 余嘉
- 余永红
- 余艺
- 冯克菲
- 刘伟杰
- 刘冰
- 刘学慧
- 刘宇
- 刘建霞
- 刘永生
- 刘洁
- 刘燕
- 刘艳卿
- 刘莹
- 华英
- 又见香草
- 吴中任
- 吴丹
- 周榕
- 周蔓滋
-
-
董晓彤
-
-
摘要:
1919年11月14日,湖南长沙发生了一起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自杀事件。自杀者名为赵五贞,女性,年二十二,经媒婆撮合、父母包办,许配给富商吴凤林为继室。赵五贞对这桩婚事逬行了多次反抗,却未能成功,遂于成婚当日,用剃刀自杀于花轿中。这一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激怒了年轻的毛泽东。
-
-
王斌
-
-
摘要:
张謇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为建设“新世界之雏形”作出了不少开创性建树。而作为一位生活于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的历史人物,他身上同样无可避免地烙下时代的印记。这在张謇的婚姻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充满着新与旧、落后与进步、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观照张謇的婚姻情感生活,可以让我们更为立体地认识张謇,还原其有血有肉的一面。
-
-
李思涵
-
-
摘要:
“门当户对”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婚恋嫁娶的遵照之一,传播广泛,构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该词由建筑构件向婚姻标准演进的过程体现了本文符号化的三个阶段:实体符号阶段、混合符号阶段、语言符号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又充当着自然、精神、关系、流动、代际等多种特质的复合媒介,发挥了传播媒介的功能,体现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特质。在华夏一元传播体制中,“门当户对”观念的传播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根本指导下,受到宗法与封建制度的强力控制、礼制思想与贵和观念的巨大约束,体现了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传播模式。而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习惯与传统,“门当户对”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仍被遵循使用,其中所内蕴的独特民族精神对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丰富华夏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
-
罗文
-
-
摘要:
婚姻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对婚姻的家庭功能和社会意义高度重视。运用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范式对两代中国人婚姻观的代际传播路径进行研究,会发现成长于前喻文化环境的70后父母秉持着前喻习得式传统婚姻观念"催婚",希望子女可以在规训中继承长辈的生命历程时间轴。而成长于并喻文化环境的90后子女却在同代人互动中完成了婚姻观念的自我审视与认知构建,变得"恐婚"。面对婚姻观念的分歧,可以在后喻文化环境下从子女到父母的反向代际传播渠道中,通过文化反哺促成两代人观念的交流融合。
-
-
刘艳
-
-
摘要:
生态女性主义提倡女性在社会和自然中保持独立自主、意识自由、多元发展,这一思潮的提出对探讨女性婚姻观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文章以生态女性主义为切入点和落脚点,以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经典文学作品《逃离》和中国作家萧红的经典作品《呼兰河传》为例,对中加婚姻观中的外在生态和内在生态进行了比较。其中,包括对传统观念、舆论影响、原生家庭三个外在维度和对女性性格、面对冲突两个内在维度的探讨。中加婚姻观各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生态女性主义中所提倡的女性独立自主、理性发展应该得到重视和鼓励。
-
-
马皓苓;
李德显
-
-
摘要:
大学生婚恋观是大学生对恋爱、婚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婚恋对象的选择,及其对未来婚姻、家庭生活中责任与义务的承担。通过对辽宁、山东两省3所高校7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水平处于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与过渡中,总地来看,男大学生、大四学生的婚恋观更为开放,人文社科类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和乡村大学生的婚恋观更为传统和保守。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要积极有效地展开婚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偶观和婚恋道德观,提升婚恋过程中的责任意识。
-
-
杨晓娟;
王梅梅
-
-
摘要:
以成都市为例,构建了全面且系统的社会人文指标体系,包含认识途径、考虑因素和结婚目的3个维度共27个指标,把研究对象分为青年女性、青年男性、中年女性和中年男性4个群体,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婚恋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对于对方的发展潜力和身高长相的要求逐渐降低,对生活习惯和支持陪伴的需求在升高."门当户对"这一传统的观点仍然影响当代城市居民的婚恋选择,认识途径对于婚恋选择的影响不明显.女性比同年龄段的男性在婚恋选择中更加挑剔,考虑的因素也更多.随着年龄增长,选择空间逐渐减小,对于配偶的考虑条件也相对减少.经济实力和相貌是女性群体择偶都偏重考虑的条件,而男性群体看重发展潜力;此外,生活习惯对婚恋选择有很大影响.
-
-
-
林雪莲
-
-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各自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屡见不鲜,戴维·布鲁克斯在《社会动物》一书中提出:“我们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相互影响、非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该文以中美婚姻观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婚姻观差异的表现形态,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动因,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冲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
-
阳烁
-
-
摘要: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无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在社会中扮演着被压迫的角色。当时社会的婚姻观较为落后,门第观念较为严重,对女性的家庭责任进行了严格规定,一旦女性无法遵守贞洁的要求,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还会受到丈夫的严厉惩罚,对女性的婚姻观造成严重剥削。维多利亚婚姻观是对女性的压迫,是父权思想根深蒂固的体现,女性的婚姻观无疑会受到限制。
-
-
刘建霞
- 《第四届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婚姻制度是伊斯兰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的有关规定体现出了伊斯兰法相比于同时期其他法系相关制度具有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法婚姻制度所体现和倡导的婚姻自主,反对独身禁欲,严禁近亲结婚、严禁同性婚姻等婚姻观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分析,从其价值合理性的视角解读和关注伊斯兰婚姻制度,为我国构建和谐、文明的婚姻家庭制度服务。
-
-
-
Zhou Mei;
周梅
-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一生创作了六部小说,其中五部小说中都描述了一位或多位妻子的形象,如《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莉莉娅,《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露西,《最长的旅程》中的艾格尼丝,《霍华德庄园》中的玛格丽特、威尔科克斯夫人和海伦,以及《印度之行》中的阿黛拉和莫尔夫人.论文从性格塑造和情节发展方面可以将这些妻子大致归为理智型和情感型两大类.然而,从理智和情感两方面分析五部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可以为深刻理解小说主题提供新的角度,也能对现代社会女性的爱情观、婚姻观提供新的思路.
-
-
-
林纯洁
-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面对基督教中婚姻与守贞之间的巨大张力和中世纪晚期婚姻制度与性道德的严重危机,马丁·路德提出了一种以婚姻为天职且属于世俗领域的新观念,即主张从人性出发,废除神职人员的独身制度,反对将婚姻设为圣礼;认为婚姻是上帝的设立的神圣制度,神职人员与平信徒都应结婚,在世俗的家庭中履行天职,进行属灵的操练,以参与上帝的创世秩序.路德因此为当时复杂的家庭关系中的成员确立不同的天职,以此消除了基督教婚姻中的张力和危机,对近代欧洲社会的家庭及妇女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
-
林纯洁
-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面对基督教中婚姻与守贞之间的巨大张力和中世纪晚期婚姻制度与性道德的严重危机,马丁·路德提出了一种以婚姻为天职且属于世俗领域的新观念,即主张从人性出发,废除神职人员的独身制度,反对将婚姻设为圣礼;认为婚姻是上帝的设立的神圣制度,神职人员与平信徒都应结婚,在世俗的家庭中履行天职,进行属灵的操练,以参与上帝的创世秩序.路德因此为当时复杂的家庭关系中的成员确立不同的天职,以此消除了基督教婚姻中的张力和危机,对近代欧洲社会的家庭及妇女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
-
林纯洁
-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面对基督教中婚姻与守贞之间的巨大张力和中世纪晚期婚姻制度与性道德的严重危机,马丁·路德提出了一种以婚姻为天职且属于世俗领域的新观念,即主张从人性出发,废除神职人员的独身制度,反对将婚姻设为圣礼;认为婚姻是上帝的设立的神圣制度,神职人员与平信徒都应结婚,在世俗的家庭中履行天职,进行属灵的操练,以参与上帝的创世秩序.路德因此为当时复杂的家庭关系中的成员确立不同的天职,以此消除了基督教婚姻中的张力和危机,对近代欧洲社会的家庭及妇女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
-
林纯洁
-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面对基督教中婚姻与守贞之间的巨大张力和中世纪晚期婚姻制度与性道德的严重危机,马丁·路德提出了一种以婚姻为天职且属于世俗领域的新观念,即主张从人性出发,废除神职人员的独身制度,反对将婚姻设为圣礼;认为婚姻是上帝的设立的神圣制度,神职人员与平信徒都应结婚,在世俗的家庭中履行天职,进行属灵的操练,以参与上帝的创世秩序.路德因此为当时复杂的家庭关系中的成员确立不同的天职,以此消除了基督教婚姻中的张力和危机,对近代欧洲社会的家庭及妇女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