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符号

符号

符号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1355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工艺美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2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4089篇;相关期刊3277种,包括东南传播、新闻研究导刊、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1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24次学术信息交流会等;符号的相关文献由1566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军、黄戈、邢观斌等。

符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27 占比:69.57%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4089 占比:30.18%

总计:13550篇

符号—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赵莹
    • 摘要: 广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广东地区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优秀产物,对当地文化思潮与经济共建有着深远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符号交流互鉴与传播的有效阵地.在大学英语课堂英汉双语符号转换过程中,语言不可避免地充当着文化继承与传播的符号载体,文化的弘扬也离不开语言教学.广府文化符号融入广府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有助于弥补大学英语教学中区域文化的缺失,响应并服务于国家"大思政"格局,增加学生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十四五"发展宏伟蓝图.本文主要对广府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现状及传播策略展开讨论.
    • 曹超婵
    • 摘要: 国庆大阅兵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仪式形态,也是展现国家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仪式。本文以70周年国庆大阅兵为例,梳理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活动中的服饰形态、功能、特征,探讨仪仗服饰的秩序性、公共性及权威性,游行服饰的多样性、视觉性、情感性特征,从而窥见阅兵仪式的深层意义及其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极大影响力。
    • 崔璨; 赵文娟
    • 摘要: 营造建筑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而城市符号则更多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为城市牌坊的昆明金马碧鸡坊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昆明的象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符号学理论,探讨了如下问题:金马碧鸡坊作为城市牌坊何以成为一个城市的符号而具有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作为城市的文化象征,金马碧鸡坊所承载着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城市变迁的一面镜子,通过金马碧鸡坊的“毁”与“建”,折射出了昆明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是怎样蜕变成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通过上述研究,阐释了金马碧鸡坊的城市符号功能与文化象征,透视了隐藏于金马碧鸡坊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为昆明的历史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 马诗思
    • 摘要: 文章以“媒介偏向论”中划分的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为研究视野,探讨了川剧在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对城市的建构担任的角色,通过对川剧视听符号上的解读阐述出不同的城市文化形象。在研究路径上,运用文献资料法提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实例与分析最后总结出适用于川剧并且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建构策略。
    • 秦峰
    • 摘要: 我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消费文化发生了变化,面临发展困难。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特征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树立商业化营销思路、构筑新文化意义空间、构建多渠道传播途径实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 丁海斌
    • 摘要: 给事物下定义必须遵循正确的逻辑论证方法和路径。在档案定义中加入“符号”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原始符号记录”的档案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档案与记忆都是人类重要的经验积累形式,记忆是大脑的生物功能,档案则是符号记录。要辩证地看待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记忆观下,档案与记忆的关系也有所不同。档案也是一种变态事物(二次事物),由文件与零次文献转化而来。在信息时代,“档案”转化为“数据”,“数据”也可以通过保存转化为“档案”,两者越来越同质化。未来的档案世界,将是数据的世界。
    • 胡游
    • 摘要: 基耶洛夫斯基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兼具诗意美感和形式哲学。他探讨个人生命的两难选择、宿命与道德等尚待解决的命题。他以出色的视觉镜头、主观视点与客观视点的同一建立得到观众对其电影的认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文本不是简单的感性描述,而是经过精心选摘,形成可供挪用的叙事结构。文本内部秩序井然,使得“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缠绕变成了一个能够作用于不同角色的符号世界。“作者”作为一个自主性的主体,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与众多影片和观者形成平等对话。
    • 赵旻瑞
    • 摘要: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在影视改编中,对神话人物的身体影像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身体影像的具象化创作使得受众对神话形象的接受由文本的抽象符号转为图像的具象符号。身体景观的重新构建也为由身体叙事到整体叙事的逻辑重塑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在改编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消费主义下身体狂欢的陷阱,应突破身体狂欢下的新规约,让身体得以充分展现。
    • 吕周聚
    • 摘要: 《阿Q正传》中的阿Q、小D、赵太爷、钱太爷等人名并非现实中的哪一个具体人物的真实姓名,它们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这些符号化名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人的国民性特征;“城”与“未庄”也并非现实社会中哪一个具体的城市和村庄的名字,它们是当时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的代称,呈现出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特质;“辫子”具有丰富的民族政治意味,具有符号化的功能,其去与留成为革命与否的标志。这些符号意象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功能。
    • 刘平云; 江涛
    • 摘要: 目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探索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全球顶流现象的深层意涵。方法运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对冰墩墩顶流符号的逻辑建构,以及冬奥会现场仪式和全球媒介化仪式的符号互动传播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释。结论冰墩墩在成功表征了国家形象、公共价值和情感能量的符号建构基础上,作为符号中介,通过冬奥会在场互动仪式传播和全球媒介化互动仪式传播,晋身全球顶流,传递了爱与温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