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
符号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1075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工艺美术、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50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371篇;相关期刊2685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东南传播、新闻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1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24次学术信息交流会等;符号的相关文献由12646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李娜、王子耀等。
符号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李娜
- 王子耀
- 曹进
- 李静
- 苏智
- 赵毅衡
- 陆晓云
- 万资姿
- 文一茗
- 王坤
- 王坤茜
- 徐人平
- 徐静
- 李慧
- 杨帆
- 温汉华
- 王丹
- 程然
- 陈静
- 仰海峰
- 刘丹
- 刘佳
- 张立军
- 张超
- 李琳
- 邵嘉裕
- 张丹
- 徐翔
- 曾方本
- 朱琳
- 李伟
- 李瑾
- 李红
- 李鑫
- 李霞
- 杜娜
- 洪永稳
- 王欢
- 王道才
- 赵莹
- 陆正兰
- 陈敏
- 陈晨
- 韩丛耀
- 于鑫
- 刘玲玲
- 刘芳
- 刘莉
- 卢圳
-
-
-
张晓楠;
张政
- 《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针对目前缺乏顾及整个制图流程模板的问题,分析探讨了制图模板的概念、统计专题符号的重要性,研究了以符号为中心的统计制图模板构建技术、存储技术和匹配技术,并进行了系统应用,验证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基本实现了“一键制图”.
-
-
-
钱治科
- 《2007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年会》
| 2007年
-
摘要:
设计是一种文化,一个系统,符号学是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但是当我们用符号学的观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符号,并想为我们当代服务的话,就不能就符号学而论符号,这样等于是夸夸其谈,空理论,脱离市场而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笔者的观点是:将这种符号分析的方法放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以市场规律--供与求的关系来看待中国传统符号的应用与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最具实际意义的结论。
-
-
-
包海默;
刘雪飞;
方迪
- 《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人类对符号的理解、认识过程以及对符号的科学性定义和研究历程。剖析了符号对人文社会、艺术设计、民族传统等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人类信息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符号危机,强调要找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体系,以保持本民族的传统。
-
-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年
-
摘要:
中国文化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发展出诗性思维,其特征在于将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在此整体中,人所创造的符号与自然具有同样真实的意义,从而与西方文化强调符号世界与符号所表征的世界之间的距离相区别.正因为中国文化将符号世界与自然世界一视同仁的看待,由符号所构筑的“象”与自然之象之间才能够相互感发,秘响旁通,这种相互感发的背后又正是那种万物一体的整体宇宙观.由此,与西方艺术关注真实(自然世界)与虚构(符号世界)之间的张力不同,中国艺术注重的是部分(实或象)与整体(虚或道)的关系,即强调通过有限的象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更广大的整体意识.
-
-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年
-
摘要:
在符号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仿真时代,包括社会关系和人本身在内的一切都处在符号的界定和命名之下,符号成为了仿真时代和消费社会的“上帝”.仿真是仿象社会三个类型中的一个,是仿象社会最后的一个符号生产的社会.仿真一方面超越了仿造和生产,另一方面,它使得在仿造和生产时代尚能控制的符号无限制地膨胀.原始社会生命和死亡的象征交换是超越仿真时代的出路,因为它抛弃了符号而实现了直接的交换。
-
-
张书鸿
- 《2007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年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就环境艺术审美的盲目性与标准的不定性现象入手,阐述环境艺术的审美评价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和环境艺术工程建设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以形式语言为平台,通过对审美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评价的过程分析,构建出以形式语言中的词汇、空间性、形式符号作为审美标准的框架。使形式语言作为一种理性思维方法应用于环境艺术的审美评价中。
-
-
崔笑声
- 《第一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日常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消费文化的特征。由此本文将当代室内设计纳入消费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研究,对室内设计的诸多现象进行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对消费文化背景下室内设计观念的变化及其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强调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主体地位并有机结合当代设计观念的设计策略,为室内设计在消费文化时代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