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象征

象征

象征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965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3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篇;相关期刊2940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学教育、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2007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年会、全国第八次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象征的相关文献由8814位作者贡献,包括施军、毛海丹、李慧等。

象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37 占比:99.7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 占比:0.19%

总计:9658篇

象征—发文趋势图

象征

-研究学者

  • 施军
  • 毛海丹
  • 李慧
  • 居阅时
  • 李静
  • 王海洲
  • 丁文宁
  • 佚名
  • 刘保安
  • 杨景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勃
    • 摘要: 不同的场合,应该穿不同的衣服。反过来,不同的衣服,也就象征着不同的场合。按照古代的分工,女装,象征着女性的私密空间,男装,象征着属于男人的广阔世界。所以,男扮女装,意味着男人撞进了女人的私密空间;女扮男装,意味着女人也要去闯荡甚至征服男人的广阔世界。
    • 吕周聚
    • 摘要: 《阿Q正传》中的阿Q、小D、赵太爷、钱太爷等人名并非现实中的哪一个具体人物的真实姓名,它们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这些符号化名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人的国民性特征;“城”与“未庄”也并非现实社会中哪一个具体的城市和村庄的名字,它们是当时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的代称,呈现出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特质;“辫子”具有丰富的民族政治意味,具有符号化的功能,其去与留成为革命与否的标志。这些符号意象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功能。
    • 蔡开祺
    • 摘要: 此研究旨在扩展和丰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新礼服》中镜像关联的研究课题,其新颖之处在于首次提出小说中具有镜像映照下的象征意义、镜像投射下的隐喻所指以及镜像对比下的反思认知三个层面的镜像关联。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分析,此研究挖掘出以往被忽视的诸多层面的叙事手法和有机关联,弥补了以往有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叙事研究的不足,拓宽了国内对伍尔夫小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 沈高名; 张康夫
    • 摘要: 佛教的服饰文化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的气候环境、传统礼教和民俗民情进行了新的结合,衍生出适用于中国本土的僧服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汉传佛教僧服逐渐演变并趋向成熟稳定,而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了解汉传佛教僧服渊源和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汉传佛教僧服在款式及色彩上的演变过程和主要原因,归纳其演变下的"不变"内核。
    • 邢达; 付筱娜
    • 摘要: 当今世界“冷战”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西方世界仍受冷战思维影响,对其他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形态进行排斥,严重阻碍了国际和平与安全及全球化进程。罗伯特·库弗在他的《公众的怒火》中揭示了冷战思维与虚假历史文本的关系。从《公众的怒火》中体悟具有象征意义的种种人物形象及社会现象,可以深刻理解作为维护统治集团利益工具的虚假历史文本对全球化和多极化的阻碍,并进而探索消解虚假历史文本的方法,从而打破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之间交流的壁垒。
    • 程华波; 张海敏
    • 摘要: 王圩灯会是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流行于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一项颇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王圩灯会道具造型多样,颇具民俗性和艺术性。对王圩灯会道具中的龙灯、辅助灯及其他辅助道具造型元素及象征性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更深入解读王圩灯会,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帮助;对王圩灯会道具造型方法特点进行研究,也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宣传推广王圩灯会民俗活动提供有益帮助。
    • 曹家瑶
    • 摘要: 《驴得水》是周申和刘露执导的以民国为背景的黑色幽默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1942年远在战火之外的晋北乡村小学,一群教师为了物资和水源而虚报名额,而后应付教育局特派员以及美国慈善家的调查引发的荒诞离奇的故事。该电影以民族寓言的深刻角度尖锐地揭露了人性的复杂和时代交界的文化冲突,本文以民俗文化学的角度探讨该电影空镜头中的大量民俗意象以及此种象征对情节的文化映射和隐喻,从而展现出作为传统文化的民俗的两面性,以及对人民心理的强大影响。
    • 摘要: Diana Kellogg Architects设计了一所椭圆形的印度女子学校,该学校由当地的砂岩制成,象征着女性气质。学校位于印度北部的塔尔沙漠,旨在教育400多名5至16岁的女孩。
    • 杨素云
    • 摘要: 在民国,黄河的“母亲河”意象和“中华民族摇篮”意象定型,抗日战争中“河防即国防”“渡黄河”的意象强化了黄河象征意蕴。《黄河大合唱》中“怒吼黄河”代替“狮子吼”作为民族战歌,黄河遂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和“新中国”的象征与图腾。
    • 徐良高
    • 摘要: 青铜器知识和生产技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传入中国后,很快与中国的农业社会环境和技术、文化传统相结合,为满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社会需要,青铜广泛用于夏商周三代社会的祭祀器具和军事用品生产,形成自己独特的青铜时代文化特色——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礼乐器。这些青铜礼乐器用于庙堂等宗教与政治场所,不仅是三代时期主要国家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祖先崇拜的献祭仪式用具,更成为国家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物化形式和统治者社会等级、身份地位的标识,被视为当时的国之重器与国家政权的象征,具有三代礼乐文化大传统物化象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并对后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