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气质
女性气质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750篇;相关期刊356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海外英语(中)、婚姻与家庭:上半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年“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等;女性气质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平、姜吉林、张丽等。
女性气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750篇
占比:97.34%
总计:18235篇
女性气质
-研究学者
- 周国平
- 姜吉林
- 张丽
- 张敬婕
- 本刊编辑部
- 李孝英
- Kitten Miao
- 万桂莲
- 于雯
- 余强军
- 傅二黛
- 全江丽
- 刘岩
- 刘星
- 刘玉萍
- 刘维春
- 卢晓华
- 吕晓菲
- 吴昊
- 周晶
- 唐正杰
- 夏寒
- 孙小琴
- 孙钰萌
- 宋亚琪
- 小米
- 张娟
- 张弛
- 张弛1
- 张晓咪
- 张玲
- 文平
- 李殊响
- 李莉莉
- 杜夫利
- 柏棣
- 王琛
- 王芳
- 米度
- 罗丹
- 翁文雯
- 苏红军
- 葛兆金
- 蓝丽
- 薛巧萍
- 谢际春
- 辛继湘
- 邱向荣
- 陈子豪
- 陈敏
-
-
潘莉;
张毓峰;
马美爱
-
-
摘要: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
-
黄钰霖;
张晓红
-
-
摘要:
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的互文性研究中,童话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主题。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小说的分析上,诗歌中的童话改写目前却仍是一个被忽视的主题。研究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考察阿特伍德的组诗《红衬衫》与经典童话之间的互文,尤其论证了“红色”意象在凸显主题上发挥的作用。通过不断地重写和颠覆这些故事,阿特伍德不仅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诗性声音,还试图向父权文化影响下建构起的女性气质提出质疑与挑战,主张对“天使/恶魔”这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进行超越和颠覆,倡导女性气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
-
朱奕;
赵新哲
-
-
摘要:
立足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身体转向”理论背景,聚焦民族民间舞蹈,发现其中的传统“女性气质”越来越受到女性舞者的欢迎。首先探索了女性舞者对待民族民间舞蹈中“女性气质”的态度及表达方式,发现女性舞者在舞台内外建构了复杂的性别身份:生活中的新时代女性在舞台上暗含对柔美、温顺、害羞、谦恭、服从等传统“女性气质”的遵从。并在这一复杂性中流露出她们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积极创造与高度的自我认同:她们能动与创造性的诠释了舞蹈时的“女性气质”,从而获得了身心的愉悦与区别于男性舞者的独特肢体训练。这表明她们无需束缚在一个标准的性别模板内刻画自身,可以自由地选择性别表达。
-
-
彭书琳
-
-
摘要:
网络流行语因能表现网络舆论的特性,反映出了女性气质的流变趋势,即从单一走向多元化、消费文化色彩越来越浓厚、反抗性逐渐强化,从注重外在到展现真实自我,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迎合女性需求,"她经济"下的女性向节目成为常态。社交平台是女性气质转变的主要推手,助推了流行语的传播。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赋权下,女性从失语状态发展到拥有表达自我并争取女性权利的勇气。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为女性表达自我和打破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提供了符号武器。女性气质的转变不仅依托于女性自身的觉醒,更在于资本与平台的推动。
-
-
代艳梅;
王秋寒(指导)
-
-
摘要:
设计说明:灵感源于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取景地为江西庐山大境和郡阳湖一带,以东方美学为设计主旨。色彩采用青绿两色,色彩的自然渐变与图案的共融诊释青绿之间的诗意;廓形款式以审美为前提、市场为导向,整体以打造舒适简约,细节以原创绣花纹样、可拆卸多种方式的配套穿搭;面料以渐变色涤纶作为里层,以印有图案的欧根纱作为外层,层叠虚实相生、数码印花与刺绣相称,营造温文尔雅、含蓄内敛的东方女性气质。
-
-
遇美娜;
王钢
-
-
摘要:
《辛柏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传奇戏剧。该剧通过对英国王室贵族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的艺术刻画,以及对男性社群内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紧张关系的细腻描写,揭示出性别象征与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内在关联。男主人公波塞摩斯与两位王子的男性气概是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性别象征;王后与公主伊摩琴则分别代表了野蛮、邪恶与温柔、贞洁两种女性气质,这两种女性气质威胁着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塑造。剧中对两位王子身上女性气质的描写,以及对公主伊摩琴在男性社群中联结作用的展现,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其所处时代性别等级极端二元化的反思;结尾处公主伊摩琴与波塞摩斯缔结婚姻则表达了莎士比亚“温柔与力量相结合”的民族性想象。
-
-
陆紫薇
-
-
摘要:
男女不平等一直是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是否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自主权也是学者们一直争论的焦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僧侣》和《德古拉》为基础,分析了女性气质中潜在的男子气概,以促进男女平等和提倡女性应该平等享有公开谈论性和受到尊重的权利。女性不应该因为身体上的劣势而被轻视和欺负。
-
-
万小谈;
王婧
-
-
摘要:
在21世纪前后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内,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中的女警察角色经历了两次叙事流变,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类型。就创作范式而言,作品更多地受到现实文本与故事文本之间动态、密切耦合而成的现代性价值逻辑的统摄。就女性形象而言,作品中的女警察角色创作可分为三类:1.政治正确话语控制下的女警察形象;2.增强女性气质的女警察形象;3.有缺点的平凡女警察形象。现结合具体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对三种女警察形象作出归纳和论述。
-
-
吴超;
王琼
-
-
摘要:
小说《红字》中频繁出现的针线意象是该作品的一大特色,针线同海斯特的生活经历、阶级身份,以及性别角色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作品中,通过针线这一意象,海斯特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找到了女性气质显露的途径和表达自我的方式,同时也淡化了由她的“堕落”所带来的阶级身份以及性别身份越界所带来的问题。这,也就是针线意象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