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专利文献15580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文教资料、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杜洪晴、李世林、张雯等。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1.30%

专利文献>

论文:15580 占比:98.70%

总计:15785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文趋势图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研究学者

  • 杜洪晴
  • 李世林
  • 张雯
  • 袁霞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赵谦
  • 陈香玉
  • 刘月秋
  • 吕晓潇
  • 吴红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孝红波
    • 摘要: 阿特伍德的经典小说《使女的故事》以虚构的基列共和国为背景,从使女奥芙弗雷德的视角,描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反乌托邦男权社会,以及在这个并不遥远的未来,女性如何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文章用叙事学研究方法分析文学叙事和影视叙事的异同之处,将文本的形式层面和内容层面结合起来,探寻这部成功的改编作品对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所作出的新的阐释和批判,找寻作者建构在虚构作品中的张力,从而体现出阿特伍德对社会环境的担忧、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追求的关怀。
    • 黄钰霖; 张晓红
    • 摘要: 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的互文性研究中,童话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主题。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小说的分析上,诗歌中的童话改写目前却仍是一个被忽视的主题。研究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考察阿特伍德的组诗《红衬衫》与经典童话之间的互文,尤其论证了“红色”意象在凸显主题上发挥的作用。通过不断地重写和颠覆这些故事,阿特伍德不仅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诗性声音,还试图向父权文化影响下建构起的女性气质提出质疑与挑战,主张对“天使/恶魔”这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进行超越和颠覆,倡导女性气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贺晶晶
    •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多部小说作品中,主要从女性视角来深入刻画女性角色。在《使女的故事》《浮现》《蓝胡子的蛋》等小说中,作家着重探讨了男权至上、二元思维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应如何通过自身的抗争与努力,来突破强加在女性身上的生存困境。在以上小说对于女性的描述中,都将女性作为男权的受害者、被压迫者,女性成为社会中游离于主体之外的“他者”。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女性想要突破社会的角色设定,寻求自身应有的身份与存在的价值,但其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他者”身份的束缚。
    • 余心瑜; 张弛
    • 摘要: 阿特伍德的小说《证言》围绕三份记载基列国消亡的证词展开。三名作证人分别因为生理层面的死亡、对原生场景的直接模仿以及个体思想的无意识而丧失了佐证证词的能力。证词读者就此摆脱作证人的无形掌控,获得理解文本的绝对自由。证词与作证人的关系在三个维度的破裂暗含阿特伍德对后者非必要性存在的认知,这种创作方式与巴特“作者之死”理念的内涵遥相呼应,既体现作者在文本阐释过程中被弱化的地位,又反映作者对读者阅读自由的压制作用。
    • 冯源
    •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珀涅罗珀记》戏仿《奥德赛》,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重述了史诗中的故事。女性叙事主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和男性权威,表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此外,个人型声音、男性声音和集体型声音等多元化的不同的叙事声音相互碰撞,在叙事的过程中分别建构起了自己的权威,逐渐揭开被官方叙事掩盖的故事真相,表明了权威的不可靠性和真相的不确定性。
    • 丁礼明; 高若云
    • 摘要: 加拿大当代女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细腻而深刻地描写了女主角玛丽安在长期遭受职场和生活的双重压制下,逐渐开始主动抗争,最后寻回自我的曲折历程。文章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苏珊·兰瑟的叙事声音为理论框架,通过对文本叙事技巧探究,分析小说在个人型叙事声音和作者型叙事声音结合作用下,女主角玛丽安如何在寻觅自我过程中重塑女性气质,获得意识觉醒以及阿特伍德如何隐藏在作品背后构建女性作家叙事权威,以此揭示当代社会女性性别政治斗争的现状,传递女性之声。
    • 谢雪琳
    • 摘要: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食罪人》展现了后现代人们的生存困境,这可以从一系列的对立中表现出来,即食罪人与施罪人、男性与女性、消极自杀与无奈生存。从二元对立的视角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分析人物及理解作品。
    • 袁霞
    • 摘要: 《别名格雷斯》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一部历史小说,是作家追寻民族国家理念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类似侦探故事般的历史回溯,重构了加拿大民族和国家身份话语。阿特伍德在小说中质疑了格雷斯·马克斯案件的官方历史版本,挖掘出潜藏在历史深处的“加拿大性”。她还试图通过“反遗忘”策略,重拾加拿大民族话语中那些“被遗忘的过往”;通过小说中的“百纳被”意象,探讨加拿大的“马赛克文化”。
    • 薛嘉欣
    • 摘要: 性别政治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证言》的重要主题。从福柯的权力理论解读此小说中的食物书写,发现食物成为权力的载体,体现了“吃”或“被吃”的两性权力关系,既是男性统治者进行权力规训的策略,也充当女性受害者反抗男权压迫的工具。基列国当权者通过控制进食的时间和空间,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对女性的肉体和心灵实施规训。打破食物禁忌、食用不可食用之物、拒绝进食、保留失传的饮食习俗成为女性反抗权力的策略。
    • 吕晓潇
    • 摘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女巫的子孙》以改写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为契机,将其“牢笼与自由”的哲思由对女性的生存关怀延伸至对人类现代性困境的观照,在当下语境中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阿特伍德以“牢笼”为喻,揭示工具理性扩张导致的艺术困境及其折射的人性与伦理之殇,并思考艺术如何在祛魅的世界中承担起审美救赎之职。主人公菲利克斯寻求艺术救赎的过程是走向审美化生存的过程,也是重建道德主体与伦理秩序的过程。艺术不仅具有超脱于日常理性精神的感性力量,也是帮助人类澄明自我、沟通主体间关系的介质。凭借艺术的真理潜能,人类穿透生活表象,抵达生存的内在实质;而艺术的交往功能则帮助人类调和感性与理性、融合审美-认知-道德领域,并促使道德伦理由冰冷的理性准则转化为人内心的神圣价值观念。审美个体只有融入这种神圣价值观念内核建构起来的伦理秩序中,才能获得生命的支点和自我的救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