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87篇;相关期刊303种,包括法国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读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广东省第七届摄影理论研讨会、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暨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第10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等;罗兰·巴特的相关文献由412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松林、南帆、张淑萍等。

罗兰·巴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0 占比:41.9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587 占比:57.32%

总计:1024篇

罗兰·巴特—发文趋势图

罗兰·巴特

-研究学者

  • 金松林
  • 南帆
  • 张淑萍
  • 张静
  • 吴亮
  • 吴晓峰
  • 张佳玮
  • 张同铸
  • 张荣翼
  • 王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江涵
    • 摘要: 罗兰·巴特以“写作”为基本概念,以一种辩证的视角谈论文学及文学史问题,建构了其特有的写作观。在巴特的写作观中,他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剖析,展开了意义生产的具体过程,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神话的批判。这种从语言形式入手来实现个体对社会的介入,被理论界视为一种对主体介入方式的又一探索。
    • 王冰鑫
    • 摘要: "打工人"成为近期热门词汇是网络流行语在大众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体现.其词义演变及当下的使用状况体现的也正是疫情尚未完全消失且时代不断发展情况下不同行业工作者的社会境况.根据罗兰·巴特的"语言神话"相关理论来看,"打工人"的广泛使用也可以看作是当下网络时代建构的一种"语言神话".
    • 沈祖新
    • 摘要: 在罗兰·巴特的神话学中,语言是神话的基础,语言批判延伸出对神话的情境化现实与意识形态的批判。通过诗化与意识形态化的并置,语言成为对神话的抵抗。对语言的执着与钟情是罗兰·巴特神话学的独创之处,也是其大众文化研究的特点所在。在批判精神与知识分子责任感方面,他与法兰克福学派又是一脉相承。
    • 刘燕
    • 摘要: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作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过渡的主要代表,其突出贡献在于对作者权威的否定和对读者阐释的强调上。他的理论上承英美新批判,下启现代阐释学,成为文学观念转折的关键人物。其主要观点在《作者之死》一文中得以显现。
    • 刘蔚然
    • 摘要: “中性”是罗兰·巴特整个学术成就的主要部分。巴特把中性定义为“一切破除聚合关系的东西”,对他来说,“对于中性的思考是一种办法,为的是寻找——无拘无束的——在时代抗争中的自身风格”。道家思想和禅宗语言在营建中性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来讲,巴特试图用“道不可言”的思想来反抗语言的断言性和谓词化特性;从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讲,中性反对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二元对立以及逻各斯中心主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讲,中性反暴力、反权威、反意识形态,显现出道家“无为”的哲学智慧。
    • 祝东
    • 摘要: 现代符号学的兴起,如果从索绪尔、皮尔斯算起的话,其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即便是从学界认为的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原理》的问世算起,也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国也是一个符号学思想资源丰厚的国度,我们的先民在仰观俯察的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很早就在熟练地运用符号,并建构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符号学传统,如易学史上的观象系辞、立象尽意,儒家的正名说,道家的无名论,名家的名实之辩等,不仅涉及符号的使用,更是对符号与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 余心瑜; 张弛
    • 摘要: 阿特伍德的小说《证言》围绕三份记载基列国消亡的证词展开。三名作证人分别因为生理层面的死亡、对原生场景的直接模仿以及个体思想的无意识而丧失了佐证证词的能力。证词读者就此摆脱作证人的无形掌控,获得理解文本的绝对自由。证词与作证人的关系在三个维度的破裂暗含阿特伍德对后者非必要性存在的认知,这种创作方式与巴特“作者之死”理念的内涵遥相呼应,既体现作者在文本阐释过程中被弱化的地位,又反映作者对读者阅读自由的压制作用。
    • 摘要: 本期含“名家特稿”“中山大学学术名家访谈”“词学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高水平的对外投资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等专题专栏,专题专栏导语之外,刊文凡17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自20世纪中叶问世以来,就成为一种被持续关注的对象。作为一部被认为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小说,在最初的关注者中,法国哲学家的声音是洪亮的,萨特、罗兰·巴特等都曾不吝赞美,几乎创造了问世即经典的传奇,后来也果然高居《世界报》主持发起投票产生的100本“20世纪最好的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 梁燕; 沈吕婷; 杨思思
    • 摘要: 大学校服在表达大学价值观、展现校园文化形象、体现学科和专业特色上承担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焦点小组”“深度访谈”获取大学在校生对校服穿着的态度,论证大学校服在特定场合下穿着的必要性,即可通过穿着校服获得集体归属感、参与感、仪式感;通过问卷调研及“因子分析”“优序图法”分析,获取大学校服设计的具体维度和设计要素权重排序;最后结合“符号学”理论,以澳门城市大学为例设计日常校服和校庆校服共10款方案,通过“均值排序”对设计方案的满意度进行验证。文章通过研究以期为大学校服的设计和研究提供可借鉴方案。
    • 徐蕾
    • 摘要: 罗兰·巴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真实效应”(reality effect)解构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对真实世界的指涉,是文学表征危机时代西方现实主义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作为该观点的核心论据,福楼拜短篇小说《淳朴的心》(Un c?ur simple,1877)中欧班夫人起居室内的晴雨表成为西方学者50多年来竞相诠释的焦点,所引发的持久论辩凸显出19世纪现实主义描写性细节在当代学术阐释域中经历的深刻变化以及背后的理论范式转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