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僧侣

僧侣

僧侣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405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法音、佛学研究、佛教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届中国血管病变和动脉功能学术会议、第二届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亚太地区会议等;僧侣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晨阳、余秋雨、东噶仓·才让加等。

僧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2 占比:99.2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49%

总计:405篇

僧侣—发文趋势图

僧侣

-研究学者

  • 李晨阳
  • 余秋雨
  • 东噶仓·才让加
  • 何多龙
  • 倪项根
  • 刘军
  • 刘向明
  • 刘文立
  • 叶细细
  • 吴海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蕤; 田文
    • 摘要: 宗教交流是10—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西域、河陇、河湟以及南亚、中亚等地区的僧侣进入中原,或进行贸易谋利,或进行宗教活动,或充当外交使臣。以佛教僧侣为主的宗教信徒以及西来的婆罗门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教徒在陆上丝绸之路处于衰落低谷的背景下,行走于丝绸之路上,维系着五代、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持续畅通,丰富了中西宗教交流的内涵,彰显出沙门僧侣在沟通中西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 陆紫薇
    • 摘要: 男女不平等一直是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是否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自主权也是学者们一直争论的焦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僧侣》和《德古拉》为基础,分析了女性气质中潜在的男子气概,以促进男女平等和提倡女性应该平等享有公开谈论性和受到尊重的权利。女性不应该因为身体上的劣势而被轻视和欺负。
    • 李怡文
    • 摘要: 9世纪中后期的短短几十年,在中日交流中实则为奠定、开拓之后数个世纪的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本文以《风藻饯言集》与“唐人书简”中收录的唐海商写给僧侣的诗及信件为主要考察对象,深入分析9世纪中后期在中日间往返的僧侣与海商之间的交流,力图呈现出当时这两个群体合作互动的基本模式与深层原因。在海商与僧侣的互动中,表面上看,僧侣求助于海商的时候很多,如:搭乘海商的船渡海、依靠海商传达信息、购买经书等,但实际上僧侣所处的佛教网络对海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海商试图利用佛教网络中的人际资源,为自己在贸易中争取更大利益。海商与僧侣的合作使得佛教网络与贸易网络开始展现出重叠乃至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接下来数世纪得到延续及增强。
    • 王海侠
    • 摘要: 宋末元初,负责江南佛教事务的僧侣杨琏真伽--公开身份是僧侣,秘密身份是盗墓贼--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在杭州、绍兴进行了一系列“挖宝”活动。
    • 摘要: 缅甸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施合十礼或鞠躬礼。施合十礼时,如戴有帽子,要摘掉帽子。当路遇老人、领导、学者时,要施鞠躬;碰到僧侣,要双手合十,躬身施礼,直到僧侣通过为止。在用餐过程中有许多讲究:入座时,要按男右女左的习俗入座;端饭菜时,不能越过用餐者的头顶往桌子上放;盛好饭要等父母或客人先吃,其他人才能用餐。
    • 韩敬山
    • 摘要: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934年底,祖籍江西兴国的冯庸大学毕业生欧阳无畏(1913—1991)正式前往西藏拉萨哲蚌寺果茫札仓(笔者注:有译为果莽札仓、郭莽札仓、郭莽学院)出家为僧。在师父的教育下,学会藏语的欧阳无畏仅用三年时间就深探般若、中观、因明等经学,整夜整夜的学习思考最终造就出欧阳无畏"慧焰耀天,精义摄人"的学识,这着实令众多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侣敬佩有加,"深获喇嘛群英之叹服"。汉藏僧侣朝夕相处,互学所长,共信的硕果水到渠成。24岁的欧阳无畏面对"共信既立,遂乃托钵乔装,云游万里"。
    • 卢宇
    • 摘要: 元末明初,多种原因导致文士涌入梵林,僧团势力庞大,僧侣进一步参与到书画鉴藏活动中来.频次尤以大都与江浙一带为显.在鉴藏过程中,僧侣通过多种方式与文士产生互动,赋予古代与新创作的书画作品以"用智"的功能——从中引发正信,进而参悟佛理,起到了传播佛教的意义.最终,僧侣通过书画鉴藏活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身传教的社会功能.
    • 李大炯; 肖大平
    • 摘要: 朝鮮時期自17世紀開始,僧侣文集刊印十分活躍,爲此前少有。這可以説是與儒家文集的傾向并行的朝鮮時代佛教史的特徵之一。從文集中收録的文章的特點來看,整體上與儒家文集類似,同時也有一些與儒家文集不同。僧侣文集與儒家文集類似,文集中首先收録的是漢詩,雖然内容上有一些差異,但詩歌的形式與儒家文集并無多大差别。然而,"文"的情况則不同,僧侣文集中收録的"文"中,其中不少具有獨特的文體。首先要注意的是勸善文與祝疏,特别是祝疏。僧侣因爲要頻繁施行齋戒,在進行齋戒的同時,要朗讀賦予齋戒意義的文章,因此此類文章的寫作十分頻繁,其中代表性的就是"祝疏"。爲了朗讀,那麼就需要文章具備有規則的節奏感,因此此類文章的寫作常常使用四六駢文。四六駢文形式嚴格,寫作并不容易,因此最能見僧侣的才華。類似《枕肱集》《無竟集》《兒庵集》這些文集中,我們能找到大量的四六駢文。除了以四六駢文寫作的祝疏以外,上樑文與勸善文、書簡文等也可以在僧侣文集中經常見到,遊山記與人物傳等文章亦常見,而這些在儒家文集中很少。從思想的角度來看,僧侣文集中常爲人所矚目的是儒佛禪三教會通論。僧侣文集中,關涉與儒生交遊的詩文大多表現出三教會通的思想,特别是在《兒庵遺集》所收《鍾鳴録》中,這種思想傾向尤爲突出。這其中,如同17世紀的東溪敬一禪師(1636—1695)和19世紀的應雲空如禪師(1794—?),其道教性的傾向這一點也值得特别關注。除此以外,另有從經濟與文化的角度進行關注的價值。
    • 张晓舟
    • 摘要: 记载于日本僧圆仁《行记》中的渤海僧贞素《哭灵仙诗》,是窥析9世纪东亚交流面貌的重要材料.首先,诗文所见的贞素、应公、灵仙三位僧侣,在身份上都不属于唐人,他们因为佛教的信仰而来到唐朝,反映出当时中国所特有的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其次,诗文提示了生动的、关于东亚跨境交流中物资移动、使节往来、行程路线等方面的细节.最后且最重要的是,诗文记述的送金事件,不仅标志着渤日外交进入了“年期限制”的时代,而且象征着唐日交流中以渤海为中介的沟通渠道从此终结.通过考察诗文透露出的人际关系网、交通关系网和历史关系网,可以解析东亚海上交流的变迁,同时可以重新审视东亚区域史的历史意义.在新史料相对匮乏的古代交流史领域,积极挖掘现有材料的历史学价值,无疑将是把研究推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