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子不语》

《子不语》

《子不语》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专利文献74154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东方论坛、社会科学辑刊、文史知识等; 《子不语》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丹浩翔、陆春祥、张泓等。

《子不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74154 占比:99.69%

总计:74385篇

《子不语》—发文趋势图

《子不语》

-研究学者

  • 丹浩翔
  • 陆春祥
  • 张泓
  • 王正兵
  • 唐鹏
  • 程章灿
  • 邓婉君
  • 刘万里
  • 刘媛小祺
  • 唐思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彦
    • 摘要: 《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字精言赅,学界对其断句、注释现无统一认识。经详细考察《论语》章节与其他传世典籍,证明“子不语怪力乱神”已有断句、注释确有不妥之处。从孔子的鬼神观以及崇礼、尊礼的角度入手,将解释“子不语怪力乱神”的重点放在“神”与孔子思想核心内容“礼”的关系上,结合典籍中有关孔子言行的相关记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不予断句,释为孔子不与人论难非礼鬼神之事,希望能打开经典诠释的不同思路。
    • 宁微雅
    • 摘要: 预叙是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相比于西方小说,中国古代小说预叙方式的运用更为普遍。作为优秀的文言笔记小说,《子不语》也出现了很多种预叙建构方式。小说主要使用梦预叙、扶乩预叙、鬼神预言、异象预叙等多种预叙形式,这些预叙方式很好地发挥了设置叙事悬念、完善故事结构、寓教于乐等叙事功能。
    • 刘媛小祺
    • 摘要: 《子不语》中包含了众多类型的鬼故事,其中表现人鬼冲突的鬼故事是最为突出的类型之一.作为表现袁枚所创设的"恶"世界的代表,人鬼冲突型鬼故事通过表现人与鬼的恩怨与斗争以及各种无厘头的故事,传递了袁枚本人对人性的思考.同时通过描写人鬼冲突的世界,例如其中的人鬼恩仇,人鬼冲突,鬼死而复生,冥界游历等故事,也延续了中国古代的鬼文化,并包含了许多民间信仰因素.
    • 黄露莹
    • 摘要: 狐狸这一形象活跃在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它已然在中国文学的长期沿用下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母题。《子不语》中的狐狸母题可分为狐仙修道类、狐狸作祟类、狐狸报恩类、狐人相恋类、学狐狐友类和狐露原形类六大类。不同狐狸母题之形成,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 唐思思
    • 摘要: 明清时期,市井阶层应包括市民、乡民、监生,文人文言笔记小说《子不语》中所涉市井人物与职业众多,这与康乾盛世下袁枚独特的性格,其秉承的诗学理论及创作历程有关.
    • 刘媛小祺
    • 摘要: 《子不语》中包含了众多类型的鬼故事,其中表现人鬼冲突的鬼故事是最为突出的类型之一。作为表现袁枚所创设的"恶"世界的代表,人鬼冲突型鬼故事通过表现人与鬼的恩怨与斗争以及各种无厘头的故事,传递了袁枚本人对人性的思考。同时通过描写人鬼冲突的世界,例如其中的人鬼恩仇,人鬼冲突,鬼死而复生,冥界游历等故事,也延续了中国古代的鬼文化,并包含了许多民间信仰因素。
    • 刘立新; 童玲(图)
    • 摘要: 袁枚《续子不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姓杨的先生住在寺里,白天总是听到阶下有喃喃之人语,叫其他人来听,也都听到了,“疑有鬼诉冤”,让寺里的和尚来挖。在五尺深的地方挖出一朽棺,中藏枯骨一具,此外并无他物,乃仍旧掩埋。不一会儿,又听到地下人语喃喃。便请来一位德行甚高能通鬼语的禅师来听。
    • 宁微雅
    • 摘要: 预叙是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相比于西方小说,中国古代小说预叙方式的运用更为普遍.作为优秀的文言笔记小说,《子不语》也出现了很多种预叙建构方式.小说主要使用梦预叙、扶乩预叙、鬼神预言、异象预叙等多种预叙形式,这些预叙方式很好地发挥了设置叙事悬念、完善故事结构、寓教于乐等叙事功能.
    • 陈彦榆; 卞良君
    • 摘要: 《子不语》中的人物殒命情节反映了袁枚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及其所持的生命价值观,即对个体生命过程存在及其价值的根本观念和态度:人生无论为官为民,不可恃强凌弱,贪求无厌,而应当乐善为仁,用情重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袁枚还通过一些人物乐观面对死亡的情节,表达了对于生命终结的淡然豁达的态度.袁枚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社会的个性主义思潮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 郎旭东
    • 摘要: 《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作为清代标志性的志怪小说,其中有着大量有关"龙"的故事.在三部小说中,龙的文化意蕴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复杂内涵,有作为神兽与祥瑞的"神性"一面,也有化形为人、沾染人性、惩恶扬善的"人性"一面,更有带来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动物性与自然性结合的"野性"一面."神性""人性""野性"三元叠合,共同构成了龙的多元文化内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