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日交流

中日交流

中日交流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常用外国语、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5604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学理论、社会科学辑刊、看世界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七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及机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等;中日交流的相关文献由235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汝泉、张莉、Klaus等。

中日交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5604 占比:99.37%

总计:35831篇

中日交流—发文趋势图

中日交流

-研究学者

  • 吕汝泉
  • 张莉
  • Klaus
  • 冉璐
  • 刘瑜
  • 史莉莉
  • 叶磊
  • 吕元明
  • 吴赛华
  • 廖可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沛时
    • 摘要: 伊万里瓷是指在日本佐贺县有田地区烧造完成后,从毗邻的伊万里港贩运出海的瓷器。17~19世纪,中国因政权交替和实行海禁政策等原因瓷器外销数量锐减,难以满足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而此时日本制瓷业发展迅速,加入到了外销欧洲的行列中,与中国形成竞争。为夺回欧洲市场,中国将日本瓷器最具代表性的色彩配置与中式图案和构图相结合,烧制出中式风格的伊万里瓷,市场反应热烈。日本伊万里瓷与中国仿烧的伊万里瓷在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相互借鉴、相互竞争,是大航海时代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 吕模; 张燕军
    • 摘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中日两国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中日交往的媒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综观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其中不乏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者,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弱者存在。为了充分发挥日语学习者在中日交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改变这部分弱者的日语学习状态,这对当前的日语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 陈朝琰
    •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研究能够深入挖掘语言流行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社会心理、经济制度、民众心理等。随着国际化的深入,跨文化的语言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外国语言学人才的培养也随之日益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样地,在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中日语言的观测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中日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观测及应用研究将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 程金璇; 刘瑜
    • 摘要: [研究意义]江户时代是日本服饰史上发展最为繁荣鼎盛的时代,和服成为这一时代日本身份的象征,此时的和服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日本的服饰也逐渐脱离了对"唐风"的模仿,完成"国风"的创新。在此创新中,能够明显看到日本对中国服饰文化的保留与发展,这也是中日服饰文化交流的例证。东京国立博物馆于1872年建成,馆内宝物多为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代的传世品,所藏的江户时代和服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是研究该时代服饰文化最科学的实物参考,也是最有力的证据。该时代日本纹样发展较为迅速,和服装饰上出现了大量的汉字纹样,这些纹样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章通过对东京国立博物馆中江户时代女子和服中的汉字纹样进行实物归纳整理分析,并结合图像、文献考证,对中日交流视角下该时代女子和服的汉字纹样进行题材、造型、排列布局的研究。[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汉字"传入日本后,经丝绸之路服饰、文化影响逐渐被制成纹样并广泛用于和服装饰。汉字纹样在外观造型上仿照了中国草书、行书的书法形式;在题材上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学、雅乐等内容并融入了日本传统艺能题材;在排列布局上可能参考了同时期明清帝王服饰排列布局形式,遵循以领口为中心,肩背处依次排列的方式,体现了日本对中国服饰文化以首为贵的排列布局方式的认同。这印证了江户时代中日两国服饰文化非常密切地交流。
    • 孙凯
    • 摘要: 明末清初时期,随着中日海上贸易的发展以及商业规模的扩大,长崎唐人纷纷建立起所属于各自乡帮的寺院伽蓝,其中规模最大的三座佛寺并称“唐三寺”,分别是三江帮的兴福寺、福州帮的崇福寺、漳泉帮的福济寺。福济寺最初本是供奉妈祖的小庵,在唐通事与漳泉帮唐船主的共同努力下始建伽蓝,最终发展成临济宗黄檗派的寺院,直到明治时期随着唐人贸易的衰退,福济寺也逐渐由盛转衰。
    • 钱露露; 叶磊
    • 摘要: 古代日本稻作农耕在经历了上古时代的传入、中古时代的本土化发展以及中世时期的精细化发展后,于近世时期进入到以创造性发展为特征的精耕细作的高度成熟期。古代日本稻作技术与农耕具技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吸收与改造并重、引进与创新并举的特点。可以说,中国传统农学是古代日本稻作农耕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日本稻作农耕在依靠外来技术的同时也能够根据本土实际自主创新,从而形成了同源性与自主性并存的双重内在特质,构建出与中国方面“类而不同”的、具有典型岛国特色的稻作农耕技术体系。通过产量指标的对比研究表明,古代日本的稻作农耕技术是卓有成效的;其稻作农耕形式不仅对日本古代社会影响深远,对当代生态农业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周冠中
    • 摘要: “印笼”是绽放在日本漆艺术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日本艺术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印笼”外部多以髹漆工艺装饰画面,很多画面的选材和立意都源自中国,通过对画面的分析,从“印笼”这方寸之间的小漆盒中,能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绘画、古代乐舞、吉祥文化以及民间传说的影子。
    • 薛桂谭
    • 摘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强大的西方文明冲击着曾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而又积弱已久的中华民族。面对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当时的中国是如何应对如暴风雨般蜂拥而来的西方文明体系和文化冲击的?“西学东渐”背景下,有着相似文明的中日两国在接受西学方面又有何异同?该文通过解读近代史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考察,并对清末西学的传入及借道日本学习西方的事实进一步进行了论证。
    • 张路
    • 摘要: 笔者执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后,学生课下询问:遣唐使里面为什么会有留学僧,除了我们知道的空海大师,还有哪些谁,人数多吗?中国渡海去日本传教的只有鉴真吗?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除了书本上讲的,还有其他方面吗?学生的问题切中要害,却长期以来为我所忽略。课后翻阅史料,读到堀敏一教授在《隋唐世界帝国和国际交流》中提道:“此时期的宗教具有日本所说的镇护国家的性质,即以护国家宗教的名义守护世界宗教。所以遣唐的日本留学生中很多僧侣,他们的使命不光为了引进文化,还要学习佛教以服务国家建设。”[1]可见,此时佛教在东亚国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僧侣在中日交流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 虞超雁; 孙峰
    • 摘要: 普陀山观音道场,源于东亚海上丝绸之路,又随着东亚海上丝路传播到日本。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普陀山观音文化向日本传播的历史过程,从寻根文化、文化遗存、近现代交流互访等角度分析了普陀山与日本观音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并由此以日本为目的地,提出普陀山观音文化“走出去”的路径。认为,要深入实施观音文化“走出去”,需要从完善机制机构、加强宣传文化、促进交流等方面着手,并具体提出观音文化文献出版、“观音祖庭”文化塑造、观音文化IP打造、中日文化交流互动、观音文化研习基地建设等若干对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