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圆仁

圆仁

圆仁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专利文献64764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教文化等; 圆仁的相关文献由128位作者贡献,包括付邦、师敏、朱红军等。

圆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64764 占比:99.83%

总计:64875篇

圆仁—发文趋势图

圆仁

-研究学者

  • 付邦
  • 师敏
  • 朱红军
  • 牛致功
  • 王福昌
  • 郭雪妮
  • 鲜于煌
  • 万军
  • 业露华
  • 任林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晓竹; 陆妍谷
    • 摘要: 日本的遣唐使制度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光辉的一页。古代山东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儒佛结合、古刹众多的特点,成为遣唐使北路航线的必经之地,以及多位遣唐使留学僧的拜访巡礼之处。他们在山东境内的足迹为我们增添了文物古迹,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山东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更多佐证。
    • 付邦
    • 摘要: 日本入唐僧早已为学界注意,但较少有人从旅行视角考察其活动.通过研究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可以发现,入唐僧在使团中的实际地位不高,仅为附庸而已.在其游历过程中,公验和过所是必备品;口头询问和参看"候子"是确认方位与里程的普遍方式,实体地图并未发挥作用;驿驴和船只是其主要交通工具;寺院和民居则为主要寄宿地,偶有馆驿破格接纳.日本入唐僧的中国行存在着由使团活动的从属到自主精神巡礼的转变,对入唐僧漫漫旅程的考察,不仅可以窥探"化外人"在唐旅行的制度与实际,也能看出唐王朝旅行规制的整体样貌.
    • 胡可才
    • 摘要: 据唐朝时期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简称《圆仁日记》)记载,大唐开成四年(839)三月二十九日黎明,一艘载着日本国著名僧人圆仁的航船从淮河入海口东出北上,驶进碧波浩渺的黄海中,去探访久负盛名有“世外桃源”“海上仙境”之称的海州东海山。船只在颠簸中逶迤前行,风帆在偏南风的吹拂下,一路来到海州水域。船客为了克服海上行船带来的孤寂和晕船,分散注意力,将目光停留在船舷左侧,只见在西部山海相接的地方,一处处临海山、岛呈现在眼前:东陬、金蝉、船山、扒山、羊山、皇窝嘴、桃连嘴,似卧伏的美女,深情地迎接着他们。
    • 付邦
    • 摘要: 日本入唐僧早已为学界注意,但较少有人从旅行视角考察其活动。通过研究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可以发现,入唐僧在使团中的实际地位不高,仅为附庸而已。在其游历过程中,公验和过所是必备品;口头询问和参看"候子"是确认方位与里程的普遍方式,实体地图并未发挥作用;驿驴和船只是其主要交通工具;寺院和民居则为主要寄宿地,偶有馆驿破格接纳。日本入唐僧的中国行存在着由使团活动的从属到自主精神巡礼的转变,对入唐僧漫漫旅程的考察,不仅可以窥探"化外人"在唐旅行的制度与实际,也能看出唐王朝旅行规制的整体样貌。
    • 朱红军
    • 摘要: 日僧圆仁(794~864)随遣唐使入唐,但其拜访天台山的请求,并没有得到批准,只得在山东半岛东部的新罗人张保皋所建的登州赤山法华院滞留下来。在山东半岛赤山法华院滞留期间,深受当地新罗人和赤山神的护佑,顺利求法并归国。为了感谢赤山明神,圆仁把其请到了日本比叡山延历寺,并作为护法神供奉。圆仁的徒弟安惠和相应二人谨遵圆仁的遗言为其建造了神殿和禅院。镰仓时期,赤山明神的称呼才出现,并且出现了和泰山府君融合的现象。目前在京都,赤山明神不仅被祭祀在赤山禅院,而且也被祭祀在比叡山延历寺横川的赤山宫。
    • 陈皛
    • 摘要: 日本僧人圆仁在唐9年多,所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窥析唐代社会生活及中外文化交流面貌的重要材料.通过以圆仁日记为中心的考察,可勾勒晚唐中日佛教美术交流呈现的多维面貌.一方面,佛教图像受到入唐求法僧的重视,富有狂怪色彩的密教图像等充实了日本佛教美术.另一方面,圆仁于比睿山进行了重构五台山圣地的尝试,文殊塑像的题材内容和比睿山的建筑形制皆呈现了五台山佛教美术的影响.
    • 何莹; 何蓉
    • 摘要: 圆仁所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呈现出作为佛教徒与作为日本人的两个认同维度.本文以圆仁及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记述的在唐游历与交往过程为中心,从两种认同维度出发,分析作为中日交流直接参与者的圆仁所呈现出的信仰世界与当时的社会情态,从而体会以宗教为媒介的中日交流机制之运行与影响.
    • 张晓舟
    • 摘要: 记载于日本僧圆仁《行记》中的渤海僧贞素《哭灵仙诗》,是窥析9世纪东亚交流面貌的重要材料.首先,诗文所见的贞素、应公、灵仙三位僧侣,在身份上都不属于唐人,他们因为佛教的信仰而来到唐朝,反映出当时中国所特有的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其次,诗文提示了生动的、关于东亚跨境交流中物资移动、使节往来、行程路线等方面的细节.最后且最重要的是,诗文记述的送金事件,不仅标志着渤日外交进入了“年期限制”的时代,而且象征着唐日交流中以渤海为中介的沟通渠道从此终结.通过考察诗文透露出的人际关系网、交通关系网和历史关系网,可以解析东亚海上交流的变迁,同时可以重新审视东亚区域史的历史意义.在新史料相对匮乏的古代交流史领域,积极挖掘现有材料的历史学价值,无疑将是把研究推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 金成俊; 崔云峰
    • 摘要: 838年日本派遣第15批遣唐使,有关此次遣唐使的航海活动被其随行人员圆仁详细地记录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在记录中尤其被人关注的是圆仁所乘坐的遣唐使船漂流到中国扬州海陵县时的日记中提到的,无法判断其具体用途和形状的船舶部件“搙(俄)(槈(俄))”.通过研究所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很多人认为搙(俄)(搙(俄))是搙栿(支撑、横梁)的笔误.日本学者并没有把遣唐使船认定为中国帆船,而是根据中国帆船在船底和甲板处无独立横向补强材的特点,认为遣唐使船是和船型船舶或韩船型船舶.如果是和船型船舶时,搙(俄)(搙(俄))应为船梁(ふなばり),而若是韩船型船舶时应为加龙木或驾木,但考虑到和船型船舶很难造出大型船舶的事实,就可以判断出遣唐使船很可能是被日本史书以百济舶或新罗船来记录的韩船型船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