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因明

因明

因明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逻辑学(论理学)、宗教、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现代哲学、五台山研究、法音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当代佛教与文化繁荣研讨会、2011语言逻辑和符号学学术会议等;因明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忠义、张晓翔、曾昭式等。

因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98.8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18%

总计:169篇

因明—发文趋势图

因明

-研究学者

  • 张忠义
  • 张晓翔
  • 曾昭式
  • 王克喜
  • 甘伟
  • 郑伟宏
  • 张瑾
  • 傅光全
  • 刘邦凡
  • 刚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傅光全
    • 摘要: 因明被列为绝学的意义纵观因明的整个历史,将因明列为绝学,不仅是中国因明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而且在世界因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这一事件有何意义呢?从文化角度看,这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国是因明的第二故乡,因明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慢慢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
    • 汤铭钧
    • 摘要: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 甘伟
    • 摘要: 近代以来,汉传因明研究大体呈现了经典注释型、佛教解读型和逻辑解读型3种研究范式,其中以最后一种为主流,这种范式的特征是依据三段论逻辑评判标准来断言三支比量是演绎还是归纳的性质。其实,对因明进行逻辑解读型的论证范式是不合理的。于是,基于论证的结构,从理由和主张两个层面来考察这种论证范式:首先,因明论证尤其关注对理由真实性的检查,理由为真的检验是靠规则来约束的。其次,因明论证对理由之真实性的把握是以主张为本位的,即通过对主张的确认来追溯理由的真实性,这就更体现了因明论证关注语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论证活动的影响。最后,基于三段论本身的形式结构,将三段论定义为是一种“空架子”的论证,理由的真实性以及理由对主张的支持程度并不是它关注的问题。因此,“逻辑解读型”范式在因明研究中并不合理。
    • 甘伟
    • 摘要: 近代以来,汉传因明研究大体呈现了经典注释型、佛教解读型和逻辑解读型3种研究范式,其中以最后一种为主流,这种范式的特征是依据三段论逻辑评判标准来断言三支比量是演绎还是归纳的性质.其实,对因明进行逻辑解读型的论证范式是不合理的.于是,基于论证的结构,从理由和主张两个层面来考察这种论证范式:首先,因明论证尤其关注对理由真实性的检查,理由为真的检验是靠规则来约束的.其次,因明论证对理由之真实性的把握是以主张为本位的,即通过对主张的确认来追溯理由的真实性,这就更体现了因明论证关注语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论证活动的影响.最后,基于三段论本身的形式结构,将三段论定义为是一种"空架子"的论证,理由的真实性以及理由对主张的支持程度并不是它关注的问题.因此,"逻辑解读型"范式在因明研究中并不合理.
    • 项智多杰; 扎邓
    • 摘要: 藏传因明是中华民族逻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摄类学是藏传因明的理论基石。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对摄类学中“相违与相属”概念界定和辩证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剖析,认为藏传因明摄类学逻辑思维对研究当今社会问题仍有借鉴和应用意义。
    • 韩敬山
    • 摘要: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934年底,祖籍江西兴国的冯庸大学毕业生欧阳无畏(1913—1991)正式前往西藏拉萨哲蚌寺果茫札仓(笔者注:有译为果莽札仓、郭莽札仓、郭莽学院)出家为僧。在师父的教育下,学会藏语的欧阳无畏仅用三年时间就深探般若、中观、因明等经学,整夜整夜的学习思考最终造就出欧阳无畏"慧焰耀天,精义摄人"的学识,这着实令众多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侣敬佩有加,"深获喇嘛群英之叹服"。汉藏僧侣朝夕相处,互学所长,共信的硕果水到渠成。24岁的欧阳无畏面对"共信既立,遂乃托钵乔装,云游万里"。
    • 玛久杰
    • 摘要: 班钦释迦乔登是萨迦通达显密二教三贤之一,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发展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但是有关客观评价他的因明成就的文章至今还没有。鉴于此,文章以班钦释迦乔登对藏传因明学所做的贡献为主线,较为系统地阐明了班钦释迦乔登在其8~28岁期间,分别学习以绒顿•释迦坚参和桑杰钦均为主的萨迦因明法脉和俄译师因明法脉,并在18~80岁之间,游学桑浦寺、色多坚为主的众多寺院,广泛传播和讲述因明学说,先后著述14部各类因明论著的情况。
    • 王李蟠; 王全权; 王克喜
    • 摘要: 治中国逻辑史的学者更多关注语言、数学、政治制度等对中国逻辑产生和发展的影响,而对论辩在因明和名辩学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关注不够充分.对比论辩在因明与名辩学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实际论辩情况以及对因明与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的走向等方面,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以供研究中国逻辑史和因明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 甘伟
    • 摘要: 陈那在《观所缘缘论》中通过将经部的"带相"引入唯识理论中加以改造,确立了作为心识对象之"所缘缘"这一概念成立所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缘和所缘.基于"唯识无境"的佛学立场,进一步辩破了"外所缘缘"论者的"极微论"、"和集论"、"和合论",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均不满足"所缘缘"的条件.整个论证所采用的方式是因明三支比量,其过程贯穿"破异执——立自宗"的论证路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以"内所缘缘"作为心识的认识对象,从而阐扬其"唯识无境"的思想.陈那以"内色"为"所缘缘"正表达了唯识宗"境不离识"的深邃内涵,由于陈那从逻辑上规定了"所缘缘"的两个条件,创新"带相"理论,主张心识所带之行相具有表象的能动功能,因此开启了从"无相唯识"到"有相唯识"的转向.
    • 郑天祥; 王克喜
    • 摘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举世瞩目成绩之际,印度不延续中印共建"丝绸之路"的历史传统,而采取不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策略,这不仅有印度博弈心态的内因羁绊,更有西方国家以"中国债务陷阱论"等措施的外因阻挠.因明作为中、印共同偏好的逻辑,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印关系治理中展示出了独特的价值:一方面,因明发挥其论辩逻辑和修辞优势,可为"一带一路"中印共商提供方法论,助力化解印度对中国的博弈心态;另一方面,因明"三支论式"揭示了西方国家针对"一带一路"提出的"中国债务陷阱论"谬误,并为中国当下的"工笔画"行动提供了逻辑支持,预示了中国努力下"一带一路"倡议必然胜利的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