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78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9235篇;相关期刊357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论坛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首届中国边疆学论坛、第二届亚洲研究论坛、亚太经济转型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学术研讨会等;中印关系的相关文献由647位作者贡献,包括尹锡南、马加力、张力等。

中印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2 占比:3.8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9235 占比:96.11%

总计:20013篇

中印关系—发文趋势图

中印关系

-研究学者

  • 尹锡南
  • 马加力
  • 张力
  • 叶海林
  • 蓝建学
  • 林民旺
  • 陈宗海
  • 楼春豪
  • 赵干城
  • 戴超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超
    • 摘要: 当前学界关于莫迪政府的外交战略是否颠覆了印度传统外交模式存在不同看法,本文认为莫迪执政后印度的外交实践总体保持在一个延续性的框架内。莫迪政府虽然继承了印度大国梦想传统,但认为印度已经是大国,主要任务是如何维持和利用印度的大国地位。印度战略界一直具有把中国视为重要参考对象的传统,只是不同时期表述有所不同,区别在于中国是被界定为印度的现实威胁还是潜在威胁,或者说印度战略界的分歧在于中国是哪种性质的威胁以及应该如何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莫迪政府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日益从零和思维的角度看待中国的行为,所采取的制衡策略并没有严格区分权力制衡和威胁制衡,且不断主动加强冲突和对抗的频度和力度。莫迪政府在对华方向的进攻性态势突出表现在2020年中印边界西段的对峙危机中,加勒万河谷冲突后莫迪政府对华采取了多种充满进攻性的主动策略。本文认为莫迪政府受限于自身实力不足,将己方充满进攻性的策略成败寄希望于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在主权受损情况下依然保持克制。印度对华策略的进攻性与自身的侥幸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一个先天不足、注定失败的策略。
    • 宋海洋
    • 摘要: 自2017年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四国安全对话”机制(QUAD)被再次提出和推动以来,印度在其中的角色备受瞩目。一方面,印度强调“中国威胁”,希望联合美日澳三国平衡中国力量;另一方面,印度对组建新的“四国安全对话”机制采取区别于其他三国谨慎对待的立场。印度之所以持谨慎立场,主要是担心完全投向该联盟会损害印度自身的安全、经济和战略利益。总体而言,印度外交政策的目标在于牵制中国日益上升的影响力,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印太战略环境。未来,印度的立场也将对该机制的推进产生诸多影响。中国应该对“四国安全对话”中的印度因素有清醒认识,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 邱永辉; 刘玲芳
    • 摘要: 百年变局中,"亚洲世纪"及其理念下的亚洲发展和共同体建设正面临严峻挑战。基于学术界前期对"亚洲世纪"的理念和发展现状的研究,"亚洲世纪"的发展可分为分裂的亚洲时期、觉醒的亚洲时期、崛起的亚洲时期和腾飞的亚洲时期四个阶段,"亚洲世纪"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困境,如地缘政治竞争、大国关系紧张和经济乏力等。基于历史和现实困境,结合中国、印度、亚洲其他国家以及美国等多方学者和政要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未来世界主要大国及域外其他国家都将在"亚洲世纪"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印、中美关系和地区局势走向很大程度决定"亚洲世纪"的未来,其确定性来源于亚洲大国间加强政治对话、深化安全合作和推进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努力,"亚洲世纪"的轮廓将在各国持续展开的对话、竞争和冲突中逐渐清晰。
    • 刘磊
    • 摘要: 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政府较早地启动了民用核能项目,并确立了和平利用核能、不发展核武器的基本政策。但是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印度国内开始出现一些将核能用于国防的初步讨论。1964年5月尼赫鲁去世,10月中国成功进行首次核试验,引发印度国内各界关于核政策的大辩论,要求发展核武器的意见日益增多。面对国内政治压力和国际社会无法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现实,夏斯特里政府默默转向“有条件无核”政策,在技术上积极为将来有一天能够制造核武器做准备,为1974年印度“和平核爆炸”奠定了技术与政策基础。
    • 张贵洪; 杨理伟
    • 摘要: 中国和印度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在联合国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中印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两国在联合国框架下的互动成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和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印两国在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全球气候变化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方面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联合国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和印度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出警国,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实践者,也是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议程的积极贡献者。但两国因综合实力差距、利益诉求相异而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安理会在克什米尔的角色问题、核不扩散和核裁军等问题上存在若干分歧与竞争,影响了中印在联合国多边框架下的互动。联合国是中印实现国家利益、树立国际形象和发挥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舞台。中印两国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互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并不影响双方在诸多议题上的合作。未来中印两国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合作与竞争将成为影响双边关系发展、联合国改革和全球治理体系转型的重要因素。
    • 严祥海
    • 摘要: 自1984年首轮边界谈判正式开启以来,中国与不丹先后举行了24轮边界谈判和10次专家组会议,谈判具有五个阶段性特征。尽管各阶段时有起伏,但谈判总体上呈现出螺旋式发展。中不边界问题具有高度的地缘政治敏感性,印度始终是影响和干涉中不边界问题解决的“第三方力量”,中印关系、印不关系与中不边界谈判呈现出“三角互动”关系。
    • 邱永辉; 刘玲芳
    • 摘要: 在“亚洲世纪”的相关框架中,印度的认知经历了由“亚洲主义”到“大印度主义”,再由“印度主义”到“亚洲世纪”,最后回归到以印度为中心的“印度世纪”的演变过程,中印两国关系相应地经历了友好合作、敌对与战争、冷漠与竞合以及竞争与冷冻的轨迹。本文分阶段详细梳理印度对“亚洲世纪”的认知变化,并尝试分析造成这种认知变化的原因。本文认为,未来印度对“亚洲世纪”和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不仅取决于中印之间的政治互信、边界问题、经贸问题以及全球和平与治理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也取决于印度能否跳出高估自我正义、低估他人正义的陷阱,真正以其主张的“整体观”看待世界和认识世界。
    • 李益波
    • 摘要: 自印度提出“东向行动”和“印太战略”以来,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战略地位明显提高。莫迪政府一改之前的“无为与忽视”政策,积极投入各类资源,试图把该群岛打造成区域经济枢纽和印度海洋安全战略的新据点,以达到开发利用群岛的蓝色经济潜力、强化对海上交通咽喉的监视管控能力、巩固其在孟加拉湾的战略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印太海洋安全事务中的地位、并以此为杠杆在中印博弈中谋求战略平衡等多重目的。在印太安全秩序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快速“军事化”将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的“游戏改变者”,应引起相关各方的密切关注。
    • 陈景彪; 孟庆龙
    • 摘要: 在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外部环境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其中,由于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印关系曲折前行,友好、合作、分歧、冲突交织并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成本。对现代中印关系史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理性、客观地看待其发展前景,因此具有了重要的学术意义乃至政治意义。而这种研究的基础无疑是搜集、整理、解读和使用中印关系史料。中国和印度的官方档案显然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 张伟玉; 陈宗华; 张杭
    • 摘要: 中印关系在2020年上半年曾经保持着缓慢的回暖趋势(1),但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后,中印关系再难维系本就微弱的回暖态势,双边关系开始不断下滑。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中印关系分值下降至2.2分(见图1),双边关系已从良好降至普通水平。(2)预测组认为,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中印关系改善动力不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