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论辩

论辩

论辩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4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语言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1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361种,包括法律方法、中国律师、学术研究等; 论辩的相关文献由489位作者贡献,包括武宏志、涂家金、王克喜等。

论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1 占比:98.12%

专利文献>

论文:9 占比:1.88%

总计:480篇

论辩—发文趋势图

论辩

-研究学者

  • 武宏志
  • 涂家金
  • 王克喜
  • 廖祥文
  • 焦宝乾
  • 伏俊琏
  • 廖备水
  • 王西凤
  • 黄中建
  • 任小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涂家金
    • 摘要: 结合人际元话语模型和理想修辞模型,从描述性和规范性视角分析了我国新闻发布类国防话语元话语的修辞运用特征和聚焦点.研究表明:此类国防话语人际互动类元话语的运用明显多于语篇交际类元话语;各类国防话题除发布信息外,多兼顾或聚焦修辞人格建构,呈现信息型与表演型兼顾的修辞姿态和表演型修辞姿态,有助于建构与国防要求相称的机构修辞形象,生成软威慑力;以元话语顺应、联结受众,有利于以理性的力量团结友方和否定反方,但从规范性视角看,可以加强对受众直接的情感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从西方修辞学视角深化对国防话语说服机制和元话语重要作用的认识.
    • 刘晨
    • 摘要: 蔡元培公开发表“以美育代宗教”始于1916年江苏省教育会的演说,而非世人熟知的北京神州学会演讲。从媒介视角观之,“以美育代宗教”之说形成了从口语到印刷文献的媒介传播轨迹,并构建起民国时期以报刊媒介为主体的公共论辩空间。
    • 陈彦瑾
    • 摘要: 通过关注从“语用论辩术”到“规范语用学”的术语使用变化,分别考察当代论证理论中两大研究流派的理论范式。首先,澄清语用论辩学派如何从合理性基础的确定、程序性模型的提出和论证性语篇的重构等方面引入说服效用、制度性语境和策略操控等因素,进而从论证评价和论证分析角度扩展其规范性研究。其次,通过分析主体间协商确认的论证性讯息意义,展示语用语言学派如何基于“目标—途径”框架,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进行一种更符合自然主义原则的描述性研究。最后,通过考察术语共享与学派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西方论证研究的修辞化趋势,并从广义论证视角指出更彻底的语用学研究对提取自然语言论证的方法论意义。
    • 徐崇茗
    • 摘要: 本文从荀子“善用修辞,富有说服力”“讲究文采,具有感染力”两方面,在与先秦诸子的对比中,着重分析了《荀子》在修辞、文采等方面的论辩特色。
    • 庄萱
    • 摘要: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或称“言志派”与“载道派”,是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的两个关键词,也是他研究中国文学/散文史的一对重要范畴。长期以来,学界对其褒贬不一,争议颇多。本文评述周作人“言志”与“载道”说的生成和演变,同时探讨批评者对其论说的辨析和修正,力图还原论辩的历史现场,对论辩各方的观点进行客观的历史审度,并从文学通变和话语建构角度重新审度“言志”与“载道”说的是非得失,寻绎出有益的文论资源与学理启示。
    • 郎需瑞
    • 摘要: 近年来,广义论证视域下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丰硕的研究成果中,仍存在"怎样深化"与"如何拓展"等问题.在广义论证视域下对朱熹论辩逻辑体系进行考察,一方面可以打破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的囿限,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逻辑体系的构建中深化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从广义论证角度看,朱熹的逻辑是"名义界分""知言穷理"等说理论证规则的集合,基于上述逻辑,朱熹同陆九渊、张栻等人围绕"太极""仁说"等进行论辩实践,逐步建立起以名、辞理论为基础的"名、辞–辩"的逻辑体系.上述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广义论证角度考察朱熹论辩逻辑体系,对新时期回应如何做"中国古代逻辑"具有启发意义.
    • 涂家金
    • 摘要: 新闻发布类国防话语是和平时期最重要的国防话语形态之一.研究基于语料库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国防部新闻发布会话语诉诸道理修辞策略的运用特征,阐明国防机构修辞者如何针对不同话题和论辩修辞主体,运用适切修辞策略,通过"肯定我方、团结友方、否定反方"的三元修辞说服模式并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实现同情认同和对立认同的修辞目标.研究也进一步阐明了修辞之于方兴未艾的国防话语研究的关联和成效以及基于语料库的实证修辞学研究的可行性.
    • 信明华
    • 摘要: 孔子曾公然宣称自己"述而不作",这引来了墨子的强烈反对,他质疑这种主张的合理性,并讥诮这种保守主义立场的食古不化。一场旷日持久的论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场论辩似乎极为低调,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虽然人们早已注意到与此有关的只言片语,但极少有人在乎它的全貌。普鸣以极大的兴趣对这场论辩的完整面貌进行了还原,这构成了《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作与技艺问题的论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一书的主要内容。
    • 林颐
    • 摘要: 好的演讲,是怎样的?一起来读读《给孩子的演讲》。北大学者陈力川负责选编,包括古今中外32篇演讲,分为科学篇、思想篇、教育篇、社会篇、中国篇、劝导篇六个部分,附配作者简介、背景及其影响力,有助普及和理解。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演讲就在国家运行、社会思潮中扮演重要角色,好的政治家、思想家,必定是好的演说家,以杰出的口才与精彩的论辩获取人民支持。
    • 李桂奎
    • 摘要: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看似纷繁杂乱,但只要加以梳理,也能化零为整.其中,围绕小说功能与价值的"依经"论辩,即可自成谱系.一方面,针对某些道学家关于小说"淫邪""低俗"等"不经"之论,小说批评者常依据"皆以情教"的《六经》,辩护小说写男女之情属于"正经""雅道".另一方面,针对某些按照史学家"信实"原则对小说"虚妄诞幻"的指责,小说批评者常"依经"予以辩驳,强调小说叙事写人合乎情理.最终,为调节相持不下的"经"与"不经"之辩,古代小说批评者常依据《周易》以来的"阴阳双构""相反相成"等经学思维,推演出以"奇正相生"为主调的"雅俗共赏""庄谐相映"等系列辩证话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