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言志

诗言志

诗言志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5篇、专利文献129篇;相关期刊780种,包括文史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诗言志的相关文献由123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慧芳、王文生、于坚等。

诗言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5 占比:90.81%

专利文献>

论文:129 占比:9.19%

总计:1404篇

诗言志—发文趋势图

诗言志

-研究学者

  • 杨慧芳
  • 王文生
  • 于坚
  • 洪树华
  • 陈颖聪
  • 吴奔星
  • 夏国荣
  • 杨程玲
  • 罗颖
  • 陈建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瑛
    • 摘要: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舜典》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对诗和音乐的理解非常精当,其中“诗言志”反映了先民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是贯穿中国诗歌史最有影响的创作主张,朱自清先生曾称其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
    • 张道正; 叶嘉莹
    • 摘要: “诗言志,歌永言”,绵延数千年的中华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亲缘关系上有着特别意义。中国文字具有独体单音和单音四声的独有特征,这使得诗词具备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且其用典用韵,庞杂深远。中华诗词美在何处?其传播如何突破文化鸿沟,促进文明互鉴?98岁的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此进行解读。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曹明英
    • 摘要: 若想圆满完成杜甫《登高》诗作的教学任务,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这首名诗的教学历程。一、《登高》的情感挖掘"诗言志,歌永言",只有充分挖掘出《登高》里蕴含的情感表达,我们才能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教学任务,才能实现"培养文化自信"的教学目的。
    • 潘大伟
    • 摘要: 【专题解释】古代文论中对文章的价值与地位有“诗言志”“以化成天下”“兴观群怨”“经国之大业”“补察时政”等说法。文学价值是指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作者的思考创作为文学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基础,读者的阅读接受使文学价值得以实现。因此,要实现经典理论文章的文学价值,读者就要参考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
    • 夏德靠
    • 摘要: "诗"字的后起并不代表"诗"这种文体的后起。在"诗"字出现之前,已存在"诗"。由"诗"之文体到"诗"字的出现并用以指称"诗"之文体,经历颇长的时间。对"诗"的把握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诗"字出现之前"诗"文体的存在状况,且称为"诗Ⅰ";二是"诗"字出现之后并用以指称"诗"之文体的状况,为"诗Ⅱ"。"诗言志"说的提出虽然当以"诗"字出现为前提,但"诗言志"之观念显然早于"诗"字出现。"诗Ⅰ"阶段的"诗"大都伴随祭祀仪式,是一定祭仪的产物,其中的"志"主要呈现公共的、群体性的特质。当然,早期的"诗"确实存在个体性、私人化情感,不过这种个体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群体的性质。随着"诗"字的出现,不仅促使"诗Ⅱ"阶段的到来,也使"诗言志"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诗"字的出现是与《诗经》联系在一起的,"诗Ⅱ"阶段的"诗言志"主要体现为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它们与《诗经》紧密相关。当然,"诗言志"还存在其他一些说法。整体言之,"诗言志"的内涵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不同时期的"诗"有着不同的"志"。
    • 王昌忠
    • 摘要: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诗言志”之“言”的阐述,主要着眼其功用、方式和特性三方面。功用方面聚焦的是其成就志的表露、达成志的显现的作用,包括提出言的功用即在传志、勘探言与志的关系、阐明言怎样的志等;方式是以达志为目标又顾及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来要求、规约语言策略、技艺;特征主要包括关联于“志”和关联于“诗”的两大方面,其中又以前者为主。中国古典诗学探讨“诗言志”之“言”,基本上是紧扣、围绕着“志”展开的。
    • 刘尔昇
    • 摘要: 诗画之关系,自古以来论者甚多,实因其内在联系之紧密。诗言志言情,画写胸中逸气,诗画一途,性情之道,与人之经历、思想、性格密不可分。陶渊明在中国文化中地位之重,与其品格、气节息息相关,历代不乏诗人、画家借陶诗抒己意。石涛虽与陶渊明跨越千年时空,但经历确有相似之处,在心理上更易于引起共鸣,再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将此种共鸣表现出来,作为自我内心的写照。
    • 黄英豪
    • 摘要: 晚近诸多学者认为“汉语性”意指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及再阐释,但忽视了“汉语性”的丰富内蕴。张枣提出的“汉语性”是流动的概念范畴,在其早期诗学体系中,“汉语性”分裂为“诗言志”及“楚调式”两条支脉,在拒斥前者的同时,张枣沉浸于“写作狂”姿态。留德期间,张枣因受语言漂流状态、德国文学思潮转变等质素影响,重建“复合调式”的“汉语性”范式,提出从西方、古典、现实三重文化空间汲取养料,其体系中的“现实”及“古典”维度要求张枣与“诗言志”和解。但因“旁观者”姿态的影响,张枣在创作中延续了早期对“诗言志”的拒斥态度,导致“汉语性”内部产生隳突。因此,“汉语性”概念的使用及其有效阐释需要在变动的主体语境中考察。
    • 韩芮
    • 摘要: 先秦童谣是我国上古时期巫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引谣为占的传统影响,担负着预测未来、占卜吉凶的社会责任,多出以占验类童谣之形式。两汉时期,通过《洪范五行传》、班固以及郑玄的阐释,儒家话语对童谣进行了全新建构,将其带有预言色彩的部分成功纳入“天人感应”之“灾异”学说,其文学性质则被统摄进以“诗言志”为代表的儒家诗学话语体系内。汉儒对童谣的话语建构衍生出了童谣“荧惑说”与童谣“采诗说”,二者相互交织,对后世童谣的创作、搜辑、保存与流传影响深巨。
    • 赵法旺
    • 摘要: 西方的“诗言回忆”和中国的“诗言志”学说作为中西古代诗论的重要典范,对后来的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两者作为研究对象,从释义、共性、差异、成因、影响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两种学说,促进两种学说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