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陶诗

陶诗

陶诗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4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6篇、专利文献3998篇;相关期刊275种,包括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陶诗的相关文献由40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声扬、李剑锋、赵治中等。

陶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6 占比:10.24%

专利文献>

论文:3998 占比:89.76%

总计:4454篇

陶诗—发文趋势图

陶诗

-研究学者

  • 徐声扬
  • 李剑锋
  • 赵治中
  • 顾农
  • 刘中文
  • 包涵
  • 吴云
  • 朱家驰
  • 李红霞
  • 王征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李剑锋
    • 摘要: 陶渊明以古代高尚的隐士、贫士为自己的榜样,而且尤其不掩饰对于隐士志同道合夫妻关系的向往之情;对隐士贤妻表现了敬重之情。陶渊明是历史意识浓厚的作家,用作者眼中的历史来理解相关诗作,其中的历史意识、典实意蕴、委婉之致等都是陶诗的绮丽和丰腴之处。在全面把握作品、作家和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去读解陶诗,方能从其中体会其更为圆融和通达的精神意趣,体会那些具体诗句本身所难以直接表达的意味。陶渊明对待隐士及其妻子的态度、对待“仁妻”的态度,能够提供很好的证明。
    • 刘尔昇
    • 摘要: 诗画之关系,自古以来论者甚多,实因其内在联系之紧密。诗言志言情,画写胸中逸气,诗画一途,性情之道,与人之经历、思想、性格密不可分。陶渊明在中国文化中地位之重,与其品格、气节息息相关,历代不乏诗人、画家借陶诗抒己意。石涛虽与陶渊明跨越千年时空,但经历确有相似之处,在心理上更易于引起共鸣,再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将此种共鸣表现出来,作为自我内心的写照。
    • 宫思远
    • 摘要: 陶渊明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译陶诗能够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对陶渊明诗歌英译的研究,近些年来有逐渐加强之势。译者从概论、文化视角、翻译策略等角度对陶渊明诗歌英译进行了研究。而操纵理论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加深对陶渊明诗歌英译的理解和认识。
    • 魏小利
    • 摘要: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典范,自唐宋以来,他独特的个性魅力和诗文创作备受瞩目。同时不难发现,陶诗处处洋溢着任真自得的人格美,物我交融的意境美,以及质而实绮的语言美,这些审美特质不仅构成了陶诗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在当代极具审美价值。
    • 魏小利
    • 摘要: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典范,自唐宋以来,他独特的个性魅力和诗文创作备受瞩目.同时不难发现,陶诗处处洋溢着任真自得的人格美,物我交融的意境美,以及质而实绮的语言美,这些审美特质不仅构成了陶诗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在当代极具审美价值.
    • 赵鑫
    • 摘要: 陶诗"和泽周三春"的"周"字一作"同",古今陶集版本大都以"周"为是.但"周"字文意突兀,与下文不衔接,应作"同"."和泽同三春"既能使文意顺畅,也符合当时当地"小阳春"的民俗观念."良苗亦怀新"的"怀新"二字,前人仅理解为抽象概念,但实际上"新"指新粮食,"怀新"指孕育新粮食.如此理解,意象更为明确具体,情绪也更深刻细腻.
    • 苏悟森
    • 摘要: 萧统《文选》选录陶渊明诗文,扩大了陶渊明的影响,推动了陶诗的传播.唐李善、五臣相继为《文选》作注,成为陶渊明诗文的较早注释者.后代文人对《文选》的评点,涉及陶诗者颇多.《文选》在陶渊明诗文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巨大,汇辑历代《文选》刻本中与陶诗相关之文献,可为陶渊明及其诗文研究提供较为细致的材料和多元的视角.
    • 沈逸然
    • 摘要: “逸”,这是我最喜爱的形容词,原因不单是我的名字里有这个字。“逸”主要有三义,其一曰超迈,其二乃隐遁,其三谓逸乐。乍一看,这三者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息息相关。非超迈便看不透“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便谈不上“隐遁”,顶多只能算是“避世”:非隐逸,便觉不着“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的逸乐。
    • 萧三
    • 摘要: 陶行知先生屡次自己声明他不是诗人。人们都说,这是陶先生的谦虚。我却认为这正是陶先生之所以为真正的诗人。陶先生之所以别于其他“诗人”的是,陶诗别有风格,非常通俗,大众化而又富有“诗味”,读了令人兴起,令人深思,这正是我们时代和我们大众所需要的诗。陶先生纵不愿意也就成为了大众的诗人。
    • 摘要: 主持人语:本期陶渊明研究栏目刊出四篇论文。蔡彦峰《心无宗与陶渊明诗歌艺术考论》一文,论东晋佛学“心无宗”一派与陶诗的关系。所谓“心无宗”,僧肇《不真空论》的解释是:“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肇论疏》说:“但于物上不起执心,故言其空。然物是有,不曾无也。”简言之,谓心中无物,而承认万物有,是真实存在的。陶渊明及陶诗是否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的问题相当复杂。盖两晋(特别是东晋)佛教深受《老》《庄》及魏晋玄学的影响,乃是毫无疑义的。佛教初来中土,为弘法的便利,借中国传统学术以诠释佛经(所谓格义),乃是必然之事。故初期佛教的讲说与传播是依附玄学的。汤用彤等前辈对这个问题言之已详。因为佛教与玄学在解释宇宙本体上的相似,加上早期佛学依傍玄学,以至于有的陶学研究者就以为渊明及陶诗受佛教思想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