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9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2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413篇;相关期刊486种,包括江汉论坛、求索、社会科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等;古代文论的相关文献由77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建民、胡建次、吴中胜等。

古代文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2 占比:68.24%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2.15%

专利文献>

论文:413 占比:29.61%

总计:1395篇

古代文论—发文趋势图

古代文论

-研究学者

  • 吴建民
  • 胡建次
  • 吴中胜
  • 李建中
  • 徐中玉
  • 王志明
  • 潘世秀
  • 吴调公
  • 彭会资
  • 陈良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崔玲玲; 谢荣彩; 赵鑫
    • 摘要: 中小学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文章结合古代教学论和学习论的典籍,从四个方面探究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应注重整体规划、分层设计、学段衔接,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不应仅局限于经典阅读,而应和各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本地文化相融合;教学方法上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知行合一;教学评估多样化,采用建立学生档案袋等方式进行质性教育评价。
    • 贺仲明
    • 摘要: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它蕴含着中国文学理论建立自我主体性的强烈愿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目前来看转化的效果不够突出。要完成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需要有更强的文学整体意识和现代意识,特别是需要有对现实文学的介入和实用性的价值观念。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让古代文论深度介入现实文学,将其话语融入现实文学批评实践中;二是科学地认识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通过对古代文论的现代性改造,实现系统化和实用化,使其精神融入现实文学创作实践中,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形成与西方和现实的对话。
    • 潘大伟
    • 摘要: 【专题解释】古代文论中对文章的价值与地位有“诗言志”“以化成天下”“兴观群怨”“经国之大业”“补察时政”等说法。文学价值是指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作者的思考创作为文学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基础,读者的阅读接受使文学价值得以实现。因此,要实现经典理论文章的文学价值,读者就要参考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
    • 蔣寅
    • 摘要: 中國古代文論以新故、生熟、生新三組概念建立起獨創性理論的概念群,由南朝已降的“新故”到宋代“生熟”的過渡,意味着創新觀念由非此即彼的價值判斷轉换爲矢量化的程度考量,由此構成對“陌生化”概念的發明和充實。在此基礎上衍生的“生新”概念,又引出對“新”即陌生化之“度”的補充性思考,由此形成關於獨創性的系統理論。圍繞這些問題的豐富論説具有很超前的理論意識,相當完整而深刻地闡發了西方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的核心問題,對于現代藝術的唯新觀念也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 袁济喜
    • 摘要: 先秦时代的文学思想受言说方式的影响明显。中国早期文论的言说方式经历了微妙而深刻的变迁,从最早的神圣言说演化成公共与世俗的言说,彰显出先秦文学观念从神祇崇拜到人文兴起的过程。孔子开创的言说方式对商周时代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改良,开启了后世文论的言说方式。孟子、庄子、刘勰、钟嵘前后接续,将神圣言说敷衍成一种公共话语体系,同时又传承了其中的神圣价值,从而使中国文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度文论的特质。
    • 黄怡婷
    • 摘要: 印度英语作家拉迦·拉奥在其长篇小说《蛇与绳》中借助印度的“史诗—往世书”文学叙述策略来改造印度英语小说的写作模式,并把自己对印度古典诗学传统的继承和印度传统价值观的思考代入小说的形式与内容之中。继而,批评家纳拉辛赫以拉奥的创作为蓝本,依托印度古典文论,建构起印度英语文学的本土化批评理论。他们在印度英语文学本土化道路上的探索固然具有明显的学理缺陷,但他们对印度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印度传统文化主体性的坚持,表明了弥合印度古今历史观对增强印度英语文学的本土属性具有决定性影响,以及印度英语文学继承印度文学传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这为新世纪印度英语文学的本土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民族文学中古代文论的古今通变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提供借鉴。
    • 朱立冬
    • 摘要: 古代文论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传承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代文论任课教师要积极提高思政水平,凸显教学大纲中的思政目标,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完善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种实施路径,提升古代文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 邓永江; 姚新勇
    • 摘要: "少数民族口头文论"概念的提出已近30年,发出"中国文论"声音的呼吁也已20年有余,两者各自前行而少有交集.前者虽积累不少,但研究大多处于浅表;后者所进虽相对较深,却也不无封闭,似有敝帚自珍之嫌.以少数民族口头文论为研究对象,归纳其存在特征,探究其多维文艺观,并将少数民族口头文论与汉语古代文论加以比较,既考察两者的相近之处,发现汉语文论某些重要思想的口头性之维,又指出儒家之"兴观群怨"说与口头文论的承接、升华与转换关系,揭示孔子作为口头与书面两种文论传统的承上启下者角色,在更广阔的视野内,探寻纵深推进中国文论研究的新途径.
    • 李凌峰
    • 摘要: 汤显祖以"唯情论"为创作理念,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但关于唯情论的研究在国内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文论话语空间不足和文学市场化的背景下,再次反思"唯情论"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仍对传统古代文论思想研究和当前的文学创作有指导意义,并对以美育为发展方向的人文教育给予启发。
    • 赵丙立
    • 摘要: 古典文论范畴气象根植于传统气论,但不由气论直接衍生,也不由文气论创造.受制于古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历史演进,气与象各自的哲学意义均出现分化,具象性特征渐趋明显,气象由"气像"到气之象开启了向"特征之特征"这一语义的衍化过程,进而被古典诗文创作和批评所引进.气像论于唐渐入诗歌理论,于宋臻于兴盛,最终由哲学理论演变为表示诗歌审美空间或审美形象的审美品格的代称,并在情景交融之作与纯粹论理之作中产生了用法的分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