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史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766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法国研究、文史知识、古典文学知识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学批评史的相关文献由294位作者贡献,包括邬国平、杨冬、吴俊等。
文学批评史
-研究学者
- 邬国平
- 杨冬
- 吴俊
- 王波
- 方岩
- 汪涌豪
- 南帆
- 周兴华
- 孙立
- 孙蓉蓉
- 宗廷虎
- 张辰
- 彭玉平
- 徐中玉
- 晁真
- 李音
- 杨发宁
- 杨明
- 汪国林
- 王元化
- 王齐洲
- 程千帆
- 肖厚德
- 莫砺锋
- 赵永纪
- 赵鸿飞
- 郑材
- 陈圣争
- 陈必胜
- 顾农
- 齐鲁青
- LIANG Jieling
- 丁亚平
- 严迅
- 于茀
- 任先大
- 伍心镇
- 何云贵
- 何茂正
- 余开伟
- 余益
- 侯宏生
- 俞士玲
- 党圣元
- 兴膳宏
- 冀慧
- 冯军
- 冯小禄
- 刘守安
- 刘忠惠
-
-
-
-
摘要:
经过责任编辑推荐和评审专家投票,七篇论文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吴俊:《批评史:国家文学和制度规范的视域——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若干思考》文章揭示了国家文学制度的运行规范与权力机制,试图发掘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根本历史逻辑,也为当代文学史的重释重构作出了进一步的理论上的界定与铺垫。宏大历史理论视野的前沿瞻望与精密的经验逻辑系统的整合构建,奠定了文章在推动整个文学批评史学术体系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有鉴于此,评委会决定授予其2021年度优秀论文奖。
-
-
-
孙福轩
-
-
摘要:
清代辞赋在文献编纂整理、辞赋史书写、赋家赋作批评和体类等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然缘于"经典"意识和"文学代兴"论的影响,在观念、体系、具象批评方面仍有很大的开掘空间.深化清代辞赋研究,可以全面观照清代辞赋的创作特征和文化征象,对于目前赋学研究"正典观念"也有一定的纠偏作用.不仅可以认识清代辞赋产生和繁荣的思想文化背景,对于古代辞赋史观的形成和传统研究观念的更新,亦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
-
陈洪
-
-
摘要:
《名媛诗话》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史料、文献的价值.它裒辑、保存了一批出于女性之手的文学批评著述,其中不乏精金美玉.二是集中了沈善宝本人的文学批评观点,对于研究她的文学活动,以及由她辐射而成的女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都是重要的切入角度.三是这些内容反映出的文学思想,是那个时代文学思想的重要侧面,也是研究女性文学、性别观念的重要视角.这些皆可补足目前批评史研究、书写之缺失.
-
-
饶龙隼
-
-
摘要:
中国文学制度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非常重要的学术领域,已经吸引各年龄段学者参与研治并产生了一大批成果,颇有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学思想史并立之势,可望成为未来研治中国古代文学的新的学术生长面。此一学术领域得以适时兴起,自有其思想来源和学科蓄势其所得成果亟需总结,其研究方向亦需统合;其理论命题和研究范式有待创立,其研治策略和学科规范亦待建立。
-
-
-
-
摘要: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赵树功教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是继《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之后,论述古代才性思想与文学关系又一部力作。该著以才性理论、文才思想为尺度,考察古代文学理论经典的本义和学术史相关研究的得失。重点考察和文学才性密切相关的文才,包括中国古代文才思想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典型命题;文才思想内涵与历史演化。上编集中研究文才性质理论,中编聚焦《文心雕龙》文才论,下编研究文学批评史与文才相关问题。
-
-
-
徐南铁
-
-
摘要:
罗宗强(1932—2020年),广东省揭阳市人。南开大学教授,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遗产》编委,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著有《李杜论略》《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唐诗小史》《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道家道教古文论谈片》《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唐诗小史》《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明代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史》等学术专著以及散文集《晚学集》等,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承担国家教委博士学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主持国家"九五"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士人心态研究》.
-
-
陈圣争
-
-
摘要:
乾隆一生诗文数量宏富,其中可抽绎出颇为丰富的诗学思想,如力主"诗言志",强调"温柔敦厚"等,其核心则是将传统的"诗教观"转化为世俗化"忠孝论"——"以忠孝论诗",体现了鲜明的帝王意识和时代特色.当时诗坛的三大"诗说"对此接受不一而处境各异:"格调说"因兹盛行一时,"肌理说"借此壮大声势,"性情说"则因背道而驰终成异调.是以乾隆诗论对当时诗坛有着重要影响,批评史研究理当给予充分重视.
-
-
蔡宗齐
-
-
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包举万类",堪称世界文学批评史上最系统的巨著之一,国内有关这一课题的论文专著可说是汗牛充栋。海外学者只要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研究,就必然对这本著作有所了解,但是该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得到的关注还远远不够,真正深入研究《文心雕龙》与中国传统文论体系关系的文章、专著还为数不多。
-
-
王波
- 《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生与近代学制密不可分.这一课程最初的萌芽来源于《奏定大学堂章程》(1903)的"古人论文要言".先后在大学讲堂讲授文学批评史的是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与朱东润,同时其讲义经过修改、传播与阅读逐渐成为经典著作,并奠定了他们在学科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四位为中心,围绕其课程与讲义,复原作为一门学科和著作体例的文学批评史的发生情况.
-
-
-
-
李裕政
- 《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建者的郭绍虞,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书写具有明显的以现代西方观念为主导的倾向.对文笔论的研究贯穿了他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尽管他的研究有前后期的变化,前期释之以纯文学与杂文学观念,后期释之以阶级观念和形式主义,但无一例外地是,都有"以一贯之"的特点,这个"一"即是现代西方文学观念,虽然这个现代西方文学观念有其复杂的内涵.而通过语境式的解读,发现郭绍虞之论,前期之弊在于蔽于情而忽于形,后期之弊在于蔽于形而忽于情,对郭绍虞文笔论研究的重读,对其研究视角进行语境式的解读和反思,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LIANG Jieling;
梁结玲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进行研究,还原学科的真实面目,避免古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中国古代文论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治学方法上,郭绍虞等人"各照隅隙"的治学方法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
-
-
党圣元
- 《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提倡"大文论"观念与"国学"视野,是出于如下四个方面的学术旨趣:彰显中国古代文论自身的"大文论"品格,强化对于研究对象的历史语境还原,深化对于传统文论的整体性和价值意义的认识以及使"国学"、文献学重新有效地回归传统文学批评史研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