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
文学遗产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5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99篇;相关期刊290种,包括新华文摘、齐鲁学刊、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等;文学遗产的相关文献由48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宗文、胡国瑞、胡晓明等。
文学遗产
-研究学者
- 徐宗文
- 胡国瑞
- 胡晓明
- 万文武
- 佟中明
- 公盾
- 刘开扬
- 卞孝萱
- 吴云
- 周斌
- 尚莹莹
- 张丽华
- 张龙海
- 徐则臣
- 文楚安
- 欧文静
- 汪正章
- 熊飞
- 王学泰
- 王英志
- 王雨佳
- 祝晓风
- 穆欣
- 蒋寅
- 谷曙光
- 路成文
- 邬国平
- 陈金刚
- Г.В.克拉斯娃
- 一白
- 丁毅
- 丁逸枫1
- 万进峰
- 丘良任
- 严薇青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度述评课题组1
- 么书仪
- 乔光辉
- 乔志
- 买买提明·玉素甫
- 于兵
- 于曼玲
- 于海博
- 付婷
- 付毅飞
- 付睿
- 任中敏1
- 任孚先
- 任愫
- 任海勤
-
-
李煜东
-
-
摘要:
关于《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是否曾任秘书监,学界尚有争议。道安《广弘明集》引傅奕《高识传》称杨衒之“元魏末为秘书监”。杨衒之北魏末任奉朝请,故元魏末当指东魏末。曹道衡指出,常景和魏收分别在普泰初(531)至武定六年(548)和武定七年(549)八月至魏齐禅代任秘书监,杨衒之只能在武定六年至七年间任职。但武定五年(547)杨衒之仅为五品抚军司马,两年内就升为三品秘书监,可能性极小(曹道衡:《关于杨衒之和〈洛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曹道衡已切近实质,惜尚未坐实。
-
-
邢晨雨
-
-
摘要:
今日广泛使用的“古典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1910—1950年代之间发生了显著的迁移。“古典”原指古代的典籍与制度,在近代以日本为中介引入西方概念的过程中,与Classic等外来概念逐渐交叠,引申出泛指各民族历史上优秀作品的意义。五四新文学者既沿用了传统用法,将古典文学限定为文辞繁琐、堆垛典故的特殊类型,同时又比照西方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将中国古典文学置入必将被淘汰的进化序列之中。1930年代初受苏联学习古典遗产热潮的影响,中国文学界就接受文学遗产问题曾展开激烈论争。在左翼、国民党、自由主义、日伪等多方势力的参与下,古典文学中隐含的政治观念与阶级立场问题凸显出来。30年代末40年代初,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民族形式”大讨论,古典文学从“人民性”的角度被重新加以确认。建国后,“古典文学”概念逐渐摆脱其负面意涵,成为经过选择的、能够为社会主义中国所容纳的古代文学遗产的概称,但由于古典文学本身的复杂性,政治属性与艺术价值之间的颉颃仍在继续。
-
-
程心
-
-
摘要:
本文试图脱离德里达对档案的解读框架,转向关注作为遗物的“阿斯彭文稿”。遗物包括纪念品和名人文物,分别对应于个人记忆和历史记忆。通过承载个人记忆的纪念品,詹姆斯表达了对信件的私密性和物质性以及个体隐私的关注。而在叙述者对文稿狂热追寻的背后,是作者对阿斯彭的文学名声和美国人记忆遗产的思考。小说的结尾揭示了纪念碑超越时间的物质性以及画像作为视觉记忆承载物的特殊性。
-
-
黄杰
-
-
摘要:
经过多年酝酿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吴熊和批校全宋词》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此诚为学界之佳讯,不朽之盛事!吴熊和(1934—2012)先生,生前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通信编委等,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为当代中国词学标杆式的学者。
-
-
裘伟廷
-
-
摘要:
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在20世纪英国文坛上耕耘了六十余年,为读者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其中,间谍小说是格林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他的间谍小说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这得益于他曾经在德国、英国军情六处和西非从事间谍工作的那些经历。
-
-
宗璞
-
-
摘要:
平生最爱东坡文字。十来岁时,在昆明乡下,初读前后《赤壁赋》,那是父亲要求我们背的。文中情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使人如置身其中;议论虽不太懂,却也易读易背,好文章总是容易记得。后来又迷上了东坡诗词,也深慕东坡为人。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玩味了几十年,到现在才真的体会了那分量。苏东坡除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外,还留下了造福百姓的各种工程,我觉得他真是了不起。
-
-
秦泽央
-
-
摘要:
商禽,原名罗显烆,台湾现代诗人,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我国当代超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人物。其人留世之作不多,诗名亦不显于众。但毫无疑问,他是我国现代诗歌中一个特殊且绕不开的存在。他对于汉语独具匠心的运用与对物象多重性的把握,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超越意识的无解之美。他对于意象的超凡组合,使汉字在他笔下显露出了超越现实的诗性。但时至今日,我们对于他所留下的文学遗产依旧所知甚少。至于本文则是仅以拙见,对他那在诗歌中天才而独特的意象运用进行一番解读。
-
-
谷曙光
-
-
摘要:
主持人语:青年学人,为各门学科之希望;商略融合,乃当今学术之大势。首都戏曲研究中青年学者读书会于2016年成立。当年6月18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文学院联合主办了第一届戏曲研究青年学者读书会,主题为"案头与场上:戏曲文本的重读"。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在全国戏曲研究青年学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会后,为了便于在京的青年学者交流、沟通,遂正式成立首都戏曲研究青年学者读书会(随着年齿渐长,2020年改为"中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