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方文学

西方文学

西方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3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07篇;相关期刊571种,包括学习与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读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外国文论的当代形态:实绩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等;西方文学的相关文献由981位作者贡献,包括蒋承勇、王宁、罗长斌等。

西方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5 占比:39.5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1607 占比:60.19%

总计:2670篇

西方文学—发文趋势图

西方文学

-研究学者

  • 蒋承勇
  • 王宁
  • 罗长斌
  • 肖四新
  • 袁荻涌
  • 马小朝
  • 亢淑平
  • 何乃英
  • 倪正芳
  • 吴锡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来明; 严欢
    • 摘要: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全英文授课的教会学校,创设之初就非常重视西方人文思想。该校自19世纪末以来开展的全英文与通识教育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学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方面,西方文学相关课程注重元典阅读,促使学生广泛涉猎西方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入学考试对英文名著的重视在社会上形成了英语学习的“倒逼”机制,使学生学习英文和西方文学作品不断小龄化、深入化。与此同时,“五四”前学校刊物上学生创作的小说及诗歌,在思想和创作手法上均显现出西方文学影响下的新文学印记;学生表演莎剧与中文剧,开国内新剧表演之先,是现代戏剧运动史上不可忽视的部分。
    • 朱法荣
    • 摘要: 在中西方文化与生活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柳树意象,传达着人类有关家园、民生、爱情以及离别等共同体验,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情感基础。梳理西方神话学、人类学和文学中柳树意象的演变,可以发现西方文明中普遍存在着悲剧基因,柳枝多与宗教仪式、死亡、背弃的爱情相关联,笼罩着悲剧气氛。而中国的柳树意象则更多地体现其实用性、美学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强调柳树断之再生的活力,赞美其濯濯丰茂、吐纳风流之品德,以树喻人,以物比德,形成了中国式的浪漫。
    • 孙超
    • 摘要: “五四”时期,由于民初“兴味派”小说家有赓续传统的一面而被完全向西转的“新文学家”视为“旧派”,这显然遮蔽了他们面向西方文学的开放心态。这种开放心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民初“兴味派”小说家高度重视西方小说译介。他们大多直接从事西方小说翻译,其中不乏译界名家,不仅翻译了大量西方小说作品,还运用手中掌控的主流报刊大量登载西方小说译作。他们以兴味为主选择翻译对象,以短篇小说译介导夫先路,还对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第二,民初“兴味派”小说家开始进行较为系统的西方小说研究以及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他们热衷于向读者介绍西方小说界情况及名家名作,并以平等态度考察中西方小说的特点和优劣,初步具备了世界文学眼光。第三,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积极向西方文学借镜创作小说。他们主动接受西方小说观念,结合本国小说“兴味”观念,形成了追求兴味审美的创作新风尚;广泛借鉴西方小说技巧力促固有小说文体发生新变、并创生出新文体;大量吸收西方小说营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作出当时最流行的类型小说;以西方短篇小说为参照,推助本国短篇小说创作繁荣和现代转型。据实而论,即使以学习西方文学为新,我们也应该为其撕下“旧派”的标签。
    • 张奎志
    • 摘要: 文学如何传情达意,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的功用,使其既保持文学自身的特点,又能达到娱乐目的或教化诉求,这是文学从诞生到当代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选择怎样的表现手法对实现文学的诉求至为关键。比较中西方文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比兴,西方文学中则选择隐喻。从西方文学历史看,无论在文学理论中,还是在文学创作实践中,都可以看到隐喻的影子,由此形成西方文学中隐喻的广泛运用。而这种对隐喻的过度追逐也引来了批评的声音。
    • 周明全
    • 摘要: 丁小龙是个很有文体探索意识的青年小说家。《零年》体现了他对小说与时间关系的思考。也许这是一个我们不大关注的维度,或者说我们不大习惯从这个角度考虑小说的艺术。西方以史诗为源头的文学重视叙事性和时间性,而中国小说的传统则大异其趣。中国传统小说中对事件的叙述和时间的秩序感并不如西方文学那么重视。
    • 王艳文; 苗丽媛
    • 摘要: 研究生西方文学课程应秉承"世界公民"教育理念,使学生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基于全球化、国际化视野学习西方文学,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培养并树立"世界公民"意识.文章从中西文化对"人"的认识、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以及多维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方文学课程如何提升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感知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和情怀.
    • 王艳文; 苗丽媛
    • 摘要: 研究生西方文学课程应秉承“世界公民”教育理念,使学生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基于全球化、国际化视野学习西方文学,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培养并树立“世界公民”意识。文章从中西文化对“人”的认识、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以及多维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方文学课程如何提升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感知和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和情怀。
    • 摘要: 本期"首阅读"推出河北80后作家赵海萍。这是一位悄然发力的作家,因着厚实的生活积淀,多年的古典文学训练,以及西方文学的大量研读,如春日新木,一朝"破土",就显示出郁郁之生气。《"斯奈德"启示录》和《一个人的平安夜》都是讲述小人物的小故事,关涉家庭婚姻,关涉女性心灵建构和青年的精神成长,语感绵密紧张。作者在故事的建构中,努力呼唤着搬动生活花岗岩的勇气和力量,"渴望之后的每一次飞翔都不那么沉重"。这种渴望,是对生活的、对创作的,也是对叙事主人公的。
    • 段亚鑫
    • 摘要: 《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修订版)》是著名学 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李奭学先生在2010年出版的一部比较文学专著,该书聚焦晚明时期 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所编写的证道故事,从“寓言”“世说”“神话”“传说”“另类古 典”五个方面论述其中所包含的西方古典文学因素,并分析它们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文化 影响。本文解读了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研究特色和理论创新,并做出总结。
    • 刘新阳
    • 摘要: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翁笔下的经典爱情悲剧,两人的一见钟情和为爱殉情一直是爱情忠诚的代表,而朱丽叶假死来抗拒与帕里斯伯爵的婚礼是书中的重要情节,朱丽叶出于多种原因使她敢于做出此种冲动的举动,她放弃了逃跑等方式,最终换得“爱亦永生”的结局,这种戏剧效果向我们揭示了莎翁笔下爱的真谛,换得了维洛那城的和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