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建构

文化建构

文化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1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4333篇;相关期刊668种,包括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文化建构的相关文献由98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华生、冯鹏志、王明科等。

文化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4 占比:17.04%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4333 占比:82.58%

总计:5247篇

文化建构—发文趋势图

文化建构

-研究学者

  • 王华生
  • 冯鹏志
  • 王明科
  • 黄永健
  • 俞启义
  • 吕洋
  • 成尚荣
  • 王熙
  • 郭金廷
  • 高登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互东
    • 摘要: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奠基的教育。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始终秉持“为孩子美好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三香”教育为路径,重在构建助推生命成长的文化,重在深耕催开生命之花的土壤,让教育时时、处处悄然发生,从而拓展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积蕴生命的厚度。
    • 盛永进
    • 摘要: 多重障碍学生的艺术教育应超越传统内涵,不一定要聚焦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应重视其独特的文化建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建构载体,艺术教育的关键在于支持障碍学生的互动参与和想象建构,使之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对于发展性障碍学生尤其是多重障碍学生而言,艺术在沟通具象与抽象、培养自信与激发思考等方面可以发挥特殊的教育功能。培智学校艺术课程应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的地位及其功能,不仅要关注相关艺术课程的学习,也要关注其他课程以艺术形式的渗透及其工具性价值。
    • 冼颖宜
    • 摘要: 香港地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表现出独特的内涵。香港地区电影既是传播香港地区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反映香港地区历史发展的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移民政策的影响下,香港地区电影中出现大量移民形象。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地区电影中的“外来者”形象进行研究,探讨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移民群体是如何表现出跨文化色彩并完成文化身份认同的。
    • 张兆利
    • 摘要: 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形态,要构建良性互动的“友好型”社区治理格局、明确公共服务“优质型”的社区功能定位、深化数字化改革打造“智慧型”社区服务中枢、做好文化建构营造“人文型”社区生活氛围、统筹分配助推“公益型”社区慈善事业 从共同富裕到未来社区的理论探索,是战略与策略辩证统一、整体与局部一脉相承、中心与重点有的放矢、共识到共享行稳致远的关系。在共同富裕蓝图上,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形态。
    • 韩凝玉; 胡燕
    • 摘要: 吉祥文化是根植于华夏民族对美好生活心向往之的独特表达。以根植于《白蛇传》传说底层逻辑的吉祥文化为叙事主线,通过梳理历史传说脉络中蕴含的吉祥观念之反向呈现、存在的记忆形式与互动逻辑,阐释语言叙事与景观时空叙事在共融互动中吉祥文化的张力表达,进而从叙事要素传承吉祥文化之以悲促吉、叙事空间结构蕴含吉祥文化之一心向善以及叙事线索蕴含吉祥文化之圆融意识与生存智慧三个层面对吉祥文化的具体特质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拓宽人类对善美的信仰及与吉祥文化价值关联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弘杨民族精神,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精神文化家园。
    • 黄科安
    • 摘要: “位列”诗在明代之前晦暗不明、文献异常稀少,但核心意蕴可追溯至群经之首《周易》及其儒家思想。然而到了清代民间,该诗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情形:在蒙学领域,它既被用于闽台两岸私塾识字的描红字帖,又辑录于小儿吟诵的《神童诗》和越南编的《幼学五言诗》;在宗教领域,它既出现于八卦教徒在龛壁上遗留下的墨迹里,又演化为天理教反清起事时之口诀;在说唱领域,它既流入评话小说《小五义》,渲染易学卜筮之神秘“术数”,也参与《白雪遗音》的“八角鼓”以及闽南语歌仔《位正花会歌》等俗曲唱本之改编。概而言之,该诗不仅充当描红字帖的“训蒙”身份,还深度介入清代的相关宗教活动,呈现儒释道的杂糅,更在说唱领域中实现文化的转身,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独特的艺术贡献。
    • 汤儒韬
    • 摘要: 地方历史人物是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又是地域文化建构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见证和引导着地域文化的变迁进程。地方高校学报在地域文化专栏建设上走出了特色化发展之路。但多家学报在地域文化专栏的策划、组稿过程中,存在着对于地方历史人物的地域文化建构意义的讨论不充分的问题。在策划、组稿、编辑历史人物评述类稿件的过程中,编辑部需保持客观态度和考察研究方法科学性等原则,并在编辑团队建设和作者队伍开发上下功夫做好专栏建设。
    • 朱姗姗; 焦若薇
    • 摘要: 新闻框架可界定媒体生产的新闻图景,并在建构共享意义空间基础上指导社会实践。文章借助文本分析法,在臧国仁的新闻框架理论基础上,结合坦卡特的实证研究框架清单,以《人民日报》560篇北京冬奥会报道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解读《人民日报》北京冬奥会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北京冬奥会新闻报道以新闻框架为基础唱响奥运和音,以全要素文本呈现北京冬奥会立体图景,并通过微观话语修辞传递价值导向。这其中体现了以北京冬奥会“小窗口”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未来”的新闻宣传格局,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建构和意义空间的共享。主流媒体应积极履行文化建构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新闻框架构建多元、立体的宣传模式,在推动中华文化共建、共享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 曾磊
    • 摘要: 地方“八景”是基于地域自然环境与文化的景观塑造和意象表达,不仅反映了区域环境的特质与变迁,也是地方精英表达乡土认同和思想的重要手段。明代以来,肃藩移兰带动了兰州城市建设的兴起。以肃王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通过景观书写,塑造了兰州城市的地域形象,兰州“八景”开始成为兰州城市意象的文化表达。清代陕甘分治后,兰州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沿用至民国的“八景”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兰州城市建设的加快,古“八景”中的一些景观已不复存在,在地方文人的推动下,兰州“新八景”的评选凝练出新的城市形象表达。历代兰州“八景”的塑造,不仅是知识分子对地方景观的建构与认同,也反映了兰州地域社会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变迁状况。
    • 摘要: 《陶瓷》2021年第12期,第41~51页,题名为《探究中国古建筑中琉璃构件的功能美》一文中,基金项目应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中国生活陶瓷器皿文化建构与设计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BG138)。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