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11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理论的介绍和详细阐述以及病案举例说明等多方面多途径对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与分 析,得出“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可以排除西药副作用的干扰,使临床中医辨证更加准确。要把中医诊断学中宝贵的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且要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充分考虑现代药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排除干扰,“本中参西”,进一步深化诊断和辨证的功底,将中医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中情绪的分布。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于2001年至2006年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门诊、病房就诊的病人1000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两所医院消化病患者的性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症状、舌脉。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中医证型中情绪状况的分布。结果 FD各中医证型中情绪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主要与肝主疏泄有关。
  •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人胃癌MKN-45原位移植模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OB胶粘贴法建立裸鼠人胃癌MKN-45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消痰散结方低剂 量组、消痰散结方中剂量组、消痰散结方高剂量组、5-Fu组,每组8只,运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hTERT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①消痰散结方低、中、 高剂量组的平均瘤重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②消痰散结方中、高剂量组组hTERT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③消痰散结方 中、高剂量组hTERTmRN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消痰散结方有明显的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②消痰散结方通过下调hTERT蛋白及mRNA的表达 而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使癌细胞端粒长度逐渐缩短,丧失无限增殖能力,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
  • 摘要:@@背景与目的 观察慢性胃炎中医问诊信息及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病理组织诊断的相关性,探讨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为临床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广泛查阅有关中医脾胃病的古今文献及近20年期刊杂志,并请校内外专家论证,反复使用和修改,制定慢性胃炎临床调查表。利用调查表,于2001年3月-2007年12月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及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慢性胃炎患者1068例。数据输入采用Eip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双遍录入和核对,建立本课题相关的数据库。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1.0。统计学方法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法,以了解中医问诊信息及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病理组织诊断的相关性。
  • 摘要:@@一、概况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高发病率的重大传染病。在全球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我国约占1亿,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与此相关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乙肝疫苗广泛应用以来,明显降低了乙肝发病率。卫生部2008年4月公布的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7.18%。1992年以来我国儿童感染乙肝病毒人数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分别减少了约8000万人和1900万人[1,2]。尽管如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仍然是一个“肝病大国”。肝炎病毒是嗜肝性病毒,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决定了临床转归方向。免疫应答“恰如其分”则可将病毒从机体清除;过强则导致死亡率甚高的重症肝炎;免疫麻痹或耐受则成为病毒携带者;免疫应答不全则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状态。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为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尤以慢性肝炎成为临床问题,在炎症因子长期反复的刺激下逐渐产生纤维化,直至发生肝硬化或肝癌。u0000儿童感染乙肝病毒人数和乙肝表面抗rn?u0012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12?矠?Gu0000u0000u0012u0012u0001u0000u0012u0000尽管如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rn国仍然是一个“肝病大国”。rn肝炎病毒是嗜肝性病毒,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决定了临床转归方向。免疫应答“恰如其分”rn则可将病毒从机体清除;过强则导致死亡率甚高的重症肝炎;免疫麻痹或耐受则成为病毒携rn带者;免疫应答不全则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状态。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为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rn炎。尤以慢性肝炎成为临床问题,在炎症因子长期反复的刺激下逐渐产生纤维化,直至发生rn肝硬化或肝癌。u0000u0012??(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6u0000u0000u0000?u0012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00?u0012?矠?Gu0000u0000u0012u0012u0001u0000u0012u0000尽管如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我rn国仍然是一个“肝病大国”。rn肝炎病毒是嗜肝性病毒,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决定了临床转归方向。免疫应答“恰如其分”rn则可将病毒从机体清除;过
  •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中医内科就诊的门诊患者,符合诊断标准的4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者给予中草药自拟方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运用中草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 好的疗效,能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
  • 摘要:@@功能性便秘是指结肠、直肠及肛门功能异常导致的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大便干燥,或排便不尽感,或下坠感等,但结肠、直肠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人群中约有50%以上的人曾受到便秘的困扰。中医学认为功能性便秘主要与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肝气郁结、脾不健运、肾气虚弱、肺失宣降以及气血津液不足等(1)。其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脾、肾、肺、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可概括为寒、热、虚、实4个方面。本文从中医整体观角度,就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病机和中医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探讨。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性肠病。中医学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名记载,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类似于中医之“肠澼”、“痢疾”、“泄泻”和“腹痛”范畴。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指出:“凡痢,口里生疮,则肠间也有疮也。”此乃中医学对UC口腔并发症最早之描述。本病的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脾肾亏虚,标实乃湿、热、淤、毒壅滞大肠。明《景岳全书》曰:“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此乃对UC病因和病机最恰当之描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UC在国内开展十分活跃,治疗方法丰富多样,临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非常不统一,所报道的临床疗效差别也较大。本文结合笔者的临证经验,对UC的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治疗谈点自己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
  • 摘要:目的 据结肠粘膜局部病变特点及与整体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病机、证型演变规律。方法 经电子肠镜观察100例UC患者的粘膜病变特征,辨证分型,比较局部证型在整体辨证各型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局部证型分为湿热型、瘀热阻络型,湿热型在整体辨证的湿热蕴肠型中占88.88%;随着病程进展瘀热阻络型增多,在整体辨证的脾肾气血俱亏型中瘀热阻络型为100% 。结论 UC的病机、证型演变是由湿热蕴肠型逐渐向脾虚湿热瘀阻型、脾肾气血俱亏肠络瘀阻型发展。
  • 摘要:目的 从影响钙动员角度,探讨痛泻要方(TXYF)抑制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离体平滑肌张力测定方法,观察TXYF对乙酰胆碱(ACh)、氯化钾(KCl)和细胞内钙库耗竭后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引起的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结果 TXYF能够抑制KCl和细胞内钙库耗竭后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引起的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并呈浓度依赖性;大浓度TXYF(3mg/kg)抑制ACh引起的第二收缩时相,与对照组比较P<0.01。TXYF对ACh引起的第一收缩时相无明显作用。结论 TXYF主要通过抑制胞外Ca2+内流来抑制大鼠结肠平滑肌的收缩,可能涉及到阻断电压门控钙通道(voltage-dependent channel, VDC )、钙库调控性钙通道( store-operated channel, SOC ) 和受体操纵性钙通道 (recepter-operated channel, ROC),但不影响ACh 引起的胞内Ca2+释放。
  • 摘要:目的 观察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血清瘦素、肝组织瘦 素受体mRNA、P-JAK2/P-STAT3蛋白含量表达的影响,探讨强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机制。方法 高脂饲料制备SD雄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待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强肝胶囊组和辛伐他汀组。治疗4周后行肝组织生化和病理学检测,并同时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瘦素、RT-PCR 法检测肝组织瘦素受体mRNA 表达、应用western blot 检测肝组织P-JAK2/P-STAT3蛋白的表达。 结果 强肝胶囊能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肝脂(TG、TC)的水平,改善脂肪变性,降低肝脏炎症反应,并能明显降低血清瘦素高水平状态,改善瘦素抵抗,同时增加瘦素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肝组织P-JAK2/P-STAT3蛋白的含量。结论 强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和炎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改善瘦素抵抗,增加肝脏瘦素受体mRNA 表达及P-JAK2、P-STAT3蛋白含量而实现的。
  • 摘要: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慢性胃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慢性胃炎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编制的《广州地区慢性胃炎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2004年1月~2006年6月广州地区各大医院经胃镜检查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对照组选择同一地区无消化病史及消化道症状的正常人、慢性肺系疾病患者、其他系统的部分慢性病患者以及消化系 统的其他慢性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并经条件Logo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现有影响的因素为: 年龄(OR=1.019)、过食(OR=1.611)、天气湿冷(OR=1.671)、过劳(OR=1.679)、和情志抑郁 (OR=3.183),其中情志影响最大,其次为过劳、天气和过食。结论 影响广州地区居民慢性胃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情志影响、过劳、天气和过食。
  • 摘要:目的 分析近年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方法计算机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重庆维普(VIP)数字期刊全文数据库。 检索时间为1989.01~2008.06。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 观察的文献,分析与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总结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 献118篇,最终纳入76篇。涉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76个,病例7444例。100%的临床观察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较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有效率高(P﹤0.05)。25%的临床观察进行治疗后随访,均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P﹤0.05)。目前临床观察存在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不一、缺乏用药依从性观察、无患者 生命质量评估,长期随访不足等问题。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率高,远期 疗效好。今后相关临床研究宜选择公认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加入用药依从性观察及患者生命质量评估等内容。
  •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的制作方法,并以之指导慢性胃炎中医学临床实践指 南的制作。方法 在系统分析国外指南制作方法和指南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其与中医学的 特点相结合,并联系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研究实际,制定慢性胃炎中医学指南制作流程;对各个流程的具体操作方法加以分解,用以指导慢性胃炎临床实践指南的制作。通过实践操作,对原方案加以修正,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医学临床指南开发方法。结果 慢性胃炎中医学临床 实践指南开发流程包括: 建立指南开发小组、文献预调查、分解与定义临床问题、文献检索、文献评价与形成证据、证据评价与形成推荐建议、书写指南草案、指南草案的专家评审、指南的初稿定稿九个步骤。结论 慢性胃炎中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符合中医学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实际,体现了中医学特色,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
  • 摘要:目的 观察内镜鼻胆管引流联合中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1例AOSC 患者行ERCP 明确梗阻部位后,行ENBD留置鼻胆管至梗阻部位上方,术后给予中药治疗。结果 本组ENBD成功率100%,治疗后黄疸及发热、腹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均迅速减轻或消失。结论 内镜鼻胆管引流合并清热解毒、利胆中药治疗AOSC安全、有效、可靠。
  • 摘要:为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最佳疗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62 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甲磺酸加替沙星+甲硝唑+复方铝酸 铋的联合用药方案;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的联合用药方案,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为97.44%,对照组HP根除率为78.95%。加替沙星四联方法根除HP感染的效果优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GERD的基本方法,其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绝大部分GERD患者症状的发生与酸反流相关,而小部分患者的症状与酸反流无关,抗酸治疗对此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本研究通过胃镜,24h食管pH监测和症状指数选择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中异常酸反流和食管对酸高敏患者,根据患者自我症状的改变,观察PPI抑酸治疗对于糜烂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食管反流病两种不同亚型治疗的反应时间,并探讨抑酸试验对其诊断价值。
  • 摘要:唐旭东教授在秉承先师董建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慢 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所在,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而且,唐旭 东教授非常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药后的生活调摄,并总结出一套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 调摄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微米大黄炭治疗胃溃疡出血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昆明种小鼠和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云南白药组和微米大黄炭大、中、小剂量组共5组.灌胃给药6 天后测定小鼠出、凝血时间(BT、CT)和血小板计数(PC);测定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ɑ(6-keto-PGF1ɑ)、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含量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IA-I)的活性。结果 微米大黄炭能缩短小鼠BT、CT 和大鼠PT、APTT,提高小鼠PC及大鼠血小板聚集性和GMP-140的含量,提高大鼠TXB2而下调6-keto-PGF1ɑ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米大黄炭对大鼠t-PA 及 PIA-I 活性无影响。结论 通过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的多种凝血因子而促进凝血酶原、凝血活酶的生成,提高血小板计数和功能等作用,可能是微米大黄炭治疗胃溃疡出血作用的重要机制.
  •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脂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SREBP-1c、SCAP表达的影响。方法 高脂饲料喂养10周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 每组8只。于造模即日起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每天分别给予10ml/kg生理盐水,肝脂消干预组给予肝脂消15.75g生药/kg,易善复干预组给予易善复0.16g/kg灌胃。给药10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血清、肝组织检测血清LDL、HDL、TG,肝组织LDL、HDL、TG和SREBP-1c 、 SCAP mRNA水平。结果 肝脂消干预组、易善复干预组血清LDL、HDL、TG,肝组织LDL、HDL、TG,SREBP-1c 、SCAP mRNA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肝脂消可能通过减少SCAP、SREBP-1c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内脂质合成和聚积,最后 达到防治NASH的目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法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对近年来活血 化瘀法为主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综述,对170例超声诊断为均匀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脂肪肝程度和门静脉右支主干血流流速进行测定,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门静脉血流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活血化瘀法为主与传统辨证论治治疗在改善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差别。结果 文献研究 显示,活血化瘀法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于脂肪肝的治疗,常见有疏肝理气、祛湿化痰、益气补 血、清肝利湿、健脾祛湿、滋补肝肾等法与活血化瘀法的联合应用。超声检查显示脂肪肝严 重程度与患者门静脉血流流速相关,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门静脉血流。结论 活血化瘀法在脂肪肝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治疗脂肪肝应重视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
  • 摘要:目的 观察降脂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血清瘦素及肝脏瘦素受体mRNA的影响。方法: 高脂饲料制备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随机为东宝肝泰组、降脂颗粒低 剂量组、降脂颗粒中剂量组、降脂颗粒高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治疗4周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降脂颗粒能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血脂(TG、TC)的水平,降低血清瘦素水平,增加肝脏瘦素受体mRNA 的表达。结论:降脂颗粒可以改善瘦素抵抗并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肝脏瘦素受体mRNA的表达。
  • 摘要:李佃贵教授认为肝硬化病机的启变要素为浊毒,并以此为基础对肝硬化发生及演变过 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针对肝硬化病机特点自拟化浊解毒方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 观察六味地黄丸对抗痨药肝毒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两组(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按常规接受抗痨药治疗(SM、INH、RFP、PZA), 治疗组加服六味地黄丸,疗程2个月。然后观察他们的临床症状的改变;肝功能的改变。并进行对比观察,以探讨六味地黄丸对抗痨对抗痨药肝毒性的干预作用。结果 治疗组在减少抗痨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减轻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六味地黄丸确实能减少抗痨药物的肝毒性。
  • 摘要:对慢性乙肝的病机作了分析,提出脾虚为发病之本、肾虚为迁延之本、毒邪为致病之 因、痰瘀交阻为病变之本的病机理论,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指出慢性乙肝的治疗应从补虚 固本、祛除毒邪、通络防变三方面入手,综合调理,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 摘要:@@为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活动度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我们对58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1 病例选择1.1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参考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具有以上任何一项指标阳性,且病程超过半年者可诊断。
  • 摘要:@@胆道病变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病因,内科保守治疗往往时间长、疗效差,内镜介入治疗胆源性胰腺炎已取得进展。笔者自2002~2006年采用内镜介入加中药清胰利胆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50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8~82岁,平均(64.5±7.6)岁。全部患者均经B超、CT及ERCP(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32例(64%),胰头癌9例(18%),胆管癌7例(14%),十二指肠乳头癌术后2例(4%)。
  • 摘要:目的观察清肝化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SREBP-1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动物模型,干预组在造模的同时分别 予清肝化痰活血方和胆宁片进行干预,造模1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肝组织标本,检测各 组大鼠肝组织中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SREBP-1c基因的表达,同时肝组织 经HE染色,光镜下评估脂肪变性、炎症和坏死程度。结果清肝化痰活血方能显著改善 NASH模型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降低大鼠肝组织中TG、FFA和SREBP-1c的表达。结论 清肝化痰活血方能抑制NASH模型大鼠SREBP-1c蛋白的表达,改善脂肪酸代谢,减少肝脏 TG的合成,具有良好的抗脂肪变性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 摘要:目的 通过中药复方清下解胰方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 大鼠的干预治疗,拟阐明清下解胰方对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抗炎细胞 因子(IL-10)的调节作用,从而揭示中药复方清下解胰方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机理。 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SO组(假手术组)、SAP-A 组(模型-A 组)、T-A 组(治疗-A 组)、SAP-B 组(模型-B 组)、T-B 组(治疗-B 组),通过经典胆胰管逆行注射法并改良建立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肉眼大体观察各组大鼠术后表现及死亡情况、光镜下观察胰腺病 理损害的改变,检测血清淀粉酶、TNF-α,IL-6 ,IL-10水平。结果1. 肉眼观察及镜下观 察见胰腺的病理损害T-A 组、T-B组分别较SAP-A组、SAP-B 组显著减轻(P<0.01),但各组死亡率比较无差异(P>0.05)。2. 淀粉酶水平:SAP-A 组、T-A 组与SO 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且SAP-A组与T-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SAP-B组、T-B 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SAP-B组与T-B 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淀粉酶水平与 病理损害不相关(r=-0.106,P>0.05)。3. TNF-α、IL-6:各组TNF-α、IL-6 的变化情况一致,呈正相关(r=0.992,P<0.01)。SAP-A 组、T-A 组与SO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T-A组较SAP-A组显著降低(P<0.01);SAP-B 组较SAP-A 组有显著性上升(P<0.01),同时T-B 组 较T-A 组有显著上升(P<0.01),但T-B 组较SAP-B 组有显著降低(P<0.01)。TNF-α 和IL-6都 与病理损害呈正相关(r=0.583,P<0.01;r=0.611,P<0.01)。4. IL-10:SAP-A 组、T-A 组与SO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T-A 组和SAP-B组均较SAP-A组显著升高(P<0.01);T-B组较SAP-B组和T-A 组均有显著上升(P<0.01)。IL-10 与病理损害和TNF-α不相关 (r=0.064,P>0.05;r=0.303,P>0.05),与IL-6 水平呈正相关(r=0.357,P<0.05)。结论清 下解胰方可能通过降低TNF-α、IL-6 水平,升高IL-10 水平,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 因子维持高水平的动态网络平衡,阻断“瀑布样级联反应”而起到减轻胰腺损伤的作用。
  • 摘要:@@魏品康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业医40余载,擅长治疗消化道疾病。笔者有幸从师魏教授学习,现将魏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总结于下,以飨读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在肝脏,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晚期出现肝硬化,可见蜘蛛痣,男乳女性化,腹水等症状。我国是世界上乙肝高发国家之一,HBsAg的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4% ,而由之导致的肝硬化、肝癌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求有效根治乙肝的方法一直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乙肝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防治乙肝后肝硬化疗效提 供部分依据。方法 对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的18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logistic回归 的方法分析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的主要因素。结果 与乙肝后肝硬化发生年龄的相关因素为性别、家族史;影响肝硬化腹水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饮食、睡眠;性格因素对肝硬化上消 化道出血的影响较大(P<0.05)。结论性别、家族史、饮食、睡眠、性格对乙肝后肝硬化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
  • 摘要: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损伤时, 枳黄方对内毒素信号通路中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正常)组、酒精攻击(模型)组、枳黄方治疗组,10d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血清和肝脏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病理变化,基质染色法测定血清内毒素、 免疫组化法测定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RT -PCR 法测定肝组织CD14 mRNA 的变化。 结果 枳黄方治疗组肝脏病理表现较模型组好,其血清内毒素、ALT、AST 和肝组织TNF-α、 CD14 mRNA 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P<0.01,P<0.01, P<0.05),且均 显著低于模型组(P 均<0.01)。结论 枳黄方能显著降低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上CD14基因 水平的表达,减少肝组织TNF-α的表达, 这可能是其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摘要:@@慢性乙肝是指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中医认为其为感受疫毒之邪所致, 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郁证”、“癥积”、“臌胀”、“虚劳”等范畴。一、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2005 年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 摘要:@@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胰酶在胰腺内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清胰酶增高为特点。病变轻重不等,轻者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严重,胰腺出血坏死,易继发感染、休克和胰腺炎等,死亡率高。中医没有急性胰腺炎的病名,根据《内经》有关记载属中医的“胃心痛”“脾心痛”等范畴。近些年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于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UC是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炎症性肠病。据报道[1],我国UC的发病率为11.62/105,患者男女比例为1.34:1,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0-49岁,与国外报道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高峰年龄在30-40岁有所不同。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环境、感染及免疫四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上[2]。
  •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参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MAd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MAdCAM-1表达异常与结肠粘膜损伤的关系以及参青方对其调控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美沙拉嗪组、参青方低剂量组、参青方高剂量组6组,每组10只。用三硝基苯磺酸诱导T细胞免疫机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于造模后第3天,处死模型Ⅰ组大鼠,其余各组开始给药,连续给药7 天后处死。采用Western-blot 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MAdCAM-1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模型Ⅰ组与模型Ⅱ组MAdCAM-1 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且模型Ⅰ组升高趋势更为显著(P<0.01)。经 用药干预后,参青方治疗组MAdCAM-1 表达呈下调趋势,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以参高组降低趋势更为明显。结论 参青方可能是通过降低MAdCAM-1 在结肠粘膜的表达水 平,从而抑制循环T淋巴细胞迁移至肠道粘膜炎症部位而下调炎症反应,达到缓解大鼠溃 疡性结肠炎的效应。
  • 摘要:目的 探讨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结肠炎大肠道动力学异常的发病机制,研究参青方消炎愈溃,以及调节肠道动力学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 TNBS 复制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参青方高剂量组、参青方低剂量组、美沙拉嗪组、模型对照组及正常组,检测结肠肠管平滑肌条收缩频率、幅度。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各组大鼠结肠肠管平滑肌条收缩频率减少,幅度增加;且参青方高剂量组、参青方低剂量组、美沙拉嗪组大鼠结肠肠管收缩频率和幅度均比模型组增加。结论 TNBS诱导结肠炎大鼠出现肠管收缩频率和收缩波幅度异常;参青方能够增加收缩频率和收缩波幅度,因而具有调节肠道动力学的作用。
  • 摘要: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入选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和健康对照组进行骨密度测量和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 在UC患者中,激素治疗患者T 值明显偏低,T值与激素累计量呈负相关。轻、 中、重度三组UC患者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溃疡性结肠炎组血钙、ALP、血磷、白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UC患者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发生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有关,与病情轻重和实验室指标无相关性。
  •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治疗进展及研究现状。方法 对近二十年的有关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和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总结。结果 通过总结发现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法临床多以中西医结合内服加灌肠的方法为主,且方法和方药多样。结论 提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应遵循严格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的科学方 法、重视中医药疗效机理的实验研究,制定客观的疗效评定标准
  • 摘要:目的:探讨协定处方“痛泻一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药“痛 泻一号方”与蒙脱石散、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疗程结束后0,6,12个月后的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90.63%,对照组为93.33%,二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疗程结束后6,12 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分别为17.65%,31.25%,对照组分别为50%,66.67%, 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痛泻一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远期疗效值得肯定。
  •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便秘患者予以增液汤加味中药治疗并配合捏脊疗法进行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24例,占80%;显效1例, 占3.33%;有效3例,占10%;无效2例,占6.66%;总有效率93.3%。结论 中药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便秘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直肠和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基于多家医院病例统计推测,UC的患病率为11.6/105,且有被低估之虞[1]。目前该病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患者多为青壮年,给社会生产力和个人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 摘要:@@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ugastric maligonant lymphoma.PGML)是起源于胃粘膜固有层淋巴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1),临床少见,在胃的恶性肿瘤中,除了最常见的胃癌以外,排在第2位的应该算胃淋巴瘤。据统计,原发性胃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比例可达2%-8%左右(2)。其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与胃溃疡、胃息肉及胃恶性肿瘤相似,甚至内镜下活检病理都难与胃癌鉴别,而且病理类型多样,病理表现复杂.因此.临床诊断困难。本文总结本院自1991年6月~2008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9例PGML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PGML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1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益气活血化瘀方高剂量组、益气活血化瘀方低剂量组,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癌的发生,以益气活血化瘀法对促肝癌大鼠进行治疗。分别于实验的第4、8、12、16周时相点,每组各随机处死8-10只大鼠取材,RT-PCR 法进行癌基因c-myc、N-ras mRNA 转录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l蛋白表达,比色法测 定caspase-3活性,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在诱癌各相点,益气活血化瘀方高、低剂量组大鼠肝脏病变均明显轻于模型组,且肝细胞癌变进展较模型组明显减缓;模型组和益气活血化瘀方高、低剂量组均表现为c-myc的高表达,且都有c-myc表达逐渐增高的趋势,而后二者始终低于模型组。在DEN诱肝癌各期,模型组和益气活血化瘀方高、低剂量组均表现为N-ras mRNA 的高表达,并随着时间的推进有增加的趋势,但后二者的N-ras表达增加趋势明显减缓。益气活血化瘀法在大鼠肝癌的形成过程中能上调受损肝组织Fas、 Caspase-3的表达,下调受损肝组织FasL的表达。结论 本研究表明益气活血化瘀法对肝癌 前病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调控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有关。
  • 摘要:@@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以期预防转移和复发,提高生存率。但由于化疗的毒副作用,许多患者不能完成化疗计划或因体质、年龄因素而不能实施化疗者,影响肿瘤的远期疗效。近年来,消化系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求助于中医药治疗,许多临床与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等作用(1)(2)。但对于恶性肿瘤术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报道较少。为此,就中医药治疗半年以上的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分析。
  •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扶正消瘤汤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的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治疗组6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病理分类、临床分期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应用化学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扶正消瘤汤,方药组成::党参15g黄芪15g白术20g茯苓12g生苡仁30g。 石见穿30g白花蛇草30g半夏12g拔契20g甘草10g。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化疗方案为:DDP 15-20mg/m2,5-FU 360-500mg/m,CF 200mg /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与止吐、水 化等对症处理,5 天为一周期,21天后重复,4-6周期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用化疗,化疗方 案相同。结果 近期疗效治疗组CR9 例(14.8%),PR22 例(36.1%),有效率50.8%;对照组CR4例(13.3%), PR10例(33.3%),有效率46.7%。两组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治疗后血象、体力(KPS)、免疫功能变化观察比较,治疗足能减轻化疗对血象、免疫功 能的影响,提高KPS 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 中药配合化疗可以减轻化疗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受体与实、虚证胃癌的关系。方法 设立实证组、虚证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受体在各组中的表达。 结果 TGFβ1在实证组、虚证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证组>虚证组>对照组,三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TβRI在实证组、虚证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实证组<虚证组<对照组,但实证组与虚证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转化生长因子β1 及受体是胃癌中医辩证依据之一,可以作为一种“邪”的参考指标。
  • 摘要:@@施奠邦系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脾胃病专家,业医五十余载,学验俱丰。我们有幸随施老学习亲领教诲,获益非浅,老师遣用经方,更是匠心独具。现将随诊验案数则整理如下。1.癫痫赵某,女,33岁。2002年12月1日初诊。患者1988年分娩因精神紧张,产后出现抽搐,吐涎沫,某医院诊断为:癫痫。曾服用苯妥英钠症状减轻,5年未犯。两月前因与家人生气后出现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沫,1月发作4至5次。刻诊:心烦眠差,口苦口干,眩晕,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火热内盛,风邪内动,治以清热化痰,重镇熄风,方用风引汤加减,药用:生大黄80g,桂枝80g,干姜80g,甘草40g,寒水石120g,生石膏120g,赤石脂120g,煅龙骨、煅牡蛎各80g,滑石100g,共研细末,每次15g,每日2次,用药10天后,抽搐次数减为每月1次,继服上药月余,随访半年未作。
  • 摘要:目的:观察葱神清脂软胶囊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rn 方法:SPF级SD大鼠2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葱神清脂软胶囊组。正常组大鼠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喂普通饲料并给予每天上午(8:00 左右)脂肪乳剂灌胃,下午(6:00 左右)给药。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NF-κB、IκB-α蛋白表达。肝组织行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rn 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PPAR-γ 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而NF-κB、IκB-α值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易善复组及葱神清脂软胶囊组大鼠肝脏组织PPAR-γ高于模型组(P<0.05),而NF-κB、IκB-α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葱神清脂软胶囊组大鼠肝脏组织PPAR-γ高于易善复组(P<0.05)。HE染色组织学所见,正常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未见明显变性。模型组:可见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排列较紊乱,小叶界限不清,肝细胞浆中见较广泛大小不等(大泡性及小泡性)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但未见纤维变性。易善复组:肝脏病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细胞 形态大致正常,肝内脂肪滴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葱神清脂软胶囊组:肝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肝内脂肪滴较少。rn 结论:葱神清脂软胶囊能增加PPAR-γ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 NF-κB、IκB-α蛋白的表达,具有保护肝细胞,抑制炎症反应,其作用与易善复相似,通过对相关蛋白的调控从而有效防治脂肪肝,为NAFLD发病机制的探讨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清肝化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SREBP-1c表达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动物模型,干预组在造模的同时分别 予清肝化痰活血方和胆宁片进行干预,造模1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肝组织标本,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和SREBP-1c基因的表达,同时肝组织 经HE染色,光镜下评估脂肪变性、炎症和坏死程度。rn 结果:清肝化痰活血方能显著改善 NASH模型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降低大鼠肝组织中TG、FFA和SREBP-1c的表达。rn 结论:清肝化痰活血方能抑制NASH模型大鼠SREBP-1c蛋白的表达,改善脂肪酸代谢,减少肝脏TG的合成,具有良好的抗脂肪变性和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TβR Ⅰ/Ⅱ、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后,大鼠灌胃壮肝逐瘀煎,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肝组织TGF-β1、TβR Ⅰ/Ⅱ、NF-κBmRNA进行定量分析。rn 结果:与病理模型组大鼠比较,RT-PCR显示经壮肝逐瘀煎治疗,大鼠肝内TGF-β1、TβR /Ⅰ Ⅱ、NF-κB mRNA明显降低(P<0.05、0.01)。rn 结论:壮肝逐瘀煎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壮肝逐瘀煎下调了TGF-β1、TβR Ⅰ/ Ⅱ、NF-κBRNA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消痰散结方对裸鼠人胃癌MKN-45原位移植模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OB胶粘贴法建立裸鼠人胃癌MKN-45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消痰散结方低剂 量组、消痰散结方中剂量组、消痰散结方高剂量组、5-Fu组,每组8只,运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hTERT蛋白及mRNA的表达。rn 结果:①消痰散结方低、中、高剂量组的平均瘤重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②消痰散结方中、高剂量组组hTERT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③消痰散结方 中、高剂量组hTERTmRNA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①消痰散结方有明显的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②消痰散结方通过下调hTERT蛋白及mRNA的表达 而抑制端粒酶的活性,使癌细胞端粒长度逐渐缩短,丧失无限增殖能力,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
  • 摘要:目的:为研究加味四君子汤联合甲硝唑、叶酸三联治疗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属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黏膜改变及CdX2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68例脾虚血瘀型胃脘痛,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为萎缩性胃炎和(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n=34),给予加味四君子汤100ml2/d,联合甲硝唑200 mg2/d、叶酸10mg3/d,对照组(n=34)仅给予甲硝唑200mg2/d、叶酸10mg 3/d。甲硝唑服用1周,其他药物服用至第24周。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黏膜病理、CdX2基因蛋白表达。rn 结果:三联组治疗后CdX2基因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弱,病理改变逆转均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亦明显缓解。rn 结论:脾虚血瘀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关系密切,加味四君子汤三联疗法能有效改善症状,一定程度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并能降低CdX2蛋白的表达。
  • 摘要:华南地区是我国肝炎高发区,文献报道其证型分布基本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型次之,资料显示中医方剂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见较好成效,用之加减治疗岭南地区的慢性乙型肝炎,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中医症候量化积分表作为中医疗效评价的工具,结合实验室酶学指标的客观变化共同观察,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结果进行了评价。
  • 摘要:@@最近卫生部部长竺先后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人民日报上(7月24日)发表了有关认识中西医结合,打破中西医的壁垒的重要讲话,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发表了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贯方针的重要讲话,因此,我作为老一代的中西医结合人员,在认真地学习和思考了这些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想借此机会,与大家情真意切和语重心长地谈谈一些心得体会。实际上,我作为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一个老同志,也有一份传达领导讲话精神的责任,思之再三,所以我作个发言,供大家参考。从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和这次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深受启迪和教育。
  • 摘要:何晓晖根据大黄具有导滞、降逆、解毒、化瘀、健胃等功能,将其广泛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应用大黄具有“广泛、灵活、多变”的特点,既严格掌握应用指针,又注意用量用法的变化。其治疗经验可归纳为“以症定用,以便定量, 以证定伍,以病定法”。
  • 摘要:@@自从1971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签署国家癌症条例以来,美国在癌症研究上花费了大约2000亿美元,发表了论文超过200万篇。正如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Harold Varmus在1976年所说,30年来,人类对癌症从完全无知到积累了大量知识。用于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药物一个个获得批准,迅速上市。人们似乎看到了治愈癌症的希望。特别是近年来,当许多媒体把格列卫、伊马替尼、易瑞沙、爱比妥,以及更近批准的贝伐单抗捧为革命性癌症药物时,治愈癌症的希望似乎就在眼前。
  • 摘要:背景与目的 研究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的病理分类情况, 并对本病的发病概况、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及指导今后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收集2004 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期间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患者共22816 例,收集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1343例, 其中行病理检查的患者1293例,并对其中260例患者进行中医临床证候学问卷调查。同时 还收集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患者13264 例,其中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患者11782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1482 例。建立患者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应用SPSS11.5 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及Ridit 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 REG 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Hp)阳性率与CG 患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REG 病理为浅表性胃炎患者的Hp 阳性率与CSG 患者 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CAG 患者的Hp 阳性率明显高于REG 病理为萎缩性胃炎的 患者(P<0.01)。REG 病理为浅表性胃炎的患者Hp 阳性率明显高于REG 病理为萎缩性胃 炎的患者(P<0.01)。CAG 患者的Hp 阳性率明显高于CSG 患者(P<0.01)。2. REG 伴发 疾病以十二指肠溃疡和十二指肠炎最多,分别占总例数的11.09%和 9.83%。3. REG的病理由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构成,分别占 80.28%,1.39%,17.01%及4.02%,慢性胃炎的病理由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 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构成,分别占86.11%,1.63%,11.81%及1.34%,REG肠上皮化生的发生 率明显高于CG(P<0.01),其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CG(P<0.01)。4. REG中医 临床辨证出现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三种。其中实证以脾胃湿热证多见,占总例数的53.46 %;虚证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占总例数的22.31%;虚实夹杂证以脾虚湿热证多见,占总例数的12.31%。结论1. Hp感染在REG及CG的发病中均起一定作用。2. REG伴发十二指肠溃疡及十二指肠炎等酸相关性疾病最多,考虑本病形成与胃酸分泌增高有关。3. REG较CG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更大,今后可将本病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来进行研究。4. REG中医临 床辨证有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三种,实证以脾胃湿热证为多见,虚证以脾胃虚弱证为主, 虚实夹杂证以脾虚湿热证多见,提示今后在中医治疗上应以清热化湿、健脾益气为主。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临床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和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三种类型[1]。GERD为常见慢性疾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景,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因此成为近年来全球性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现将其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 摘要:目的 观察清通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 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34例, 治疗组运用清通降逆方治疗,对照组运用耐信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5%,对照组为9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烧心、嗳气泛酸、胸骨疼痛、恶心呕吐、胃脘胀痛等临床症状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食道粘膜炎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清通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门诊常见病,属中医“痞满证”,“胃脘”等范畴,近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也是临床研究的热门课题。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可谓丰富多彩,各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新药特药层出不穷,疗效各异。而现代医学以胃动力学的研究更是有据可依,新药研制开发利弊可见。因此寻求一种疗效可靠而无毒副作用,质优价廉,便于服用的药物,则是国内外研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标之一。我们以中医辩证为主,精心配伍,优化组方,选用天然的纯中药制剂,正是符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首选方法。经我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证实,胃尔康(水丸)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方面具有疗程短、效果好、无副作用,且便于服用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 观察清肝活血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血脂、肝组织病理的影响,以及对下丘脑STAT3蛋白表达及和组成性激活的作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和清肝活血颗粒可能的作用位点。方法 高脂饲料制备SD雄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 肝模型,4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8)和造模组(n=34)。空白组饲喂普通饲料,造模组饲喂高脂饲料(88%基础饲料+10%猪油+2%胆固醇)。造模组大鼠分别于2W、4W、 6W、8W四个时点个处死一只大鼠观察造模情况。待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 型对照组(n=10)、辛伐他汀组(n=10)、清肝活血组(n=10)三组。辛伐他汀组以4mg/kg/d 灌胃、清肝活血组以清肝活血颗粒剂0.475g/kg/d 灌胃,1 次/日,模型对照组和空白组加灌 等量生理盐水。用药期间空白组继续饲喂普通饲料,其他各组饲喂高脂饲料。治疗4周后行 肝组织生化和病理学检测,Western Blot 检测下丘脑STAT3蛋白表达,EMSA 检测下丘脑STAT3的组成性激活状态。结果 大鼠随着高脂饮食时间的延长,肝脏脂肪变逐渐加重,最终形成脂肪肝。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清肝活血颗粒都能明显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肝指数和下调血清的水平(P<0.05),而在改善血清TC 和TG 水平方面,清肝活血组优 于辛伐他汀组(P<0.05)。清肝活血颗粒可以改善脂肪变性,但对炎性反应的改善不明显。 模型组磷酸化STAT3 蛋白表达和组成性激活均显著降低而用药组可明显上调其表达,清肝 活血组更有优势。结论 清肝活血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质和组织学改变有较好 的治疗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激活瘦素信号通路上的STAT3的表达而实现的。
  • 摘要:@@胆汁反流是除幽门螺杆菌外的引起慢性胃炎的又一重要病因.根据2000年5月在江西井岗山举行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达成的共识意见,胆汁反流性胃炎为慢性胃炎的一特殊类型。我们从2003年至2007年四年间通过病人临床表现结合胃镜检查情况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133例,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5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共133例,均为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18~78;病程6月~5年。对照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21~76岁;病程5月~4年。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或剑突下胀痛,烧灼痛或餐后疼痛,上腹饱胀,嘈杂,多伴有嗳气,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饱餐或进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胃镜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变程度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摘要:@@研究内容 观察采用中医综合外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综合外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疗程20大。结果:显效38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结论:采用中医综合外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无副作用。 我们自2003——2007年采用中医综合外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自我院消化内科、针灸科门诊、病房,其中男性26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22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3年;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摘要:目的 研究川芎嗪(TMP)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合成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及其一些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川芎嗪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 肝星状细胞株(HSC-T6),以不同浓度的TMP 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于 HSC-T6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HSC增殖;采用ELISA 法检测Ⅰ、Ⅲ型胶原及透明质酸 (HA);用RT-PCR 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 的表达;用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的表达水 平。结果一定浓度(100-1000mg/l)的TMP能抑制HSC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变化(P<0.01)。TMP 可以使CTGF 生成减少,并可抑制Ⅰ 型胶原、Ⅲ型胶原和HA生成,二者下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 分别为0.727、0.643、0.769,P<0.05);还可促进MMP13表达,使 MMP13/TIMP1 比值增大,胶原降解增强(P<0.05)。结论 川芎嗪抗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是 抑制HSC的增殖;抑制CTGF的表达,促进MMP13的表达,从而阻断胶原生成,促进其降解,使ECM减少。
  • 摘要:目的 观察葱神清脂软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神清脂软胶 囊组和易善复组。SD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 组、葱神清脂软胶囊组和易善复组。适应性喂养动物一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灌 胃脂肪乳1ml/100g,每日上午一次,连续造模四周,造模的同时给药,葱神清脂软胶囊组 给葱神清脂软胶囊,相当于生药量41.6g/kg;易善复组给1ml/100g 易善复乳液,正常对照 组与空白模型组分别给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均每日下午一次,连续给药四周后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肝指数,以及组织病理学的特点。结果 空白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指数明显增加,且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葱神清脂软胶囊组和易善 复组均能有效降低肝指数,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药效果相当,之间无统计 学差异(P>0.05)。从肝脏外观来看,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肝色鲜红,表面光滑,边缘锐利。空白模型组大鼠肝脏肉眼观体积增大,颜色浅黄,质软,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边缘变钝,切面带油腻感,浸入水中有油滴。葱神清脂软胶囊组和易善复组大鼠肝色接近正常对照组, 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无油腻状,指压有弹性,体积大小接近正常对照组。葱神清脂软胶 囊组和易善复组大鼠肝组织在光镜下较空白模型组病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索排列有所恢 复,仅见轻度至中度脂肪变,肝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肝内脂肪滴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 透射电镜下观察,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内布满大量中等电子密度脂滴,线粒体肿胀,线粒 体嵴消失,糖元颗粒减少。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无上述改变。葱神清脂软胶囊治疗组大鼠肝 细胞内脂滴减少,线粒体肿胀减轻,糖元含量增多。易善复治疗组大鼠也有细胞内脂滴减少, 线粒体形态恢复,糖元增加。结论葱神清脂软胶囊可以有效改善脂肪肝大鼠细胞内的脂质 堆积,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显著预防了脂肪肝的形成,对肝细胞有保护的作用,且其疗效 优于易善复组,为其开发和临床的应用提供了直接有力的依据。
  • 摘要:@@目的 观察当归补血方通过改善肝组织缺氧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对照组(M)、当归补血汤方组(Danggui Buxue Tang, DBT)、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NAC)。采用CCl4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共6w。自造模之日起,当归补血汤各用药组均以6g/kg, N-乙酰半胱氨酸以0.1g/kg的大鼠体重剂量用药灌胃(相当于60kg等体重成人剂量的10倍量),每日1次,共6w。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以等量生理盐水。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炎症病理;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肝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大鼠肝组织HIF-1α蛋白表达的变化;Real time PCR分析大鼠肝组织HIF-1α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HE染色与天狼猩红染色表明该模型肝组织肝腺泡Ⅲ区的肝细胞具有明显的脂肪变性与肝纤维化病理特点,DBT与NAC能显著改善肝脂肪变性与肝纤维化;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正常组大鼠肝组织几乎无HIF-1α蛋白表达,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核中,集中表达在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区域。与模型组比较,DBT和NAC组HIF-1α蛋白均阳染表达明显减少。Western blot证实DBT和NAC组能明显抑制纤维化大鼠HIF-1α蛋白表达;定量PCR证实DBT和NAC组能明显下调HIF-1αmRNA表达。结论 DBT可明显改善肝腺泡Ⅲ区肝细胞脂肪变性与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该区域组织缺氧有关。
  • 摘要:@@临床上肝损害不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在其他系统疾病中,也常见到明显的肝损害,后者每易使疾病复杂化,甚至造成误诊。因此消化科医生应熟悉其他系统疾病中的肝损害,才能在临床中立于不败之地。风湿性疾病是一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常见病。多种风湿性疾病可引起肝损害,有的甚至以肝损害症状作为首发表现,往往容易误诊误治。易出现肝损害的最常见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Felty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成人Still病等。风湿病的肝损害可以是疾病本身引起,也可以是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 摘要:@@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受到各种慢性损伤后发生的一种修复反应,其共同途径是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B),导致MFB膨胀池形成,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在肝内过多沉积。肝纤维化是个动态过程,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Safadi等[1]研究表明在损伤因素去除后肝纤维化是可逆的,但肝硬化则难以逆转。肝星状细胞及其激活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特别是HSC的作用,从各个环节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摘要:肝脏糖异生是肝糖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系列转录因子的调控,其中FoxO1、 CREB、PGC-1α是肝脏糖异生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基因,它们与激素和糖异生限速酶 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 G6Pase) 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1(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 PEPCK1)编码基因的串话是决定糖异生启动的关键环 节。另外诸多因素如孤儿核受体Nur77和TR4、细胞因子抵抗素和脂联素、游离脂肪酸均参与肝脏糖异生信号调节,这些调节因子直接与转录因子结合,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抑制或 增强转录因子的活性,从而影响糖异生限速酶编码基因的转录。肝脏糖异生紊乱导致的肝糖输出增多是机体肝脏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重要诱因,因此通过干预肝脏糖异生信号通路的不同 环节,减少肝糖生成,将为治疗肝脏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及新药研发提供广阔的前景。
  • 摘要:@@慢性乙肝病因病机复杂,多数专家认为与正气虚弱,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致肝气郁滞,瘀血阻络有关,病位虽在肝,但病变涉及心、肺、脾胃及肾。因此,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上,笔者认为应以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为指导,而不拘于治肝,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综合调理。1.从肺论治 肺为娇脏,五行属金,位居高处,为五脏之华盖,有“水之上源”之称,司治节,其气以肃降为顺;肝为刚脏,五行属木,位居膈下,体阴而用阳,功主疏泄,性喜条达,其气以升为顺。
  • 摘要:目的 探讨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大鼠肝 组织CD14mRNA、CD14 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 大鼠100只,SPF 级,随机分成 空白组、CCl4组各10只,余80只为造模组,采用复合因素复制ALD模型6 周。CCl4组予微量CCl4腹腔注射2 次/周。造模4周后将模型组随机分成4 组,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组各 15 只,余为模型组。予等效剂量清肝活血方及拆方灌胃2 周。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留取肝脏标本进行HE 染色。RT-PCR 检测肝组织CD14mRNA 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 测肝组织CD14 表达。结果采用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 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均可明显改善ALD 大鼠肝脏脂肪变及肝脏炎症程度,清肝活血方>活 血方>清肝方。清肝活血方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 水平,清肝方和活血方无明显作用; 清肝方、活血方、清肝活血方均可明显降低ALD 大鼠血清AST 水平,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RT-PCR 检测显示:清肝方及清肝活血方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CD14mRNA 表达,活血方作 用不明显,清肝活血方优于活血方。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模型大鼠肝脏可见明显的CD14阳性染色区域;清肝活血方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CD14表达,清肝方、活血方作用不明显。结论 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发挥对ALD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CD14mRNA、CD14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 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大鼠肝组织 P-ERK、NF-κB 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 大鼠100只,SPF级,随机分成空白组、 CCl4 组各10只,余80只为造模组,采用复合因素复制ALD模型6周。CCl4组予微量CCl4腹腔注射2次/周。造模4周后将模型组随机分成4组,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组各15只,余为模型组。予等效剂量清肝活血方及拆方灌胃2周。检测血清ALT,AST水平;留取肝脏标本进行HE 染色。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P-ERK、NF-κB 蛋白表达。结果采用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 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均可明显改善ALD大鼠肝脏脂肪变及肝脏炎症程度,清肝活血方>活血方>清肝方,清肝活血方优于清肝方。清肝活血方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水平,清肝方和活血方无明显作用;清肝方、活 血方、清肝活血方均可明显降低ALD 大鼠血清AST水平,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均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P-ERK 表达,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清肝活血方 及其拆方均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NF-κB表达,清肝活血方>活血方>清肝方,清肝活血方优于清肝方。结论 清肝活血方及其拆方发挥对ALD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肝组织P-ERK、NF-κB 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复合因素致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Ⅲ型胶原、纤维 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CCl4、高脂、高胆固醇、低蛋 白饮食等复制复合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空白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秋水仙碱组、 PNS 高、中、低浓度组。以不同浓度的PNS灌胃,并以秋水仙碱作为阳性治疗对照。肝组织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组别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型胶原、Ⅲ型胶原、FN 和LN 的表达,并用HPIAS-1000型高清晰度医学彩色图象全自动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显示,Ⅰ、Ⅲ型胶原、FN 和LN主要分布在汇管区、中央静 脉壁、纤维间隔和肝窦内皮下,部分胞浆也有阳性表达。模型组的Ⅰ、Ⅲ型胶原、FN和LN阳性表达量多、粗大,呈条索状或宽带状,而药物预防及治疗实验各组Ⅰ、Ⅲ型胶原、FN和LN表达较纤细,数量比模型组少,多呈纤维网状。尤以PNS大剂量组作用最明显,秋水仙碱组次之,PNS中剂量组第三,PNS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大、 中剂量PNS及秋水仙碱可以抑制细胞外基质在肝内过度沉积,并促进其降解吸收。
  •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以肝内小胆管的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损害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伴随小胆管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肝硬化。PBC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和免疫机制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人群发病率为每年4~30例/百万,死亡占肝硬化死亡总数的1.6%~2%[1,2]。以往认为PBC在东方的发病率远较欧美为低[3],但近年在中国发现PBC患者日益增多[4]。熊去氧胆酸是目前惟一被美国FDA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对于能否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及对肝移植的需求尚有不同的观点[5]。国内一些中医药学者对PBC进行了探索,现对此进行总结。
  • 摘要:@@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诱因引起的疾病,同时也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中的一种病理过程,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其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C)蓄积过多为主要病理改变。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提高,各种诱因所致的脂肪肝的诊断率逐年增加。目前,根据饮酒与否将其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后者又根据其病因分为肥胖性脂肪肝、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等。脂肪肝并不是一种良性及静止的病变,它可在短期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肝纤维化的发生率约高达25%,约1.5%~8.0%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1]。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对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和改善预后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摘要:@@2001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74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74例,男102例,女72例;年龄20~66岁,平均40.5岁;病程0.5-12年,平均3.2年。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有胆汁反流。其中浅表性胃炎114例,糜烂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18例,浅表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球炎12例。1.2 治疗方法 (1)内服西药:200g/L,甘露醇20ml,饭前1.5h口服,每天3次;针剂庆大霉素4万U加生理盐水10ml,饭前1h口服,每大3次,服后常规左侧位15min。15d为1个疗程。(2)内服中药:四逆散合大柴胡汤、云南白药加减。基本方为柴胡、积实、半夏各15g,代赭石(先煎)30g,茵陈、白芨各20g,大黄、白芍各10g、甘草6g,云南白药1.5g(分冲),每天1剂,分三次于饭前0.5h口服。肝胆郁火犹胃型加黄芩、川楝子、蒲公英;脾胃虚寒型去大黄,加党参、炙黄芪、良姜、白术;脾胃阴虚型加沙参、麦冬、木瓜;肝胃不和型枳易枳实,加香附;夹瘀者加丹参、蒲黄、五灵脂。
  • 摘要:@@胰腺假性囊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一般均采用手术治疗,我们2002~2005年采用内镜介入加中药治疗4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病历报告: 例1:欧阳×,男性,36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半年,加重1个月。病史:2002年11月1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疼痛向腰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在某医院经检查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分泌及对症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减轻,出院后病情仍有反复,于2003年4月10日腹痛再次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另一医院按急性胰腺炎治疗后症状减轻,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提示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形成,腹腔积液,为进一步诊治于2003年5月13日入我科。入院查体:形体消瘦,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上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肿物,肝脾肋下未触及。入院时化验检查:血淀粉酶412U/L,脂肪酶411U/L,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结肠非特异性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病情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难愈,属于中医学之“肠癖”、“泄泻”、“痢疾”范畴。陈治水教授,全军师承制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学验俱丰,擅长治疗胃肠疾病,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每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亲临教诲,感受颇深,现将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 摘要:目的 观察脾阳虚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学变化,探讨脾阳虚证胃肠功能改变的 组织病理学基础,并观察温阳健脾代表方理中汤的治疗作用。方法:复合因素合利血平注射法建立脾阳虚大鼠模型;通过小肠黏膜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检查、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对造模及治疗后大鼠小肠黏膜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光镜观察未见脾阳虚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有明显病理学改变;但透射电镜下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可见明显改变:上皮细胞间隙紧密连接变宽;粗面内质网间隙增宽;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减少或结构 模糊,甚至空泡化。理中汤治疗后上述病变有明显改善。结论:脾阳虚大鼠小肠黏膜在细胞 超微结构水平上可观察到细胞及细胞器的形态改变,从一个侧面反映脾阳虚证组织病理学基础;温阳健脾方药理中汤对此有一定治疗作用。
  • 摘要:周福生教授临床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丰富。周教授认为脾肾亏虚是对其病因病机的根本反映,贯穿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与转归。周教授倡导辨病与辨证辨体质相结合,根据患者症状,结合肠镜下黏膜改变情况,除辨证施治内服汤药以调整机体的整体机能外,按内痈辨证,借鉴中医外治法,根据溃结的病机特点,施以清热利湿、化瘀生肌之法,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周福生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周教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肿瘤患者的便秘多为虚秘,由脾失健运、气阴亏虚所致,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笔者有幸成为周教授的弟子,伺诊于周教授。现对周教授治疗肿瘤患者便秘的经验做一初探,以飨读者。
  • 摘要:目的 探讨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CAM-1)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清肠栓是否通过抑制MAdCAM-1在结肠黏膜的表达, 而发挥其抗炎愈疡作用. 方法 用TNBS制备实验性大鼠结肠炎模型, 大鼠随机分为清肠栓高剂量组、清肠栓低剂量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模型Ⅰ组、模型Ⅱ组及正常组. 其中模型Ⅰ组于造模3d时, 其余5组在给药7d时处死. 取大鼠结肠病变部位标本, 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中LTB4和TNF-α水平, 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 blot分析法检测结肠黏膜MAdCAM-1蛋白表达. 结果 造模3 d时, 模型Ⅰ组大鼠结 肠黏膜出现明显组织损伤; 经过7d处理后, 清肠栓组大鼠黏膜组织损伤减轻. 模型组结肠黏膜LTB4和TNF-α水平比正常组上升(436.38 ± 66.56,396.81 ± 69.43 vs 203.76 ± 42.84;394.78 ± 61.53,413.43 ± 47.39 vs 233.84 ± 55.24,P<0.01); 与模型II组比较, 各治疗组LTB4和TNF-α 水平均下降, 尤以清肠栓高剂量组下降明显(P<0.01). 正常组大鼠结肠黏膜固有MAdCAM-1可见少量表达, 模型Ⅰ组大鼠结肠黏膜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增多; 与模型II组比较, 清肠栓高 剂量组、低剂量组和SASP组MAdCAM-1表达均明显下调, 尤其在清肠栓高剂量组下调更为显著. 结论 清肠栓通过抑制结肠黏膜促炎症因子LTB4和TNF-α释放, 以及下调 MAdCAM-1表达, 而发挥其抗炎愈疡作用.
  • 摘要:目的 从血管生成角度研究三七提取物促进结肠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结肠炎大鼠,分为三七提取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 柳氮磺胺吡啶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模型组于造模3d 时处死,其余6组均在给药处理7d(即造模10d)时处死。取大鼠结肠病变部位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价, 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HIF-1)蛋白表达, 用RT-PCR 法检测VEGF、HIF-1 的mRNA 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比较,三七提取物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粘膜明显炎症消除和溃疡愈合,杯状细胞数量及粘液增加,VEGF、HIF-1 表达显著增加。结论(1)血管生成在TNB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形成和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用药后VEGF、HIF-1表达增加。(2)三七提取物通过上调VEGF、HIF-1表达而促进血管生成,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辨证分型治疗,经方治疗, 验方治疗,中药灌肠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总结。
  • 摘要: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防治研究的主要进展,表现为:胃、十二指肠 溃疡研究从传统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和胃泌素治疗发展到中药杀灭HP,改善胃粘膜微循环 和改善胃粘膜功能。CAG治疗提出了清热解毒、活血凉血药物抑制HP、促进胃粘膜急性炎症消退或恢复;健脾益气、理气化瘀解毒促使萎缩粘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逆转;健脾 益气、酸甘化阴或甘寒养阴促进胃酸分泌和增加胃粘膜屏障功能。FGID研究发现活血理气中药具有促胃动力作用,润肠通便和消食导滞中药有促进肠道运动作用,通腑攻下药物有增强胃肠道收缩和蠕动作用,健脾益气中药对胃肠平滑肌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理气行滞药可降低消化道平滑肌的紧张性。对炎症性肠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消化道肿瘤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也均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展望21世纪中西医消化病学的发展主要是思维和观念的创新,要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为创造中西医结合新消化病学而努力工作!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消化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十分活跃,笔者对“十五”期间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研究现状和“十一五”学科发展展望作一评述,以期对未来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的发展为同道提供借鉴参考。
  •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中药和西药治疗轻、中度远段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对照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男19,女10)和对照组27例(男18,女9 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4g/d和灌肠用SASP2g/d,治疗组则采用自拟中药(四白消溃汤) 口服和自拟中药(消溃清肠汤)灌肠治疗,均治疗四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肠镜下表现和组织学几方面的变化,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结果 两组病例经过四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66%和66.67%,前者高于后者,两组临床 症状,肠镜下表现和组织学检查积分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治疗组的副作用 出现率为6.8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副作用出现率29.63%(P<0.05)。结论运用中药的方法治疗轻、中度远段uc可增加临床疗效、减少副作用.
  • 摘要:@@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估计,2000年全球肝癌发病数为56.4万人[1],其死亡率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约55%发生在中国,即中国肝癌发病30.6万人,肝癌死亡30.0万人[2],肝癌死亡率居我国肿瘤死因的第二位。相对于其他肿瘤,肝癌的发生发展是由体内多基因参与、多步骤协同的复杂过程。其病程短,死亡率高,危害大。西医主要应用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但对于肝功能损害与手术死亡、并发症产生、手术复发以及放化疗副作用等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中医药以其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节作用的极大优势,从整体调节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出发,与手术、放疗、化疗等局部杀灭方法不同,通过自身调节,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从中医药研究的角度充分认识肝癌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工业化国家中IBS 症状的发生率很高,欧美普通人群IBS症状者为10%~20%。在美国,每年用于检查治疗IBS 的费用相当巨大。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报道IBS症状者分别为7.3%和5.6%。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约1:2。中医药是治疗IBS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对IBS中医证候病机、治疗方案、疗效机理还缺乏深入的认识。本课题从事IBS防治研究有二十年的历史,围绕IBS的证候病机特点做了大量工作,报告如下。
  • 摘要:@@房定亚主任医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内科专家,业医50余栽,学验俱丰,参照中西医理,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治,更具特色。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简介如下:1.热毒湿瘀互结为急性期主要病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世界性疑难病症之一,由于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加之目前无特效药物,往往使患者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终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有三分之一患者遗有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由于受传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思想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机是寒湿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同时有寒瘀凝结,虚实互见的病机。房定亚老师多年来潜心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参照中西医发病特点,根据本病急性期多表现为红、肿、热、痛,并伴有口渴、烦躁、身热、汗出等全身症状,认为热毒湿瘀互结是急性期主要病机所在。由于热盛成毒,湿郁化浊,二邪胶结,阻滞气血,故见此证。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痹为主。
  • 摘要:目的 研究益气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肝癌前病变c-myc、N-ras基因mRNA 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癌前病变的机制及其效果。方法 将160只Wistar雄性大鼠按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益气活血化瘀方高剂量组(简称YHHⅠ组)、益气活血化瘀方低剂量组(简称YHHⅡ组),每组各40只。 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以化学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建立HCC模型,应用不同剂量益气活血化瘀法中药复方对其诱癌过程实施全程干预。在实验的4、8、12、16周时相点各组取材,利用RT-PCR 检测技术与光学显微镜分别对肝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N-ras mRNA表达水平变化,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在诱癌的不同阶段,YHHⅠ组、YHHⅡ组大鼠肝脏病变均明显轻于诱癌模型组,且大鼠肝细胞癌变进展较模型组明显减缓。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诱癌各期肝组织c-myc、N-ras基因mRNA 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诱癌8、12、16周时YHHⅠ组、YHHⅡ组c-myc、N-ras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少于诱癌模型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YHHⅠ组与YHHⅡ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法对肝癌前病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调控肝细胞增殖基因c-myc、N-ras mRNA 表达水平有关。
  • 摘要:目的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与缓解相间的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不清楚,但诸多研究显示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目 前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 的作用。探究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近况。方法 进行期刊检索回顾了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概况,在治疗方法上采取综合治疗,在给药途径上采用内外结合,加之标本兼治的辨证思维,随证加减的灵活用药特点,在临床中收到治愈率高、 复发率低的良好效果。主要包括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中药栓剂、中药内服结合保留灌肠、直肠喷药、中药直肠滴入、中西药结合治疗及其他一些疗法。结论 中医治疗UC近年来有 了很大的进展,显示了广阔的前景,且疗效肯定,副作用少,较之西医治疗诸法,中医药治 疗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辨证的标准、临床试验设计、中药的剂 型、抗复发治疗、临床及动物实验的结合以及UC癌变的监测等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一、主要病机(一)“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1.脾胃气虚2.阳气不升3.阴火上乘元气——正气(阳气) 脾胃之气下流——正气不足阴火——邪火 阴火上乘——邪火上炎阴火包括以下几种内火:情绪变动,五志过极所产生的心火(1)肝气有余,气有余,木旺产生的肝火(2)下元亏虚所产生的肾火(3)阴血不足所致的虚火火与元气的关系——邪正相争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外邪容易侵袭;容易出现伤食,所谓“形气俱虚乃受外邪”“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
  • 摘要:本文从脾虚的角度对胰岛素抵抗的中医机制进行初探,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脾的疾病,脾虚贯穿其发生发展的始终。
  • 摘要:@@一、抗肝纤维化治疗的必要性据统计,我国仅慢性乙性肝炎患者就达2000万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伴有肝纤维化。如未接受正确治疗, 20%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患者。这些患者病情多缠绵反复,预后多较差。如何治疗这类患者,是世界性难题。抗乙肝病毒疗法的发明,部分解决了上述难题,但是疗效尚不令人满意。多年国内外研究发现,抑制、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可使慢性肝炎向肝硬化的进展延缓、停止发展甚至有所逆转。近20年来,发达国家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病机理研究很深,但在肝纤维化的治疗方面成果不多[1]。抗肝纤维化的生物制剂如可溶性TGF-β1受体因半衰期短而无法应用于临床,基因疗法在最近的20~30年内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也不大。因而笔者预计西方国家肝硬化的死亡率在未来数年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 摘要:@@我们参照PRO量表研制的程序化方式,以中医理论对肝病的认识和临床特点,结合PRO的内涵,研制出中医肝病PRO初选量表[1],并对310例慢性肝炎和健康人进行临床(现场)调查,经离散趋势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内部一致性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55个条目组成的正式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考核,证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医肝病PRO量表体系,我们在初选量表的基础上,以肝硬化为调查对象进行多中心研究,对量表进行再次的条目筛选及考核,从而研制出一份适用于慢生肝病肝硬化患者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
  •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NAFLD在西方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接近20%-30%[1]。其中约10%的病人会发展成NASH,NASH中近30%的病人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终末期的肝功能衰竭[2]。我国脂肪肝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16%, 在肥胖患者中, 脂肪肝的检出率高达38%[3]。目前,NAFLD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国内外肝病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中医药肝病防治领域面临的挑战。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作一述评,以供临床参考。
  • 摘要:@@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发展过程,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病理归宿,二者常难以截然分开,病理学上均表现为肝内弥漫性结缔组织增生沉积,但肝硬化在形态学上尚伴有肝细胞再生结节,即假小叶。国际上肝纤维化病理基础研究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肝硬化的病原学治疗如抗乙肝病毒取得一定成效,肝纤维化与一定程度肝硬化的可逆性已成共识,但尚缺乏理想的生物或化学临床治疗药物。
  • 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TβR Ⅰ/Ⅱ、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制备大鼠肝纤维 化模型后,大鼠灌胃壮肝逐瘀煎,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肝组织TGF-β1、TβR Ⅰ/Ⅱ、NF-κBmR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与病理模型组大鼠比较,RT-PCR显示经壮肝逐瘀煎治疗,大鼠肝内TGF-β1、TβR /Ⅰ Ⅱ、NF-κB mRNA明显降低 (P<0.05、0.01)。结论 壮肝逐瘀煎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壮肝逐瘀煎下调了TGF-β1、 TβR Ⅰ/ Ⅱ、NF-κBRNA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 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粘膜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蛋白水平和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作用,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作UC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以下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溃结灵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药SASP组。治疗十天后处 死大鼠取结肠粘膜标本并提取全细胞蛋白,运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对TLR2和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以β-actin作为内参,以目的蛋白与β-actin密度的比值作为目的蛋白的相对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另外取新鲜结肠粘膜标本提取核蛋白,利用以 ELISA为基础的Trans AM TM NF-κB p65试剂盒检测NF-κB活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模型组结肠粘膜TLR2、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663±0.137和0.843±0.201,均明显高于 正常组(分别为0.254±0.052、0.472±0.072,P<0.01);溃结灵中剂量组结肠粘膜TLR2相对表 达量为0.472±0.160,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和SASP组结肠粘膜TLR2相对表 达量分别为0.376±0.104和0.422±0.085,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结肠粘 膜TLR4相对表达量为0.620±0.178,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SASP组结肠粘膜TLR4相对 表达量为0.581±0.152,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结肠粘膜NF-κB相对活性为 0.440±0.119,明显高于正常组(0.261±0.042,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和SASP组结肠粘 膜NF-κB相对活性分别为0.261±0.056、0.269±0.106,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粘膜TLR2、TLR4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并使TNBS法UC大 鼠模型结肠粘膜NF-κB活性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