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宁波
  • 出版时间: 2013-11-01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拟从大学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探讨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现代大学不仅要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和科学技术的支撑来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还要通过对提高民众素质,提高社区文化水平,改善法制环境,改变人口知识结构,解决城市就业和延缓人口老化,促进社会公平和促进世界和平发挥社会综合效益来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现代大学必须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它应当成为大学管理者、教师员工、学生的共识和共同努力的方向。而博克对大学发挥“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社会责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途径、可能性与界限所做的阐述对于厘清我国现代大学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把构建知识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知识产权为本的社会和谋求公平公正的社会寄希望于大学的社会贡献。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已有丰富的积累可资借鉴与参考。笔者认为,应认真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在坚持大学基本学术原则的前提下,从把握政府导向、市场导向和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平衡中明确大学的目标与社会义务,更好地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
  • 摘要:"教学性科研"是指一切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的科研活动,包括间接服务于教学的发现型科研、综合型科研、应用型科研和直接服务于教学的教学型科研.高校"教学性科研"是现代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根本.促进"教学性科研"能有效融合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割裂和矛盾,实质性提高有效教学投入,深层次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教学性科研"投入的必要措施.
  • 摘要:基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的特征分析,本文对科技创新的"线性模式""互动模式"进行了反思,并对我国创新型经济建设中大学的功能与作用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中国与发达国家大学之间的知识差距要小于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中国大学的这种知识势能决定了其必须承担双重技术转移使命.因此,在推动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中,必须保持和提升我国大学的这种知识势能,同时建立有效的向企业传导的技术转移机制.
  • 摘要:本文在探讨教育技术现代化与理工类大学教学质量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分析了教育技术在理工类大学教学中的困境,并基于教师及学生主体地位从理念与实践层次对提升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展开讨论.建议树立合理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加强教师教育技术意识与能力培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精神。
  • 摘要:区域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所展示的不仅是静态意义上的"社会事实",更是一个历史生成的动态过程.在既定的社会脉络下,中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带有鲜明的"国家行动"的特征."国家行动"蕴含着双重高等教育治理逻辑:一方面,它囊括了"政府管理模式"中的行政力量;另一方面,它也带有政党政治的色彩.由这样的"国家行动"延伸出的非均衡发展的机制,就不可避免地构造出了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中的"差序格局".然而,形塑这一格局的机制本身并不是无可置疑的,它在程序的正当性上,分权式改革方面,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上都存在问题.对此,应该弱化"国家行动"的力量,进一步优化分权式改革,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竞争的合理机制.
  • 摘要:作者讨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财政公平问题.印度的高等教育主要有三大目标,即拓展、公平与优质。实现包容性增长使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了达到教育平等,印度政府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这两项措施旨在给弱势群体带来优惠的待遇。一方面,在入学时实行预留配额;另一方面,实行补贴,主要分两种补贴,即一般性质的补贴和具有针对性质的补贴。但是其还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印度的高等教育的方针是公平,而实际操作并未达到这种目标。现在高等教育的开支应该减少,但现实却是增加的。奖学金的水准呈现下降趋势。公共机构方面呈现缓慢或者零增长。与学费挂钩的私立机构增加。教育贷款的关注力度增加与奖学金的减少方面,政策和实施存在相互矛盾。
  • 摘要:报告讲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问题,主要涉及下面几个方面:全球语境下的质量保障问题,以澳大利亚作为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有40所高等教育的学校,有两所是海外的,主要是美国的学校,另外的私立的高等学校或者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监管,使得其存在很多政策约束,因此希望监管部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能够达到更加有效,或者更加透明。为了更好地激励创新,以及保证多元化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建立一个以事实为基础的学校的描述,或者是一个简介,在这样的简介里面将主要使用一些实在的数据反映每个学校的情况和特点。希望能够把一切都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上,以坚实的数据基础作为任何描述或者结论,甚至是监管的基础。希望这样做能够增加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透明度,进而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比较好的条件。
  • 摘要:重点推进千亿元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是"十二五"期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目前,广西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存在着专业重复设置与稀缺并存,专业口径过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薄弱等问题,不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广西应采取加强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加强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重点建设广西三次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等措施,提升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
  • 摘要:本研究以卫生类职业院校与卫生、健康服务产业间的合作为案例组织开展相关实证研究,对相应领域中行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各类体现利益共荣性质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共同体等的建设、运作机制及其发挥的作用进行剖析,探索并提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行业指导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
  •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体,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显现出四大新变化:从注重规模到注重质量、从注重硬件建设到软硬件结合、从注重客观标准到人民群众满意、从注重全国规划到兼顾区域均衡发展.面临三大新问题:培养杰出人才、涵养世界级大师,消除大学中蔓延的工具化与功利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今天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应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应对四大变化,解决三大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梦".
  • 摘要:"评估什么""谁来评估"和"如何评估"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评估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关系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取向和成败.评估内容的确定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评估的基点,评估主体的确立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评估的关键,评估标准的制定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评估的保障.厘清这三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利于正确评价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还有利于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 摘要:以美国为参考,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离现代化的水平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以法制建设和独特的教育理念为制度基础,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本土化、办学体制、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加强法制建设,发挥教指委的作用,厘清教育理念,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构建现代化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创新办学体制,不断优化培养模式,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 摘要:报告是关于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些国际见解.首先讲的是,获取一些高校评估方面信息的需求,其次介绍作者所做的一个项目研究,这个项目研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主持的高等学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再次是可推广的评估模式,最后会讲到计划设计这些模式的时候所要考虑到的一些因素.
  • 摘要:混合式学习是教育技术关注的热点,是传统的课堂学习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产物.本质上属于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可以按照教学系统设计的原则来设计混合式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确定混合式学习的目标,确定通过混合式学习应取得什么样的绩效,选择传递通道和媒体,学习设计,支持策略,实施计划的行动观察,学习评价以及修订学习。
  • 摘要:从制度结构角度来说,公立高校进行以聘任制为基础的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从高校教师聘任制这一制度安排变迁本身来说,其改革的动力更大程度上源于制度安排的两个外生变量:供给与需求.从政府政策及立法的角度来看,高校聘任制改革的供给较为充足,但并不十分全面.但通过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高校教师数量、学术劳动力市场规模变化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情况,发现高校聘任制改革过程中,政府的制度供给并未与需求相吻合,从而造成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无效供给.因此,在聘任制改革过程中,应在更多研究制度变迁的需求基础上进行制度供给,提高制度供给的效能.同时,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聘任制改革进程加快,政府及立法机构应加快外部各项配套制度的完善,高校在实施聘任制改革过程中应更多地给予新教师关怀,并注意保护学术自治与自由的大学理念.
  • 摘要:有效地融入区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地方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现代化建设对地方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所处的区位优势和在区域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地方高校在区域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发展路径选择,要围绕区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调整好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积极主动参与区域高等教育分工,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超前的专业人才储备,努力使地方高校成为区域现代化建设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要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发挥校园文化的传输辐射功能,促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
  • 摘要:作者首先简要阐述了其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认识,其认为MOOCs只是一个手段,尽管这个手段比较厉害,但毕竟只是手段,手段要倒逼方法,并从时间和地点的角度把授课模式做归纳,MOOCs属于异时异地加随时随地,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上课的90分钟,而是想办法可以延伸到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的状态。将静态的资源演变为动态的课程,把教师变为引导者,要把学生变为主动者。一旦学生成为主动者,一切间题都会迎刃而解了。关于精品开放课程,作者认为其为非常态课程,并不一定是原来教学计划里有的课程,可以完全重新打造,应着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使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养成问题的意识,所以要找到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之路,不是照抄照搬,也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应该每个老师在每一门课程上做思考,在每一门课上都能给学生非常深的启示。
  • 摘要: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的发展过程分析来看,MOOCs应该以学校的网络辅助教学实施为基础,关于学习者,应该说网络辅助教学是面向本校内学历课程学习的学生的,而MOOCs是面向校外学习者的,包括其他院校的学生、业余爱好者等。网络辅助学习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是要将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互融合,而MOOCs的趋势是全部在网络上进行教学。要借助微视频来替代课堂面授过程。关于作业、师生互动、答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网络辅助教学是在小规模的学生中进行的,是可以实施和控制的,MOOCs会选择平时教学行为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的评价作为有效评判。最后,不同于学校自己配置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网络辅助教学,MOOCs是社会化的产业平台,对平台的可靠性、性能和日常运营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摘要: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不断推进,大规模在线教育近两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传统教育领域的颠覆性革新.与传统课程相比,MOOC具有以下典型特征:高校、课程、教师、学生与投入等方面的规模化,学习对象、教学形式、课程内容、教育质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开放性,随时随地、主动学习、经济实惠与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网络化,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创新性.
  • 摘要:区域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从推动力来看,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可以分为高校间的自主合作和政府间的官方合作。本文主要讨论政府组织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中的角色和作用,以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WICHE)为组织案例,考察该组织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运作,探讨其组织特点和成功经验,并分析我国长三角教育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组织机制建设,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加大资源保障力度。
  • 摘要: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发展,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特定空间领域内的聚集发展现象,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产物.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发展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又可影响区域社会自身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和高等教育的双赢.美国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发展不仅出现时间较早,而且运作较为成功,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首先,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发展是高等教育自身的一种发展趋势,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条件,譬如集群的区域往往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或者说大学集群倾向选择优质环境,说到底就是一种资源依赖,而这就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就肯定不会是简单的政策结果。其次,在谈论中国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发展时,特别关注政府的角色与作用,而这里的政府由于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更多的时候往往是指中央政府。最后,社会和市场在高等教育区域集群发展进程中才是核心的驱动力。
  • 摘要:在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属性和发展价值缺乏科学认识,造成地方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存在片面追求规模和结构"大而全"的失范现象.笔者从区域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和发展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区域高等教育与国家高等教育是同质的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本质属性上是相同的,同时还具有相对独立性以及开放性,其教育功能存在不完整性,并且认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应该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注重其内在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在实现其发展的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考虑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外在价值的实现.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同一时期内,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的不同类型院校之间,以及同一院校的不同学科之间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侧重.
  •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以"改革·质量·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为主题,抓住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升高等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在提高质量,特别是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明确,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迈出重大步伐,积极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确立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导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摘要:宁波正处于实现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谋划本市高等教育改革,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努力。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市16所高校办学模式多样,办学特色鲜明,培养层次涵盖了本专科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目前达到14.5万人。自2007年宁波市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本市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 摘要:笔者以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实施重点为例,对推进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分析.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统筹省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整合省域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统筹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统筹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国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及其追求。这也包括了它的过程,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未来某阶段或现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需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这里就是要30%以上的适龄青年能够入学。但是一味追求普及化,不强调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也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所以还要高质量化,其次是高等教育终身化,再次是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然后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最后是建立高等教育学习化社会。
  • 摘要:笔者认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秉承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宗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探讨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充分发挥专业特点,收购陕钢不仅解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燃眉之急,又为学生找到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创新之路。
  • 摘要: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宁波市教育局承办、宁波大学和厦门大学协办的"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于2013年11月1-3日上午8:30在宁波隆重召开,与会专家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围绕"改革·质量·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这一主题,着重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任务与责任、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现代大学治理与制度建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既有描述性与经验性研究,又有理论性与实证性研究;既有宏观和中观理论的探讨,又有微观案例剖析;既有国际经验的比较借鉴,又有本土实践的发掘提炼;既进行了批判性交流和激烈的辩论,又在勇挑责任,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切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积极主动应对MOOC冲击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和建设性意见,这必将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 摘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2年中共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新目标,其中对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教育部也要求浙江能在中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统领和带动作用,在中国,尤其是在浙江,和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差距最大的恐怕不是基础教育,而是高等教育。必须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这既需要加大建设力度,更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摘要:此次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为“改革·质量·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博士生分论坛论题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建设”。与会博士生围绕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及促进区域现代化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分析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研究以及政府职能,阐述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发展路径。
  • 摘要:报告分为四个方面: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放眼世界的国家特色,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怪象,高等教育国家特色的红与黑(识别及指标),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特色.认为首先要依法保障大学的独立性,还有就是高等教育国家特色与大学自身特色并存。其次,就是科学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特色指数排行,再次,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的舆论宣传与信息传播。最后,海纳百川,知错必改,对待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错误要能够改正它,要能够想办法解决它,知错且知道怎么样改,这个是高等教育政策要一以贯之的。
  • 摘要:大学是社会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的文化组织,其主要构成要素(观念形态、符号、规范及结构等)都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性.正是大学组织文化的鲜明特征,决定了大学章程的文化取向.因此大学章程建设应关注大学组织文化特性,以现代大学理念引领章程建设;重视大学文化标志和概念体系,将理念文化融入章程内容;重视大学法的制定,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树立自主办学意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揭示大学运行的内部文化动因,协调大学内部权力分配.
  • 摘要:多年来,本校着力形成“全面融入舟山新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按照“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快速变化,找准办学定位,拓展服务面向,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中求发展。
  • 摘要:近20多年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为中国大学的基本制度,坚持党的领导构成中国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大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两个维度而言:政府的维度,大学自身的维度。政府的维度,主要包括角色定位不准确、职能转换不彻底、管理制度不适度、教育法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不到位。从大学自身的维度而言,大学微观管理主要存在五个问题:领导体制行政化,管理模式机关化,教学地位边缘化,学术风气的庸俗化,民主管理的形式化。因此作者建议宏观方面,处理好政府、大学、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微观方面主要注重高校内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职员治事、民主管理五位一体相结合的制度。
  • 摘要:学术权力作为对应行政权力的一种特定权力,与高校组织的学术性密切相关.学术权力通过个体表达和组织表达两种方式来共同实现,学术权力的组织表达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张力关系.目前,学术权力的表达组织呈现出多样化、依附性的特征,学术权力的组织表达虚化、分散化、交叉化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了学术权力组织表达强度较弱,学术权力组织表达目标的模糊性、组织结构的松散性也影响了学术权力的充分发挥.因此,进一步明晰学术权力组织表达的范畴和边界,形成分工合作的高校内部权力体系,保障学术权力组织表达强度,建立职责分明、层次清晰的学术权力的组织表达体系,增强学术权力组织表达的张力和合力,从法规和制度上明确学术权力组织表达的独立性。
  • 摘要: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其内部管理体制伴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进行变革与转型.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地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转型,需要重构组织目标、构建地方现代高校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管理目标,坚持地方化特色,淡化科层意识,实现专业化决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成立“校长遴选委员会”,实行校长职业化,以人为本,确立地方现代高校管理制度的价值取向,建立权力博弈机制,实现学术自由与行政效率的双赢,满足高校内个体需要,实现地方高校外生管理制度的内生化,机构设置精简,提高地方高校机构的办事效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地方高校营造积极的环境条件,创新高校与地方共生机制。
  • 摘要:在集中委员们建议的基础上,经会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改革·质量·责任:高等教育现代化”。选择这样一个议题作为本届论坛的主题,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使命。其次,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理论先行。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作为支撑。最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 摘要:欧洲"透明度工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主要包括大学指南、认证、质量保障、评价和评估、基准分析、分类系统、国家大学排名和全球大学排名.欧洲对"透明度工具"非常重视,对"透明度工具"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旨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现代化.
  •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承担者,除了"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外,"中层担纲"尤为重要.所谓"中层担纲",就是一批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大局而又扎根高等教育实践的大学校长,以及省市政府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能够真正解放思想,锐意变革,敢为人先,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勇于克难攻坚,有所突破."中层担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不平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它的实现,有赖于中央下放权力和解除框框,有赖于"中层"提振精神状态.
  • 摘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来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由此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需要用追求卓越的精神、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全局战略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
  •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一个关系全社会、整系统的过程.用制度分析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制度逻辑,搭建一个政治赋权、经济驱动、文化建构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理想模型.用此理想模型考察重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现状,发现重庆高等教育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对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在驱动、赋权与建构中的支持与阻力,提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向化推进的对策,即强化政治赋权的科学性、提升利益驱动的及时性和注重观念建构的持久性.
  • 摘要: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凭借互联网无边际、低成本、易介入、广参与的特点和世界著名大学的旗帜,引发了世界对高等教育变革的新一轮热议.一个快速崛起的在线高等教育课程市场向百年形成的大学学历学位市场发起了挑战,直击班级式教学、校园教育、课程管理认证、校际跨境服务等传统教育观念和高校管理制度.理性看待MOOCs,迎接网络IT应用给教学方式带来的变化,反思大学管理制度,建构中国自己的网络教育模式,以适应互联网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带给大学的结构性变革,这不仅影响了研究型大学,也影响了教学与技术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和正在建设中的开放大学.
  • 摘要:当前我国公办高校章程建设不够顺利的主要原因在于章程建设是与治理结构改革同步推进而非治理结构改革在先、章程建设推动机制为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建设者对章程本质与功能存在知识缺陷等.顺利推进章程建设须对症下药,进一步完善高校内外部治理结构,推动章程建设机制转型,并通过开展高校治理体制改革大讨论,普及高校治理理念和知识,弥补章程建设者的知识差距.
  • 摘要:高等教育哲学是运用哲学的视角去审视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通过对高等教育哲学内在根源问题的思考,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形成高等教育哲学与现代大学教育管理两者之间的联系,运用高等教育哲学观点来对现代大学的定位与类型的合理把握、大学使命与责任的担当、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冲突与调试等现代大学教育的深层次核心问题进行思考,梳理出一条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思路,并为其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 摘要:学科是现代大学的根基和组织基础,现代化大学必然建立在现代性学科之上.浙江万里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和内在发展逻辑,在体制机制层面解决了现代化问题后,秉持人本办学理念,积极顺应现代性学科发展趋势,拓展学科发展领域,创新学科组织体系,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以学科服务能力彰显在区域现代化中的作用,从而为大学的现代化夯实基础、拓展空间、提供活力,是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不二选择。
  • 摘要:本文根据学生学习调查的结果,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发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分为六类:全面发展、研究爱好、阅读爱好、均衡发展、被动学习、学习游离.学生学习情况的分类与学习成果和满意度有较密切的关系,表现为研究爱好群体和阅读爱好群体均能获得较好的学习结果,被动学习和学习游离群体则出现不理想的结果.学习成果不突出的群体,对学校满意度也相应表现出不够满意.
  •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被认为是能够真正体现学习者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有鉴于此,本文侧重使用网络学习而不是网络教育之类的概念.在网络学习时代,学生具备了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在网络学习领域,将形成以学生选择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因此,可以说,网络学习天生就具有市场化属性;在网络学习市场中,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与学习者之间,形成一种服务与消费的产业化关系.也就是说,网络学习属于典型的信息消费.实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网络学习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即便在高等教育中,网络学习的地位也已开始凸显.有鉴于此,应当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的过程中,全力打造学习型网络,追求网络学习的创新性拓展,探寻具体而有效的产业化进路,以便切实促进信息消费.
  • 摘要:从一般地方高校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现代化问题,教育现代化是个体高校向现代化方向转型的特殊过程和结果总和,一般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基本责任由地方高校的特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个体高校的特殊性三者共同影响构建而成.一般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核心路径主要凭借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和观念变革等途径进行,是一个复杂、漫长和多条件的过程.
  •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研究型大学要实现从人才培养理念到实践的重大转变,面临着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重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从国际交流的能力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人才培养输出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建设.
  • 摘要:作者的主题是面对老龄化社会,日本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日本人口的老龄化,毫无疑问已经拖累了日本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日本制造业更是首当其冲。这些因素也使得日本企业走向国际化以寻求继续发展的机会。由于青年人口规模的减少,年轻人对本国教育资源的竞争也相对减少。国内和国际竞争之间的差距,在日本这样的国家显得尤为明显,因为日本所有的民众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因此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其政府和企业应该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把高等教育体制国际化。就日本而言,国际化始于制定政策、吸引国外人才。而这种努力逐渐变成了通过自身教育体制,培养全球化人才,以及向海外派出留学生。
  • 摘要:2013年是哈军工创建的甲子年.哈军工之所以创造了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主要原因是在办学中形成了"哈军工"精神.陈赓的教育思想、观念,是"哈军工"精神的核心,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如"善之本在教",突出强调把握教育的方向和根本目的,这是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前提;"教之本在师",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关键;"一切为了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高端集中,常规分散",强调突出重点,创建特色,这是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的标志.
  • 摘要:汇报共有三个内容:科学设定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途径,建议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深化综合改革的方向,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激活高等学校办学的活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协同创新,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完善推进机制,扎实有效地进行改革。
  • 摘要:《莫雷尔法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校积极服务社会,促成了美国经济的腾飞.本文梳理了该法案的制定及实施历程.研究认为,法案实施后,赠地学院通过开设农工专业,开展实用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促进了美国各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我国在制定促进地区发展的教育政策时,应注意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高等教育立法,完善配套法律体系的建设。重视地方高校的良性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更充分的资源保障。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本地区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与本地高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高校发展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其次,在保证高校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高校服务社会。当前,产学研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营造者,掌握着诸多经济社会资源,应对产学研进行引导规范,成为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力量。另外,高校要更新理念,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当前许多地区以高校为基础,建设高教园区,高校应以此为机遇,协调与周围社区的关系,探索为社会服务的新途径。
  • 摘要:作者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目前的混沌状态,阐述了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理论体系,厦门大学经过摸索,建立了自己的质量指标体系,共116项。笔者认为,标准要建立在统计规律的基础上,来形成关于质量理论的归纳,或者说找出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规律。
  • 摘要:通过对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最新进展及现实困境的梳理和分析,在我国高等教育区域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学分互认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建议从观念层面构建人本化的学习理念,从政策层面构建区域化的教育体系,从技术层面构建系统化的运作机制。
  •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世界各国都积极探索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各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通过比较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及投入等指标,了解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在此基础上,建议江苏省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争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创新驱动、应用导向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积极实施各类人才工程,加强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团队及青年后备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与录取模式,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协同共享。
  •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证研究表明,在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时,师资、学科水平、科研、办学理念等研究生内部培养条件是首要考虑因素;社会认可度、高校自我评价、同行评议、社会声誉等是外部评价因素;高校综合实力排行、研究生个人综合能力评价、研究生教育办学条件、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等可归为参考评价因素.
  • 摘要:针对不能将学历和学生的能力画等号的现象,作者认为需要更直接的方式衡量学生的能力,这是OECD组织一直致力于探索的内容,即学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这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定义和操作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系统,使之在不同的专业、学校、教育体系乃至文化中都行之有效。评价系统从实用角度出发,兼顾学生学科知识和横向技能评价。而且笔者认为,评价系统如果只是为了问责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评价结果应该能够支持不同层面上的教育体制的改良。
  •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质量成为关注的热点.采用实证方法对7所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薄弱,培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必须科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资源整合,提高培养质量.
  • 摘要:报告结合近几年对高校教师方面的研究的有关议题,谈一谈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所面临的境遇问题,其中也会涉及高校教师发展趋势问题.目前有关中国高校教师的一系列体制改革,给教师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职业环境的整体改变而非改善,也将会使教师的职业呈现一系列新的不同的特点.为此,针对当前改革,需要适当考虑改革的风险,在此认为在对新人职教师施压的同时,需要特别强调对青年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要提高待遇,提供研究资源,并适当减少其教学负担,以为其学术发展创造条件。做好职业生涯指导,注意为青年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通道。注意处理好教师短聘和长聘间的关系,短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选拔,而是为其长聘奠定基础。要解决好基本教职人员的稳定性问题,如果缺乏基本的稳定性,教师会很没有安全感,从而影响其学术研究成效和水平。要改善外部环境。这主要涉及政府和行政介入问题,行政部门应当适当地淡化效率色彩。对那些国外引进的杰出人才,即使给其很高的待遇,如果不改善氛围,给予太大的压力,仍会影响士气。
  • 摘要: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涉及问题很多,可以概括为三大命题: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围绕这三大命题,笔者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笔者认为,必须用“创新管理”的十八大精神在三个方面着力:要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现状;要用解放思想的观点来探寻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路;要用政治家的勇气来推行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践,为建立“教育家办大学”的制度做好充分的思想、理论和组织的准备。开展片区高校党委制度的试点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既能解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职能转变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又能解决高校自身管理模式创新的问题,同时还能在不走高校合并之路的情况下,使高校间加强合作,使我国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真正建立起以大学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大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
  • 摘要:本文从定义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和生态因子培育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内涵出发,探讨美国部分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建构和生态因子的培育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通过比较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的主要差异,形成有效的启发,培养促进创业生态化发展的合格师资,构建良性互动的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整合系统内外有利于创业的资金、资源,制定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的鼓励政策,以推进我国创业教育,为创业型大学的创建和大学生就业提供借鉴.
  •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家启动了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通过对"2011计划"核心实质的分析,立足于对科研与教学的同一性认识,提出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平台,积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经验;要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探索建立以育人为本的协同创新教育体系,提升整体办学质量.
  • 摘要:目前大部分的本科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作者认为,应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实现这种模式需要有两个基础,一个是学习科学,另一个是新信息环境,由于学习科学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使得今天的教育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
  • 摘要:作者通过对大规模网络课程新潮流的深层透析,大规模网络课程深化发展的策略思考,以及深化教学学术研究的新机遇和教学创新探索三方面进行介绍.认为网络课程的成功之道,最主要的是完成两大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的转变。作者觉得中国大学信息化的时代使命,是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新的学习文化,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培育新一代名师、名课和优秀学生,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师生的创造力,使中国的大学更快地走向世界。
  • 摘要:高等教育"适应论"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其立论的基础,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本文希望在还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来面目的基础上,重新讨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和制度等问题,高等教育“适应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对列宁《哲学笔记》的误读和曲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与高等教育“适应论”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知识产品的输出提高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产力”之说既颠覆了“适应论”的理论基础,也误导了高等教育制度理论的建设。高等教育制度必须通过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制度确保知识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征,其核心问题是调动和保护广大学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学术繁荣和知识创新的目标。高等教育制度的合理化必然需要建设和健全学术共同体的精神。
  • 摘要:要发挥高等教育在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功能,就必须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广东省高等教育在区域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实现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优化就必须根据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层次、科类和形式结构,并从改革办学体制、分区域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大力推进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等方面予以保障.
  • 摘要:梳理国内近30年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全面、系统;研究视角多样化,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研究范围全面,研究重心由宏观转向微观.以后,跨省城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研究、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主题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等应进一步加强.
  • 摘要:满足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力量促使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联姻.自1776年独立,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后,美国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高等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更是引领科技革命的潮流.而我国自清末开始现代化的尝试,但在特殊历史时期错失发展良机,直到近30年来才取得巨大成就.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要密切关注现代化建设需求,以分层分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专业人才和职业技术型人才。目前,我国不断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逐渐确立了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框架,但是仍然面临着内涵式发展与深层次改革的重大任务。从中美比较的视角,建议我国要把握历史机遇,加快高等教育与现代化建设步伐.
  • 摘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荣誉学院存在于中美高校,并为两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中美两国荣誉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和文化构建等方面既有同也有异,分析比较这些异同,建议我国荣誉学院应重视以荣誉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重视荣誉学院导师制的全面落实和建设,以及荣誉学院办学资源的拓展和优化建设。
  •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涉及多个方面,比如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教师队伍、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需要加强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的研究、加强高等教育装备现代化的研究、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以及加强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高等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强国一定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也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此,开展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既拓展与丰富了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的内涵,又是对已经进行的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的继续。
  • 摘要:作者简要介绍了关于现代化的国际共识和教育现代化的事实与原理,针对高等教育,阐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概念,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事实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原理。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是高等教育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是追赶、达到、保持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如果就教育政策和教育执行研究而言,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以及追赶和保持这种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为和过程。高等教育现代化同样也是包括很多很多方面,如行为、结构、制度、观念、投入、产出、效率、参与、内容、回报、基础设施、教师队伍、教育方法、体系、法规、管理等。作者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家庭满意度、老师和学生的满意度。根据作者的理解,可以说,如果没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平等观念、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 摘要:伴随着对现代化的追求,基于教育现代化对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先导作用,高等教育现代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将从对现代化、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过程的分析入手,要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必须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体,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价值追求的本性,人具有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本性,人具有把自我当作“主体”的本性。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具体实践,提出关于对高等教育民主性与民族性、科学性与时代性、人本性与人文性、国际性与开放性、多样性与终身性、社会性与市场性等现代化特征的一系列思考,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这些特征都是社会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产物,与现代社会大生产及现代化社会市场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传统高等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