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张枣

张枣

张枣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专利文献33945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名作欣赏、扬子江诗刊等; 张枣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枣、柏桦、赵飞等。

张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33945 占比:99.35%

总计:34167篇

张枣—发文趋势图

张枣

-研究学者

  • 张枣
  • 柏桦
  • 赵飞
  • 颜炼军
  • 彭英龙
  • 张光昕
  • 王东东
  • 霍俊明
  • 亚思明
  • 令狐兆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东东
    • 摘要: 新世纪以来,元诗观念在诗歌研究界广为人知,张枣实际上有首倡之功。他在名文《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对元诗多有涉及,虽然沾染有诗人的微妙言辞,但仍提出了元诗这一视域。而他的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更是将元诗观念贯通进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整体考察,使元诗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写作尤其是现代主义实践的核心概念之一。
    • 黄英豪
    • 摘要: 晚近诸多学者认为“汉语性”意指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及再阐释,但忽视了“汉语性”的丰富内蕴。张枣提出的“汉语性”是流动的概念范畴,在其早期诗学体系中,“汉语性”分裂为“诗言志”及“楚调式”两条支脉,在拒斥前者的同时,张枣沉浸于“写作狂”姿态。留德期间,张枣因受语言漂流状态、德国文学思潮转变等质素影响,重建“复合调式”的“汉语性”范式,提出从西方、古典、现实三重文化空间汲取养料,其体系中的“现实”及“古典”维度要求张枣与“诗言志”和解。但因“旁观者”姿态的影响,张枣在创作中延续了早期对“诗言志”的拒斥态度,导致“汉语性”内部产生隳突。因此,“汉语性”概念的使用及其有效阐释需要在变动的主体语境中考察。
    • 李海鹏
    • 摘要: 张枣的《祖母》一诗完成于1990年代末期,堪称其后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既有的研究中间,对该诗重要性的指认往往集中于以“祖母”为隐喻的“汉语性”和以“我”为隐喻的“现代性”这两个语言维度的对话。本文通过对该诗进行重读的方式,试图揭示,该诗末尾处出现的“小偷”形象,在两个语言维度之上,又增添了“当下性”的语言维度,由此,这首诗的对话性实际上并非“汉语性”与“现代性”的二元对话模式,而是三元对话模式。对“小偷”形象的研究,有助于突破学界对于张枣诗学观念的既有认知,既构成窥看张枣1990年代中期诗学转变的一个典型例证,也对于探究元诗观念在1990年代的嬗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颜炼军
    •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当代汉语诗写作发生显著转变的时段。诗歌界对此已有许多共识,笔者此文谈一个微观的发现,对理解这一阶段的当代诗,或能略有助益。在当代重要诗人张枣、骆一禾、西川、张曙光、王家新、欧阳江河、宋琳等多位诗人笔下,这阶段陆续都出现古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尤利西斯(按拉丁语通译尤利西斯.
    • 罗元
    • 摘要: 组诗《卡夫卡致菲丽丝》是当代诗人张枣的重要作品,但长期以来,研究者过于相信张枣本人及其友人钟鸣的说辞,径直将其视为张枣“知音观念”的体现,却忽略了“卡夫卡致菲丽丝”这一诗学面具作为文学中介的重要性。而对此做出必要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组诗的内蕴以及张枣诗歌在这一时期的转变。
    • 卢世霞
    • 摘要: 鲁迅于1924-1926年间发表在《语丝》周刊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重要现代文学著作,也是后世学者建构鲁迅形象所依据的核心资源,对《野草》的研究和阐释随着时代和学者自身知识结构的变化而向前推进.主流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往往将其作为散文诗阐释.从整体上看,对《野草》的定位仍处于一种含混的状态,受文学史编写惯性影响,在介绍《野草》之时往往忽略其作为诗歌所具备的现代性特质.八十年代湖南诗人张枣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将《野草》放入中国新诗一以贯之的现代性追求谱系之中对《野草》进行研究的学者,作为一名视野广阔,眼光独到的优秀诗人,他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野草》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 张朗秋
    • 摘要: 作为"巴蜀五君子"之一的诗人张枣,因癌症过早离世,但他曾为汉语新诗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发展独辟蹊径.张枣置身域外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中保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兼容对西方诗歌理论的实践,这非但没有使其作品显得扞格不入,反而呈现出别有意味的张力,完成了对传统意蕴的"陌生化"释放,进而生成新的诗意.张枣对死亡、虚无的审视贯穿其诗歌创作全程,这既是他对于"异托邦"诗歌王国的构建,更是一种对于诗性自觉的复归.
    • 彭英龙
    • 摘要: 张枣的创作堪称“中西合璧”。张枣研究中一种常见的错误是,把一些可能同时具有中西渊源的因素,只归结为对传统的继承或改写。事实上,张枣诗作里的许多意象、主题、手法都属于钱锺书所说的“亦东亦西”的情形,即在中西诗歌中都存在先例。这其中,至少包含三类例子:燕子与鹤等鸟类意象、家谱及精神谱系主题、“幽会”书写。可以说,张枣诗歌的“中西合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创作试图对中西诗歌中的“异质性”因素进行“熔接”,二是其创作又往往是对中西诗歌中相通因素的“续写”。
    • 邓萦梦
    • 摘要: 诗人张枣有相当多的诗歌中出现了对话式结构的嵌入。对话结构如何展开,在诗歌中嵌入话结构的意义都将张枣诗歌的对话研究推向一个高潮,从而引导人们思考张枣创作背后的意图。
    • 陈娟; 吴舒霈
    •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因《镜中》成名,被称为诗歌奇才,逝世11年后最全诗文集出版1984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张枣去找好友柏桦,过“谈话节”。两人将见面比作节日,一则见面不易,当时张枣在四川外国语学院读书,住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下, 柏桦任教于西南农业大学,位于市郊北碚,两地相隔三四十公里,跋涉不易,常常个把月才能见上一面,每次见面都弥足珍贵;二则两人心灵相通,因诗歌结下友谊,一旦交锋便停不下来,从黑夜到黎明,用张枣的话说,“每次都要说好几吨话,随风飘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