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管子学刊、理论学刊、世纪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新时期地方志理论与编纂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述而不作的相关文献由149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明浩、刘汉俊、刘畅等。

述而不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93.4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19%

专利文献>

论文:9 占比:5.36%

总计:168篇

述而不作—发文趋势图

述而不作

-研究学者

  • 郭明浩
  • 刘汉俊
  • 刘畅
  • 赵光耀
  • 康力
  • 张雯琪
  • 徐冰
  • 徐子恒
  • 曹建英
  • 李明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庆阳
    • 摘要: 2005年5月出版的苏州市《金阊区志》卷17人物收录了顾禄小传:顾禄(约生卒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字铁卿,字茶磨山人,吴县(今苏州)人。出自簪缨望族,家世业儒,生于嘉庆初,四十八后无考。韦光黻《闻见阐幽录》云:“顾铁卿禄,吴附生。恃才华,纵情声色。娶妾居山塘之抱绿渔庄。刻《清嘉录》《桐桥倚棹录》。外洋日本国重锓其版,称为才子。为友人陈某诱致邪僻,事连,同系于官。陈某逸去,禄旋以疾卒。《易》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诱至邪僻,无明文。然顾禄闭门却扫,潜心著述,蔼然之心,讽喻之殷,跃然纸上,何致邪僻!然为当道所不善、所疾忌,欲加之必不可逭之罪,则实。著述尚有《颐素堂丛书》十七种、《颐素堂诗抄》八卷、《晚香吟》一卷、《艺菊须知》二卷。
    • 张子薇
    • 摘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之前,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顺应自然、非工造化。孔子不以圣人自居,故“述而不作”。孟子提出孔子“作《春秋》”,将孔子提高到圣人的地位。“述而不作”的诠释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诸子时代对孔子圣人地位的酝酿、经学时代对孔子圣人地位的定型以及清代以降学者对孔子圣人地位的辨析。以往对“述而不作”的诠释及其相关观点促进了孔子圣人地位的生成,然而其部分观点却值得反思,孔子升圣也可能由此呈现出新的面貌。
    • 吕欣
    • 摘要: 朱熹所谓“文”主要是指经典及经典解释之文,是“道”之所寄处。“为文”则是“文”实现其价值传承的关键路径。无“文”载道,学者对圣人之道便无从把捉。不学“为文”及实践“为文”,理学家的传道事业亦无法实现。朱熹所论“为文”,要求学者规避“作文害道”的风险,在学习圣贤文章与为文之方后,由心所发,自然为文,非刻意造作,如此为文才能传递圣人之道。朱熹通过带有述作兼具性质的经典诠释工作以传道,实践了“为文”以承“斯文”。
    • 徐冰
    • 摘要: 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于史料梳理与解释原则外在化倾向,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重建要求,这种研究模式实是与对文化理解的对象化和对文化主体性的误解有关。孔子面对礼坏乐崩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强调自己的工作性质是“述而不作”,对文化的非对象反思性特点有很清醒的把握,表达着思想文化重建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力避离开对文化传统之“述”的抽象造作。因此,这就要求着学者自身对经典个性化的价值认同,由此达成共通性的理论视域与思想世界,影响到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社会教化等人文建设领域各方面,逐渐形成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的文化界共同体,切实影响民众社会生活精神安顿,则中华文化的复兴庶几可待。
    • 徐冰
    • 摘要: 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于史料梳理与解释原则外在化倾向,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重建要求,这种研究模式实是与对文化理解的对象化和对文化主体性的误解有关.孔子面对礼坏乐崩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强调自己的工作性质是“述而不作”,对文化的非对象反思性特点有很清醒的把握,表达着思想文化重建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力避离开对文化传统之“述”的抽象造作.因此,这就要求着学者自身对经典个性化的价值认同,由此达成共通性的理论视域与思想世界,影响到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社会教化等人文建设领域各方面,逐渐形成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的文化界共同体,切实影响民众社会生活精神安顿,则中华文化的复兴庶几可待.
    • 翁乾明
    • 摘要: 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莫过于思维模式的落后。尽管我现在已经退休多年,但每个月还能发表一两篇教育文章。事实上,我从大学毕业后,连续二十年几乎没有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借口是“孔子都述而不作,我只要把书教好就行”,其实内在症结是“我自认为不是写文章的料”。这实际上就是固定型思维在作怪。
    • 信明华
    • 摘要: 孔子曾公然宣称自己"述而不作",这引来了墨子的强烈反对,他质疑这种主张的合理性,并讥诮这种保守主义立场的食古不化。一场旷日持久的论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场论辩似乎极为低调,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始终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虽然人们早已注意到与此有关的只言片语,但极少有人在乎它的全貌。普鸣以极大的兴趣对这场论辩的完整面貌进行了还原,这构成了《作与不作:早期中国对创作与技艺问题的论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一书的主要内容。
    • 李明杰; 方正; 宋时雨
    • 摘要: “述而不作”本是孔子继承往圣、不改王道之业的政治主张,但其推行方式主要依赖于整理文献和兴办教育,因此,逐渐从一种政治理想演变为文献整理的学术传统,其核心思想就是尊重历史原貌、信守典籍原文、遵从作者原义.“述而不作”的文献整理原则对当今古籍数字化的学术定位和学术规范的建立仍有指导意义,即古籍数字化本质上是古籍整理在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和延续,通过建立相应的操作程序规范、技术标准规范、内容质量规范,可保障数字化之后的古籍以原貌、原文、原义呈现给读者,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文献信息.
    • 化定兴
    • 摘要: 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在旧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好贵古贱今。简单来讲,就是现在人做了好事,他们觉得与古人比还是差一点;现在的人做了坏事,就会感叹人心不古。总体来说,这些人认为今不如昔,希望回到从前。孑L子便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的理想是恢复周礼,充满了浓浓的复古意识。比如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于自己的学问,孔子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徐娜娜
    • 摘要: "述而不作"是孔子对待前代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也是了解孔子治学和教育的一个重要视角.历来研究者对"述而不作"进行了较多的挖掘和阐释,成果颇多.通常都强调这是孔子对待文献的态度,但鲜有学者注意到,"述而不作"其实还包括孔子对周代乐语传统的继承和新变.言和语都是乐语的核心言说方式,且各自有其源头.诗歌既是乐语的言说文本,也是乐语言说的辅助工具,同时又是乐语教学的材料.承变乐语传统并以之为教,通过它们建立起系统的儒家言语观,又以《诗》教来培育君子,使其言语,从而构建礼乐秩序,正是孔子述而不作的精神内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