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媒介

媒介

媒介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3年内共计1033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9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730篇;相关期刊2471种,包括中国广告、广告大观(理论版)、国际广告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09年软实力与政府传播国际研讨会、第八届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2007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等;媒介的相关文献由10780位作者贡献,包括伊藤基志、植田宏、东海林卫等。

媒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92 占比:83.10%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730 占比:16.73%

总计:10339篇

媒介—发文趋势图

媒介

-研究学者

  • 伊藤基志
  • 植田宏
  • 东海林卫
  • 山本义一
  • 石田隆
  • 程凤荣
  • 卜卫
  • 龙思薇
  • 中村敦史
  • 喻国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陈守湖
    • 摘要: 媒介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现代社会与媒介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媒介化已经成为日常可感的现实。媒介深度介入当下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生成、传播与传承。依托无处不在的媒介而四处散溢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形塑了人们的审美体验与自我呈现。
    • 钟晚晴
    • 摘要: 声音作为媒介在当代艺术中已经广泛使用。作为无形的媒介,声音使装置的形式更具可变性。它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注意力从艺术品本身转移到看不见的声音中,让观众在感知和想象之间产生联觉,调动感官,带来时间与空间的交互体验,影响和改变观者对作品的理解。本文研究声音的存在形式和感知方式,探讨声音和物品在独立存在的环境中如何与观众产生互动。通过对声音装置体验形式的分析,探寻声音与物体结合后,观者对作品的感知有何变化,声音如何在展览空间中构建联觉空间。
    • 赵新利
    • 摘要: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对敌宣传和瓦解日军工作。在对日宣传手段中,日语喊话最为机动灵活,得到广泛应用。为开展日语喊话,八路军面向广大官兵进行了普遍的日语教育,一般战士都能喊几句日语口号。除八路军战士外,经教育转变立场的日本俘虏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对日喊话工作。日语喊话降低了日军士气,加速了日军溃败,取得积极效果。
    • 张秋阳
    • 摘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探析武术作为一种媒介要传播的是什么信息,能给当下的人们带来怎样的知识与智慧,又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用。因此,通过对武术内涵的技艺与思想审视得出结果:武术技艺从外在形式上起着引导人们保存生命、保养生命、体认生命的作用。继而再此基础上完成社会人伦道德秩序的构建,如"身心合一"观、"侠义"观、"爱国"观、"为生民立命"理想观、"吾日三省"君子观。最后,武术进行思想的二次升华达到超脱的状态,即"天人合一"观"禅武合一"观、"道法自然"观,而这也正是武者们所要追求的最终境界。
    • 高楠
    • 摘要: 古典油画的演化通常以媒介为核心,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不同流派的画家在经历了很多的尝试后,找到了一种新的绘画材料,这种材料具有优越的突出性,不仅可以对画面进行反复修改,甚至可以绘画得更加细腻。所以,自从这种材料盛行后,油画也逐渐发展得更加成熟,油画开始富有真实感。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在20世纪初,油画在中国得到迅速地传播,后来逐渐内化为中国画主要画种之一。
    • 陈杏清
    • 摘要: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成为龙州歌圩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改变歌圩出现、传播、流行的方式,打破传统“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重构。新媒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突破原有对龙州歌圩文化关注度低、传播受限制的理念,为龙州歌圩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契机,推动生活媒介化和媒介生活化。歌圩文化在口耳相传、文本记录、电子传媒等多种媒介之间相得益彰,追求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建构多元融合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高广阔的空间。
    • 陈薇
    • 摘要: 文章系统梳理了世界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希望通过文本分析法观照当下基于5G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的传播范式。大众传播进入5G时代,呈现出沉浸传播的新样态,以人为中心,万物皆为媒介。在此新的传播语境下探讨狂热的5G技术背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在科研伦理规范等价值意义上的回归。进一步从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变革的视角探究5G技术对新闻传播结构的改变、对传媒行业生产流程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塑。最终发现,5G技术突破了信息传输的空间限制,创设多个应用场景。然而从科技创新维度来看,技术虽然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但具体到每个人,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 杨淑君
    • 摘要: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被不断解构和改写。基于“速度学”这一批判理论,维利里奥认为“速度的进步无非是暴力的释放”,媒介技术的扩散和加速也带来了新的灾难,理解速度需要理解事故。本文尝试运用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对保罗·维利里奥的媒介加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论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人时空观念产生的各种影响,指明了当代所谓文明危机和风险的实质,为理解今日社会复杂媒介现象及其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
    • 李思涵
    • 摘要: “门当户对”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婚恋嫁娶的遵照之一,传播广泛,构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该词由建筑构件向婚姻标准演进的过程体现了本文符号化的三个阶段:实体符号阶段、混合符号阶段、语言符号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又充当着自然、精神、关系、流动、代际等多种特质的复合媒介,发挥了传播媒介的功能,体现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特质。在华夏一元传播体制中,“门当户对”观念的传播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根本指导下,受到宗法与封建制度的强力控制、礼制思想与贵和观念的巨大约束,体现了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传播模式。而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习惯与传统,“门当户对”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仍被遵循使用,其中所内蕴的独特民族精神对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丰富华夏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 罗艺; 唐海江
    • 摘要: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平民教育运动中,幻灯这一新式媒介实现从"魔灯"到教育利器的功能转换。运动组织者和实施者充分意识和挖掘幻灯这一视觉媒介的特性,因地制宜,展开技能培训、技术改造和设备制作,推动幻灯放映在平民教育运动中的制度化、本土化和大众化,探索了一套以新式幻灯为媒介向社会底层传播知识的新型传播模式,为近代中国勾勒了一幅崭新的传播图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