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887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3961篇;相关期刊584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当代中国学国际论坛等;差序格局的相关文献由110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旭东、王建民、王晓燕等。

差序格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6 占比:2.5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3961 占比:97.45%

总计:34848篇

差序格局—发文趋势图

差序格局

-研究学者

  • 赵旭东
  • 王建民
  • 王晓燕
  • 吕兆丰
  • 吴光芸
  • 周飞舟
  • 彭迎春
  • 沈毅
  • 潘建雷
  • 王明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李斌
    • 摘要: 关于我国腐败问题的探讨,大多沿用西方研究范式和制度经济分析视角,从文化因素分析往往陷入文化差异的适用性困境,需要从中国本土文化特质入手,去思考腐败问题的形成逻辑。腐败问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为:根深蒂固的专制集权的文化传统,表现为缺乏权利、民主、自由、平等的意识,导致人们产生既憎恶腐败而又羡慕腐败的矛盾心理,容易形成个体性腐败;良知系统和伦理本位影响下的差序格局人际模式,表现为亲缘、血缘、学缘和业缘交织成的“熟人圈子”,导致人们对“公”“私”的价值判断存在差别,可能形成团体性腐败;主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动态博弈,表现为官方意识形态和民众清廉感知存在差异,导致普遍标准和特殊主义的摩擦冲突,能够形成社会性腐败。
    • 陈文忠
    • 摘要: 第二章“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差序格局》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两篇构成,论述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模式”和“乡土中国的社会道德模式”。“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同“差序格局”相联系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与贺麟所说的“等差之爱”颇为一致。
    • 王春丽
    • 摘要: 单位正义共识是单位员工基于对单位制度设置的实体正义、单位制度运行的程序正义而形成的权利义务观念、自由平等意识、合作共享理念。单位正义共识的构建,需要包括选拔得当、奖罚分明、及时反馈在内的单位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包括制衡机制、博弈机制、协调机制在内的单位平衡机制的有效生成,需要包括利益整合、制度整合、价值整合在内的单位整合机制的充分发挥。
    • 李思涵
    • 摘要: “门当户对”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婚恋嫁娶的遵照之一,传播广泛,构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该词由建筑构件向婚姻标准演进的过程体现了本文符号化的三个阶段:实体符号阶段、混合符号阶段、语言符号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其又充当着自然、精神、关系、流动、代际等多种特质的复合媒介,发挥了传播媒介的功能,体现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特质。在华夏一元传播体制中,“门当户对”观念的传播在“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根本指导下,受到宗法与封建制度的强力控制、礼制思想与贵和观念的巨大约束,体现了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传播模式。而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习惯与传统,“门当户对”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仍被遵循使用,其中所内蕴的独特民族精神对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丰富华夏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 黄艺培; 左光之; 朱强
    • 摘要: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公共空间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村民交流娱乐、生活劳作的重要场所,是传统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乡村依靠血缘、地缘形成的“熟人社会”逐渐失去凝聚力,其中原有的自组织模式正在瓦解,因而也导致乡村公共空间逐渐丧失其原有功能,沦为荒地。在研究村落公共空间基本特征、体系结构以及其对于村落组织环境的关联影响的前提下,尝试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数字技术置入村落公共空间的改造中,探索促进村落组织模式转变的方法。
    • 马丙伟
    • 摘要: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长期以来的理性主义视角下,基层公安机关参与社会治理较为重视制度支撑,强调技术保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因素和情感的维度。因此,情感治理话语权逐渐兴起。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基层公安机关可从情感治理的维度,通过落实赋权增能、建构主体身份认同、发挥新乡贤功用等手段方式,切实提升其社会治理效能。
    • 曹红
    •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反映到农民收入增长上体现为较突出的分化现象。这种农民收入增长的分化现象在农村社会内部的农民家庭之间、农村居民家庭与城镇居民家庭之间、不同地区农民家庭之间表现明显。由此,就需要在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最低保障的基础原则和差序格局的秩序原则的前提下,促进农民收入实现均衡持续的较快增长。针对农民收入增长中的分化现象,需要推动包括建立职业农民培养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在内的制度变革,以增加务农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拓宽进城农民的财产净收入来源、提高低收入农民家庭的公共转移收入,从而促进农民群体内部、农民与市民以及区域农民之间的收入实现均衡稳定的较快增长。
    • 许晶
    • 摘要: 差序格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它影响着在其中运行的各种要素组合。差序格局通过影响领导者价值观、领导者与组织成员的关系和领导者组织管理措施等行为影响组织的发展。可以从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和良性组织文化的建立三方面入手,建立完整的组织运行体系,以消除差序格局的负面影响。
    • 周鹏
    • 摘要: 费孝通在论述“血缘”和“地缘”之间的关系时曾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姻缘固定了。”^(1)要言之,在传统乡村社会中,由于农民被农业生产聚集在固定的生活场域之内,为了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和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关系之外,衍生出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彼此互助的关系网络。
    • 赵镜; 葛梦璐; 赵晓茹; 李钦; 赵广平
    • 摘要: 就现实社会而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人际社会网络结构,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文化对比研究的重点。经典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原型再现,为分析人际社会网络的文化同构性提供了概化数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为研究中西方人际社会网络结构的不同奠定了基础。本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和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际社会网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团体格局,而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为差序格局。表明中西在文化上有差异得到了人际社会结构网络的证据,为今后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上的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