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男性气质

男性气质

男性气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6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社会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310篇;相关期刊317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中国青年研究、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年“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等;男性气质的相关文献由483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刚、丁宁、何天平等。

男性气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6 占比:2.7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310 占比:97.21%

总计:16778篇

男性气质—发文趋势图

男性气质

-研究学者

  • 方刚
  • 丁宁
  • 何天平
  • 孙炜峰
  • 马一航
  • 吕鹏
  • 周国平
  • 王向贤
  • 王斌
  • 黄菲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慧
    • 摘要: 在父权制和男性气质受到挑战后,部分国家的男性为继续维护男性特权、反击性别平等,掀起了男权运动.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印度影响最大的"拯救印度家庭"男权运动剖析后发现,该男权运动为维护父权和男权红利、复兴男性气质,在试图将印度男性施暴行为"合理化"并将男性塑造为受害者形象的同时,将女性塑造为破坏平等的暴力之源.针对该男权运动在印度得以发展的结构性成因与警示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 潘莉; 张毓峰; 马美爱
    • 摘要: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 潘玉立
    • 摘要: 英国作家安妮·勃朗特的小说《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通过对比女主人公海伦·亨廷顿两段婚姻,不仅展示了从乔治四世摄政时期到维多利亚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也呈现出社会转型期迥然相异的男性气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男性气质理论视角,重点聚焦亚瑟·亨廷顿和吉尔伯特·马卡姆的男性形象与男性气质,揭示社会转型期男性气质的流变,探究男性气质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背景、阶级、经济等因素的内在关系。
    • 扈航
    • 摘要: 文章借助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来解读《对手》中法林顿的男性气质演变。小说中的法林顿以边缘化的男性气质出场,多次尝试建构支配性男性气质,然而由于他自身的劣根性最终建构以失败告终,只能接受其共谋性男性气质。法林顿内心不满继而对自我身份充满焦虑,而他应对焦虑的错误方式更是使他陷入迷茫。然而选择逃避抑或让生活一味地陷入恶性循环终究不是摆脱困境的办法,法林顿更应转变方式进而寻求新的出路。
    • 于子晨
    • 摘要: 随着女权运动的浪潮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影视作品中女性性别角色构建方式发生改变,相对应的,传统男性气质也受到挑战,男性所面临的身份迷思与多元男性气质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现实生活的再现方式,也必然会采取类型化或非类型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影视作品男性气质的角色呈现及其背后的隐含的男性认同困境。
    • 戴丹妮; 赵育宽
    • 摘要: 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复仇女神》讲述了犹太青年巴基·坎特在社会性别规范的枷锁下负重前行,却终究走向崩溃的悲剧一生。从立志成为一个“真男人”,到自嘲为“性别空白”,巴基的性别身份认同在时疫脊髓灰质炎的冲击下日益遭遇瓦解,最终陷入自厌自弃的牢笼。以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为立足点,结合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相关理论,从身体这一视角出发,剖析了罗斯在《复仇女神》中的身体书写,探究了主人公男性气质的建构与失落,反思了性别规范暴力下个体面临的困境与悲剧。
    • 司艺旋; 杨笛
    • 摘要: 长久以来,幼教被视为女性职业,男性从事幼教工作不仅在个人层面是对其自我男性身份的挑战,而且在更宏观的层面,是对传统性别文化规范及差异化、等级化的性别气质和劳动分工体系的威胁。通过对11名幼儿教师的深度访谈分析男幼师的职业处境与男性气质建构,以及其对职业性别隔离的双重影响,研究发现,男幼师通过远离女童和女性的身体、将气质素养专业化、建构幼教职业的男性气质面相以及在职业内部进行劳动的性别分工等策略,来建立男性从事幼教工作的合法性并重建自身男性气质。但这些做法是对幼教工作中被视作女性劳动和低价值认可的照料劳动、情感劳动部分的剥离,不仅违背“保教结合”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应对由幼教职业女性化和低社会认可带来的男性气质挑战。
    • 袁子淇; 李洁
    • 摘要: 通过对河南省C市卡车司机群体劳动过程和家庭生活的考察,描述了该群体“养家人”形象的男性气质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不同于中产阶级家庭育儿实践,工人阶级的父职履行呈现出独特的“劳动教育”属性。由于劳动和工作安排的特殊性,卡车司机无法像大部分父亲一样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履行父亲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家庭责任,而是以“补偿式的父爱”和“带娃上路”等方式来履行他们的父职。本研究描绘了现实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和努力承担家庭责任的工人阶级父亲形象,丰富了我们对父职实践特殊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并倡导关注父职履行的外部环境性因素。
    • 王宇翔
    • 摘要: 在不少批评者看来,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似乎揭示出了现代“男性气质的危机”,但这实际上不过是传统的性别分离主义视角下所看到的“危机”罢了,其根本上是性解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在女性解放运动的冲击和“一战”的洗礼下,1920年代的同性和异性交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状况。从塞吉维克“同性社会性欲望”的理论视角来分析这一作品,会发现其中隐藏的难以言说的人物关系和交往机制。而海明威不仅描写了那一代人在性关系方面的迷惘,同样也为后来探索性解放路径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 郭娟娟; 杨纪平
    • 摘要: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几位具有不同背景的华人女性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父权制提出了批判。基于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考察书中男性形象的男性气质,为汤亭亭对父权制的批判提供了独特视角。分析书中男性人物形象,探讨汤亭亭所批判的支配性、共谋性、多面性男性气质以及她所构想的双性同体的理想男性气质,可以揭示出汤亭亭对男性挣脱父权规约的鼓励态度,以及期待构建理想男性气质、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愿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