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青年

城市青年

城市青年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410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3332篇;相关期刊268种,包括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当代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等;城市青年的相关文献由386位作者贡献,包括风笑天、吴鲁平、张华等。

城市青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8 占比:0.7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3332 占比:99.24%

总计:53741篇

城市青年—发文趋势图

城市青年

-研究学者

  • 风笑天
  • 吴鲁平
  • 张华
  • 乐嘉勇
  • 杨雄
  • 贾志科
  • 郭栋
  • 东方原野
  • 周国红
  • 姚本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夏丽
    • 摘要: 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文化消费的时空限制,青年的文化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根据青年群体细分,城市青年的文化消费与农村青年、小镇青年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文化杂食性的倾向更加明显。以乡村吃播观看为例,研究发现,城市青年乡村吃播观看行为的产生是以自我为中心主观选择的消费结果,注重从其中获得“网络家”的意义、传统文化记忆和正能量等来弥补自身当下缺失的情感能量。从文化价值上看,乡村吃播的流行在于满足了城市青年追求“土”和“俗”所带来的快感体验。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之下,土到极致就是“雅”成为城市青年审美趣味的另类标准,雅俗同赏的文化消费观愈发普遍与强烈。
    • 安真真
    • 摘要: 城市青年基于工作与生活安排流动于不同的城市空间,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将城市青年对住房所赋予的意义置于分析核心,形成了“结构—意义—行动”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青年人的住房选择和居住策略,进而分析以住房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对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人经历了工作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分离、都市工作与小城生活的挤压,既要寻求稳定的心理归属,也被迫开展流动的空间实践,个体对身体节奏与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努力适应空间流动与时间挤压所造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薄弱与碎片化,从而维持自我与空间之间的平衡。从主体意义和空间体验的角度出发,能够对青年住房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解释框架。
    • 杨晓娟; 王梅梅
    • 摘要: 以成都市为例,构建了全面且系统的社会人文指标体系,包含认识途径、考虑因素和结婚目的3个维度共27个指标,把研究对象分为青年女性、青年男性、中年女性和中年男性4个群体,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婚恋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对于对方的发展潜力和身高长相的要求逐渐降低,对生活习惯和支持陪伴的需求在升高."门当户对"这一传统的观点仍然影响当代城市居民的婚恋选择,认识途径对于婚恋选择的影响不明显.女性比同年龄段的男性在婚恋选择中更加挑剔,考虑的因素也更多.随着年龄增长,选择空间逐渐减小,对于配偶的考虑条件也相对减少.经济实力和相貌是女性群体择偶都偏重考虑的条件,而男性群体看重发展潜力;此外,生活习惯对婚恋选择有很大影响.
    • 张超; 周国红
    • 摘要: 生育意愿是探究城市青年对生育问题普遍看法与应对心理的一种“社会事实”。既往研究多从子女生育数量、性别偏好两维度对生育意愿进行测量,而相对忽视了对生育时间维度的考察。实则,研究青年生育时间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当前社会生育意愿普遍低迷的成因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本文利用来自浙江省宁波市743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在描述性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发现:不同于过往研究发现国家、社会支持显著影响生育意愿的结论,婚姻状况、风险预估等四个微观层面的变量显著且负向地影响着城市青年生育时间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快速现代化进程的背后,其实也在建构着城市青年趋向于个体化、利己化的生育观念。
    • 丁淑娟; 朱亚鹏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流动人口规模扩大和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带来的城市房价上涨,青年人住房压力剧增,“买不起房、租不好房”的问题严峻。如何有效保障青年基本住房需求是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变迁理论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青年住房政策的演变特点、动力与机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青年住房政策经历了“城市住房保障体系‘边缘’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9年)”以及“城市住房保障政策供给增加且迈向‘优先’阶段(2010年以来)”。青年住房政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伴随城市青年社会形象建构转向积极和正面的结果。城市青年住房政策以及青年形象的转变是政府和社会力量长期互动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利于丰富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理论,并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住房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背后的变迁逻辑、动力与机制,从而从政策设计层面探讨解决青年住房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 丁志宏; 王伟成
    • 摘要: 基于孝道双元模式视角,本文运用CGSS2017和CGSS2006数据,分析我国城市青年的孝道观念变化及其对代际支持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青年越来越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权威性孝道模式作用在减弱。越认同权威性孝道模式的城市青年越可能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越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的城市青年越可能为父母提供精神慰藉。近十年,家庭代际支持没有减弱,家庭凝聚力变得更强,同时在代际支持不断强化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交流。
    • 杨恬恬
    • 摘要: 三卷本115万字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人世间》是梁晓声潜心五年的长篇力作,并于2019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小说中,梁晓声用沉稳磅礴的笔触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中平民百姓周氏一家三代近50年的命运遭际与人生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新世纪以来的当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城市平民的世间百态,构建出一部伟大征途中深沉而恢宏的人民史诗。梁晓声以朴素的民间视角关注人民,构筑家国同构的隐喻体系表现人民,高扬传统道德理想书写人民,他紧紧贴近城市底层,刻画出50年中国社会历史潮流中底层百姓的卑微与崇高。
    • 李哲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房问题成为困扰城市青年群体的重要问题之一。青年居住 现状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且承担着较重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分析城市青年群体的住房情况,尝试结合现阶段青年住房领域的突出 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 王雪
    • 摘要: 目的:新时期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的有效发展,在城市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中,青年人职业压力提升,并且随着住房价格的不断提升,也给很多青年人带来超出范围的购房压力,导致城市青年在心理方面出现 焦虑、抑郁等心理。为更好帮助城市青年解决职业压力背景下的焦虑、抑郁等问题,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对青年心理焦虑进行有 效调适,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青年的主观幸福感,从而防止出现反社会情绪,推动城市青年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 宦丁蕾; 风笑天
    • 摘要: 近几年,学界对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关注增多,但是使用定量方法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CGSS2015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城市青年独居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类型、是否外来人口和受教育程度对城市青年的独居行为有显著影响。另外,在城市外来青年群体中,是否取得本地户籍对青年的独居行为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城市青年独居群体兴起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推进,而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独居倾向的差异性则是因为其受到这一进程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带来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