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迷信

迷信

迷信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0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4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1093种,包括科学与无神论、中国新闻周刊、科学与文化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第四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等;迷信的相关文献由158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诚龙、张鸣、刘瑞明等。

迷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4 占比:99.6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35%

总计:1720篇

迷信—发文趋势图

迷信

-研究学者

  • 刘诚龙
  • 张鸣
  • 刘瑞明
  • 佚名
  • 方舟子
  • 毛志成
  • 涂建华
  • 王海毅
  • 罗小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杜君立
    • 摘要: 在传统语境中,“天”是抽象的,虽然有时候会以特殊的“天象”或自然灾害来表达“天意”,但天下的民情民意却是具体的。用现代话来说,天命不仅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观上统治者要有德,即关心民众的利益;失德则会失去天命,也必然失去政权。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一切似乎都带有迷信的成分。但迷信不仅意味着无知,也意味着敬畏。
    • 肖清和
    • 摘要: 清初历书之争是教会内部有关民历铺注是否属于迷信的争议.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历书之争的缘起、过程与结局进行深度分析,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历书之争的核心议题与中国礼仪之争非常相似,争论各方对于祭祀等理解与诠释存在着分歧和差异,但未能达成一致结论,未对后来处理礼仪之争提供了良好借鉴.历书之争是中国礼仪之争的前奏,反映出西方科学在前近代中国传播的困境,也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两难处境.
    • 黄昆
    • 摘要: 庙会作为一项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和空间结构.民国时期,因王朝祀典的废除,庙会空间失去了可供依存的制度保障,而科学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让精英阶层的禁庙舆论迅速扩散开来.在庙会存废的时代背景下,北洋政府从现实角度出发,对庙会的取缔聚焦于世俗空间内的秩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兼顾民生的考量.南京国民政府则从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愿景出发,将宗教空间视为传统迷信思想存续的重要载体和民众精神亟须袪魅的外在表征而大张挞伐,因而不可避免对民生造成较大影响.纵观这一时期,政府和民间围绕庙会存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博弈,秩序、迷信与民生成为双方的主导性话语,亦是庙会形象建构的三个主要面相.
    • 费十年
    • 摘要: 打破"明星代言迷信"的核心目标在于,让明星代言脱去"神话"皮肤,回归正常状态。我国的明星代言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在明星知名度和"面孔可信度"的加持下,广告热播,产品畅销。我的父亲,就曾在看了电视上明星做的广告后,省吃俭用为我买了一台本地产的收录音机。彼时,演艺明星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甚高,其言行举止、着装穿戴往往具有示范性,例如喇叭裤的风行。这种尊崇与好感,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互信。
    • 黄昆
    • 摘要: 1900—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权更迭和思想激荡的特殊时代.这一时期,由日本传入的"迷信"一词,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历经三次社会建构,而个体、群体和政党依次充任三个时期的建构主体.从"迷信"话语建构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清末新政时期是"迷信面相"的呈现阶段;五四时期是"迷信"话语的阐释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反迷信"的实践阶段.从"迷信"话语折射出的思想冲突来看,"中体西用"和"崇尚西化"构成知识分子认知冲突的内在逻辑,而国家权力不仅可以限定"迷信"的指涉对象,而且在舆论宣传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迷信"话语建构的历史趋势来看,其内在逻辑不以权力干预而转移方向,而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调适的社会语境下,沿着既往思想路径循序渐进和逐步升华,最终内化为人们思维意识和语言表达的一部分.
    • 吴晨钰
    • 摘要: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科学的发展以及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重要使命.公众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本文主要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党的科学普及活动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得出有利于我们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科普政策的思想渊源的相关结论.这对于我们提高新时代科普使命责任感、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 高丙中
    • 摘要: 民间文化被重新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原来的迷信标签不可见.这是中国社会在过去近二十年发生的一种趋势性现象,即民间文化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这一转变意义重大,一方面,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形成的文化从外来、从上来的定势,另一方面,第一次在广大范围内以共同承认的方式理顺了个人、社群、地方、国家、世界主流之间的文化关系.非遗保护运动参与、重塑着中国的国内及国际社会文化关系.
    • 张盖伦
    • 摘要: “中国的四万万人,差不多有三万九千万是迷信家。迷信鬼神,迷信物象,迷信运命,迷信强权。全然不认有个人,不认有自己,不认有真理,这是科学思想不发达的结果。”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这样写道。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
    • 云台
    • 摘要: 房间有多脏乱,心情就有多烦躁;房间有多整洁,学习效率就有多高--这样的论断就像是风水大师在胡诌,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的正确性5岁的婷婷特别爱美,每天早上出门前都要精心打扮一番,但她花的时间越来越长,因为总是找不到东西,不是最喜欢的发卡不见了,就是裙子的束带失踪了……
    • 庞毅
    • 摘要: “迷信”与“反迷信”是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主题.“迷信”概念与观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迷信”与“反迷信”的群体中,士绅受关注较多且角色更加多元,民众、商人、知识分子等则略显单一.在国家与社会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的“反迷信”研究中,“国家”受到重视的程度远大于“社会”.以民间信仰为题展开的研究,是去“迷信”化色彩下的客观考察,但存在问题意识不清等问题.未来的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可以从研究时段和研究地域、在地化研究、资料挖掘等方面进行深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