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病

精神病

精神病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916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20篇、会议论文237篇、专利文献58961篇;相关期刊1886种,包括中国民康医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3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全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全国第十次精神病医院管理学术会议等;精神病的相关文献由11867位作者贡献,包括等、王祖承、林建葵等。

精神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20 占比:12.45%

会议论文>

论文:237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58961 占比:87.20%

总计:67618篇

精神病—发文趋势图

精神病

-研究学者

  • 王祖承
  • 林建葵
  • 张伟
  • 杨丽
  • 杨德森
  • 李红
  • 周英
  • 李萍
  • 罗小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华志珍; 谢海燕; 陈云郁; 张守亚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主导的慢病管理在出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错误防范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衢州市第三医院老年精神科住院、年龄60~85岁的精神病患者。在入院时对患者进行遴选,记录入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支付方式、文化水平、职业、合并慢性病种及通讯信息。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由老年科临床药师对其进行同质化药学服务,出院时被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出院后均接受为期24周的随访。干预组患者出院后第1~12周每2周随访1次,第13~24周每4周随访1次;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第12和24周末各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体重、血清泌乳素水平、血压、血糖、血脂、心肝肾功能、血药浓度等指标的检测结果,所应用药物的名称及用法用量,是否按时服药,有无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生活环境或监护人有无改变等。若发现患者出现用药错误,用专用表格记录用药错误的发现时间、内容、级别、次数及涉及药品的分类。临床药师在随访过程中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个体化用药指导,发现用药错误后及时进行干预、纠正。结果:干预组纳入患者54例,对照组54例,患者基本信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4周随访期内,发现干预组有15例、对照组有10例患者出现用药错误,2组用药错误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8% (15/54)比18.52% (10, 54, χ2 = 0.043, P = 0.032]。2组患者共发现用药错误44例,干预组30例次(68.18%),对照组14例次(31.82%);随访12周内,由药师发现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用药错误分别为28例次(93.33%)和12例次(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2组患者出现不同用药错误内容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出现不同用药错误内容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以给药时间错误占比最高[干预组40.0% (12/30),对照组以用药频次错误占比最高21.43% (3/14)]。在44例次用药错误中,43例次(97.73%)属于第2层级错误(有错误无伤害),包括32例次C级错误和11例次D级错误;1例次(2.27%)属于第3层级错误(有错误有伤害),为F级错误。经临床药师干预,第2层级错误均被纠正,第3层级错误导致患者再次入院治疗,经药师与主管医生再次向患者家属强调重复用药的危害性,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后,患者未再出现用药错误。用药错误涉及的药品共8类(抗精神分裂症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癫痫药(主要作心境稳定剂)、抗痴呆药、降糖药、抗心律失常药以及抗胆碱能药物)。结论:临床药师主导的精神病慢病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出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用药错误。
    • 李百艳; 袁园; 谢中华; 冉哨东; 衣磊
    • 摘要: 目的:分析精神科易发生噎食的因素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对32例噎食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和抢救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噎食精神病患者中,抢救成功29例,失败3例,平均年龄(48.99±11.72)岁。32例患者中有28例是在出现意识丧失倒地后才被发现。精神科易噎食和发生噎食后程度重的因素与患者的年龄、疾病特点、合并疾病、所服药物及副反应、当时躯体状况等多因素相关。结论:精神科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噎食防范意识和噎食急救素质,同时要做好噎食的前期预防和向家属风险告知工作。
    • 唐倩影; 刘代焱; 任正伽
    • 摘要: 目的研究门诊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9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重庆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就诊患者306例,采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Morisky 8项用药依从性量表测量患者服药依从性,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306例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好、服药依从性中等、服药依从性差分别占8.8%(27/306)、26.5%(81/306)、64.7%(198/306)。影响门诊患者依从性的因素包括目前精神疾病类型、疾病控制情况、服药时间、每天服药次数、对医生信任程度等(P<0.05)。结论门诊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在给药方式上应尽量简化容易操作、尽早控制患者症状、针对不同经济条件的患者使用可长期坚持服用的药物、鼓励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决心。
    • 冯健超; 杨国瑛; 何佩华
    • 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在精神病患者用药中的应用及其对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精神病患者1583例作为对象,共抽取门诊处方1644张,分析精神病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药物使用类型、使用金额,统计药物使用强度、限定日费用(DDC),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2019年门诊合计收集抗精神病处方1644张,其中单联用药1047张,占63.69%,2联用药554张,占33.70%;共列出我院2019年全院抗精神病药物38种,药物金额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奥氮平片(国产)(基)、氨磺必利片(国产)(基)及奥氮平片(奥兰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强度前三位分别为:奥氮平片(国产)(基)、氨磺必利片(国产)(基)、富马酸喹硫平片(国产)(基),DDDs分别为:555876.00、410669.50和207660.87;合计罗列10种抗精神病药物,DDC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甲磺酸齐拉西酮粉针、富马酸喹硫平片(进口)(基)、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基)。结论精神病患者药物使用相对合理,开展药物处方专项点评能有效干预不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 汪云芳; 李日照; 李峰; 李亚玲; 刘联琦; 陈孔棉; 陈志坤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6月精神病患者12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联合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12周干预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PANSS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自杀意图客观强度评分表、护士观察量表、布罗塞特暴力风险评估量表(Bruset violence checklist,BVC)、攻击行为发生率、约束使用率、约束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约束所致工伤率。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各量表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周PANSS量表、HAMA、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自杀意图客观强度评分表、护士观察量表、BVC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周攻击行为发生率、约束使用率、约束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投诉率、约束所致工伤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的暴力降阶模型干预能改善精神病患者症状,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及投诉率,降低约束使用率,值得推广应用。
    • 李丽; 陆晓姿; 白璐源; 周衍芳; 范宁; 胥德广; 兰志敏; 王绍礼; 高士元
    • 摘要: 目的:了解20年前后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态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和北京民康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1999年218人,2019年298人,用精神病态度调查问卷调查对精神病的态度。结果:2019年精神科医护人员精神病态度调查问卷分量表“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是暴力和攻击性的”、“精神病不能治疗”、“精神病患者无社会价值”、“应回避精神病患者”、“应限制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角色”得分均低于1999年的得分(P<0.05),但仍高于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医生(β=0.14、0.22,P<0.05)、男性(β=-0.12,P<0.05)、年龄小(β=-0.16、0.14、0.20、0.23,P<0.05)、受教育程度高(β=-0.28、-0.22、-0.21、-0.12,P<0.05)的医护人员更容易接纳精神病。结论:2019年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病的态度较1999年有轻度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医生对精神病的态度更积极乐观。
    • 黄素娃
    • 摘要: 目的研究个体化护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将126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以入院时间分为2组,每组63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一组为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观察对比2组的护理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护理前后的精神病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在安全护理、病房管理、感染控制、基础护理及护理文化水平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洗漱、如厕、穿衣、进食和活动等各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BPR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精神病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能提升护理质量,增强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精神病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值得推广。
    • 陈静静; 职彦敏; 郭宁宁; 郑义进
    • 摘要: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病人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发生率,并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225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抗HAV、HBV、HCV表面抗原,统计HAV、HBV、HCV感染发生率、感染病人相关指标阳性表达情况,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临床特征病人HAV、HBV、HCV感染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性肝炎感染影响因素。结果225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中发生病毒性感染457例,HAV、HBV、HC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1%、17.87%、2.49%;单一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单一抗HCV阳性占比高于单一抗甲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HAV-IgM)阳性、抗HAV-IgM+HBsAg阳性、抗HAV-IgM+抗HCV阳性、HBsAg+抗HCV阳性;不同年龄、性别、流浪史、生活自理能力病人HAV、HBV、HCV感染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40岁、女性、流浪史、无生活自理能力是住院精神病病人发生病毒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精神病病人存在HBV感染高风险,且部分重叠感染,感染风险与年龄、性别、流浪史、生活自理能力有关,需结合实际情况强化此类病人病毒性肝炎防控措施。
    • 张利平; 郑玉玲; 莫映雪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联合奥氮平在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给予奥氮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TMS治疗,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精神症状[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ANSS、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PANSS总分、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S联合奥氮平应用于流浪精神病患者治疗中,能有效改善其精神症状及睡眠障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 李振林
    • 摘要: 当前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机制已呈现出医学判断标准尚不明朗,法学判断标准不甚清晰,径直由法医精神病鉴定意见作出刑事责任能力判断,司法机关主导法医精神病鉴定程序的启动,以及法医精神病鉴定启动条件与救济路径不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违背了法秩序统一性、证据的客观性、《刑事诉讼法》的修订意图、《刑法》所采取的混合立法模式,或者控辩平等规则等。对此,宜将《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之“精神病”修改为“精神障碍”,明确将ICD-11作为精神障碍的唯一诊断标准,完善《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的评定指标,保障法学判断的相对独立性及准确性,赋予辩方对法医精神病鉴定的救济权,并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司法机关依职权强制启动法医精神病鉴定的情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