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70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01篇、会议论文177篇、专利文献57646篇;相关期刊904种,包括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8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病毒性肝炎与艾滋病实验室诊断与临床高峰论坛等;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文献由11146位作者贡献,包括成军、刘妍、戚中田等。

丙型肝炎病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01 占比:7.67%

会议论文>

论文:177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57646 占比:92.05%

总计:62624篇

丙型肝炎病毒—发文趋势图

丙型肝炎病毒

-研究学者

  • 成军
  • 刘妍
  • 戚中田
  • 王琳
  • 魏来
  • 王建军
  • 张贺秋
  • 杨倩
  • 赵平
  • 陶其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卫兵; 王小红; 刘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因1b型不同准种株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core)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构建基因1b型HCV癌中心株(T)、癌旁株(NT)和C191(HCV-J6)的core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Lipofe ctamine 2000转染至HepG2细胞,分别称为pcEGFP-T组、pcEGFP-NT组和pcEGFP-C191组,设置对照组和空质粒组,采用平板克隆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qRT-PCR法检测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Ki67、Cyclin B、CDK1)mNRA相对水平.给予细胞50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8 h,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Caspase-9)和侵袭相关蛋白(MMP-3、MMP-9、Snail)表达情况.结果 pcEGFP-NT组、pcEGFP-T组和pcEGFP-C191组HepG2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57.3±4.2)%、(64.5±3.8)%和(49.8±3.2)%,显著高于空质粒组[(44.3±3.4)%,P<0.05],细胞凋亡显著弱于空质粒组;pcEGFP-NT组PCNA、Ki67、Cyclin B和CDK1 mNRA相对水平分别为(1.5±0.0)、(1.7±0.1)、(1.6±0.0)和(1.8±0.1),显著高于空质粒组[分别为(1.0±0.1)、(1.0±0.1)、(1.0±0.1)和(1.0±0.1),P<0.05];pcEGFP-T组PCNA、Ki67、Cyclin B和CDK1 mNRA相对水平分别为(1.9±0.1)、(2.1±0.1)、(2.3±0.1)和(2.6±0.1),显著高于空质粒组(P<0.05),pcEGFP-C191组分别为(1.2±0.1)、(1.4±0.1)、(1.4±0.0)和(1.5±0.0),也显著高于空质粒组(P<0.05);pcEGFP-NT组、pcEGFP-T组、pcEGFP-C191组Bax/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弱于空质粒组,而MMP-3、MMP-9和Snai蛋白表达量显著强于空质粒组.结论 HCV core蛋白表达量增强可提高HepG2细胞增殖和抗凋亡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丁瑞敏; 王保玲
    • 摘要: 目的了解郑州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梅毒(TP)重叠感染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对郑州市确证HIV感染者问卷调查及HCV、HBV、TP感染检测,分析重叠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64例HIV感染者HCV、HBV、TP重叠感染发生率为63.64%,其中重叠感染HCV、HBV、TP、HCV+HBV、HCV+TP、HBV+TP、HCV+HBV+TP的发生率分别为24.24%、14.02%、7.95%、6.82%、5.36%、4.17%、0.76%。艾滋病相关认知水平低(OR=4.679,95%CI:3.416~5.843)、有静脉注射毒品史(OR=7.714,95%CI:4.017~8.923)、有冶游史(OR=5.403,95%CI:3.745~6.872)、有血制品使用史(OR=4.039,95%CI:3.152~5.651)、有商业性行为(OR=5.836,95%CI:2.843~6.975)、多性伴(OR=3.865,95%CI:2.176~4.905)、病毒载量>5 copies/ml(OR=5.323,95%CI:3.276~6.754)、CD_(4)^(+)T细胞计数≤200/μl(OR=3.655,95%CI:2.013~3.867)均是HIV感染者重叠感染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HIV感染者重叠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需加强防控。
    • 姚利璇; 牛奔
    • 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2型糖尿病(T2DM)之间存在密切关系。HCV感染易诱发T2DM,其发病机制涉及HCV可干扰胰岛素信号转导、引起氧化应激、使肝脏脂肪变性、直接破坏胰岛细胞以及使铁沉积增加等。HCV载量与T2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高病毒载量相比,低病毒载量者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因此应早期抗病毒治疗、防止血糖水平升高。有效抗病毒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糖代谢指标短期内显著改善,且降糖药种类及剂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2DM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深入研究HCV与T2DM的相关性,可为未来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T2DM患者早期抗病毒治疗、降低T2DM的发病率提供重要依据。
    • 朱晓晨
    • 摘要: 目的探讨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选过程中,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阴性标本再实施核酸检测(NAT)的安全性。方法选取37997例无偿献血者,对其血液样本实施ELISA检查,并针对ELISA呈阴性样本再行NAT,统计分析两次检测结果。结果 37997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实施ELISA检测后显示有465份阳性样本,其阳性检出率为1.22%;对37532份血清ELISA检测呈阴性的标本再NAT后,其检测结果显示存在39份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0.10%。结论目前对献血者血液实施血清学ELISA检测后,即便是合格血液仍存在一定的输血传播疾病风险,输血传染疾病主要是以HBV为主,在对献血者血液进行再NAT可以有效提升血液筛查质量,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发生,进一步提升输血安全性。
    • 卢婷; 宋玉霞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白介素-17A(IL-17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共感患者直接抗病毒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1例HIV合并HCV共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记录患者治疗前血清IL-17A、FGF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IL-17A、FGF与HIV合并HCV共感患者直接抗病毒治疗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清IL-17A、FGF对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51例HIV合并HCV共感患者中,共有12例预后不良,39例预后良好;预后不良组治疗前IL-17A、FGF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P0.80,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HIV合并HCV共感患者经直接抗病毒治疗后预后不良风险较高,其与治疗前血清IL-17A、FGF表达下调有关,可将治疗前血清IL-17A、FGF水平作为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 谢家诚; 马晓聪; 罗伟生
    • 摘要: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含有200多个碱基的RNA分子,不具备编码蛋白质的功能。大多数lncRNA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中被解除调控,具有增强或阻断抗病毒反应的功能,从而影响HCV复制。现从影响病毒细胞生命周期、调控干扰素(IFN)应答、调控干扰素刺激基因(ISG)表达和转录几方面对HCV感染后lncRNA调节的作用进展进行阐述。
    • 李晓月; 李述捷; 易永祥
    •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机制复杂,其可通过介导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导慢性炎症和产生炎性因子,调控多种癌症信号通路诱导HCC的发生和进展。HBV可通过病毒基因整合、病毒蛋白(主要是HBx、PreS)变异诱导宿主基因不稳定发生插入、缺失等突变诱导HCC的发生和进展。HCV基因组不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但是其可通过病毒蛋白以及调控特定的致癌通路产生活性氧(ROS)损伤宿主肝脏细胞DNA导致肝脏细胞某些基因突变进而诱导HCC的发生。目前关于病毒相关HCC的治疗除了经典的抗病毒治疗外,中医药疗法、HBx靶向治疗、血小板治疗以及工程T细胞治疗也显示出了极大的前景和优势。本篇综述通过回顾总结关于HBV/HCV相关HCC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提出HBV/HCV相关HCC有待解决的疑问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奚琳琳; 康艳红; 丁瑞敏; 蔡庆春; 李威
    • 摘要: 目的:调查当前河南地区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变化情况,并对HCV基因型流行特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HCV基因分型采用Core和(或)NS5B测序进化树分型,单变量和多变量方法分析HCV基因型分布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到7种基因型:1b(58.6%)、2a(15.7%)、6a(13.8%)、3a(7.5%)、3b(2.8%)、1a(0.8%)、2b(0.8%)。356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1b型与输血或血制品感染途径相关(OR=2.22,P=0.009),6a型与吸毒感染途径相关(OR=3.18,P=0.009);1b型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OR=1.02,P=0.023),而6a型多见于40岁及以下患者(OR=0.97,P=0.029)。结论:HCV基因型分布变化反映了传播途径的转变,现阶段河南地区HCV 1b型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6a型有增长趋势且多见于40岁及以下患者。
    • 苏雨婷; 李兆星; 李娟; 段彦; 欧阳文; 赵丽娟; 张云坤; 肖易倍; 李顺祥
    • 摘要: 酮酰胺化合物对冠状病毒(Co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朊病毒(Pr)等病毒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本研究对酮酰胺化合物抗病毒活性及其天然产物来源进行综述,发现不少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中含有此类成分,为酮酰胺化合物在防治CoV等病毒性疾病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陈静静; 职彦敏; 郭宁宁; 郑义进
    • 摘要: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病人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发生率,并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225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抗HAV、HBV、HCV表面抗原,统计HAV、HBV、HCV感染发生率、感染病人相关指标阳性表达情况,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临床特征病人HAV、HBV、HCV感染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性肝炎感染影响因素。结果225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中发生病毒性感染457例,HAV、HBV、HC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1%、17.87%、2.49%;单一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单一抗HCV阳性占比高于单一抗甲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HAV-IgM)阳性、抗HAV-IgM+HBsAg阳性、抗HAV-IgM+抗HCV阳性、HBsAg+抗HCV阳性;不同年龄、性别、流浪史、生活自理能力病人HAV、HBV、HCV感染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40岁、女性、流浪史、无生活自理能力是住院精神病病人发生病毒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精神病病人存在HBV感染高风险,且部分重叠感染,感染风险与年龄、性别、流浪史、生活自理能力有关,需结合实际情况强化此类病人病毒性肝炎防控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