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发性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90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4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24973篇;相关期刊373种,包括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肝脏、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第四届全国医学影像中西医结合青年医师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委会会议、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会议等;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由266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继周、李萍、陈罡等。

原发性肝细胞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4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4973 占比:99.30%

总计:125856篇

原发性肝细胞癌—发文趋势图

原发性肝细胞癌

-研究学者

  • 吴继周
  • 李萍
  • 陈罡
  • 高春芳
  • 张华
  • 罗殿中
  • 郭芳
  • 项明洁
  • 张玲
  • 李国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月; 李述捷; 易永祥
    •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机制复杂,其可通过介导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导慢性炎症和产生炎性因子,调控多种癌症信号通路诱导HCC的发生和进展。HBV可通过病毒基因整合、病毒蛋白(主要是HBx、PreS)变异诱导宿主基因不稳定发生插入、缺失等突变诱导HCC的发生和进展。HCV基因组不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但是其可通过病毒蛋白以及调控特定的致癌通路产生活性氧(ROS)损伤宿主肝脏细胞DNA导致肝脏细胞某些基因突变进而诱导HCC的发生。目前关于病毒相关HCC的治疗除了经典的抗病毒治疗外,中医药疗法、HBx靶向治疗、血小板治疗以及工程T细胞治疗也显示出了极大的前景和优势。本篇综述通过回顾总结关于HBV/HCV相关HCC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提出HBV/HCV相关HCC有待解决的疑问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李春蓉; 刘金凤; 刘妙凤; 李佳纹; 吴君荣; 欧超
    • 摘要: 目的: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首次入院并进行肝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的190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报告将其成MVI组(108例)和非MVI组(82例)。采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癌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肿瘤最大直径的价值。结果:MVI组BMI低于非MVI组,吸烟占比、甲胎蛋白(AFP)≥400 ng/ml占比均高于非MVI组,肿瘤最大直径大于非MV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最大直径是肝癌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最大直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3(95%CI:0.574,0.732,P<0.000 1)。结论: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有吸烟史、BMI降低、高AFP、肿瘤直径较大的患者,存在微血管侵犯的可能性大。肿瘤最大直径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
    • 覃英容; 黄银英; 刘绍平; 谭治霞; 李贤乐; 全柱梅
    • 摘要: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贵港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收治的20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比较两组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T细胞亚群3(CD3^(+))、T细胞亚群4(CD4^(+))、T细胞亚群4/T细胞亚群8比值、T细胞亚群8(CD8^(+))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gA、IgG、Ig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机体疼痛,并且能够促进其术后早期康复,值得研究和推广。
    • 甘景卓
    • 摘要: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LncRNA OSER1-AS1与miR-612表达的相关性及生物学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20年3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并保存的H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培养HCC细胞株SMMC-7721、HepG2、BEL-7402及正常肝细胞株HL-7702,检测LncRNA OSER1-AS1、miR-612的表达水平。HepG2细胞分组并转染阴性对照(NC)siRNA、LncRNA OSER1-AS1 siRNA、NC miR、miR-612模拟物、miR-612抑制物,检测存活率、凋亡率及LncRNA OSER1-AS1、miR-612、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表达水平。结果HCC组织中LncRNA OSER1-AS1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miR-612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且LncRNA OSER1-AS1与miR-612呈负相关;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BEL-7402中LncRNA OSER1-AS1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肝细胞株HL-7702、miR-612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肝细胞株HL-7702(P<0.05),其中HepG2细胞中LncRNA OSER1-AS1、miR-612表达的变化最显著。转染siRNA敲低LncRNA OSER1-AS1后,细胞存活率及FOXM1表达水平降低、凋亡率及miR-612表达水平增加;转染miR-612模拟物后,LncRNA OSER1-AS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活力降低;转染miR-612抑制物后,敲低LncRNA OSER1-AS1降低存活率、增加凋亡率的作用减弱。结论HCC发病过程中高表达的LncRNA OSER1-AS1通过抑制miR-612的表达、增加FOXM1的表达起到促癌作用。
    • 张春红; 王克穷; 朱小燕; 李晨; 张锦; 马娟; 杨鹏; 张海鸥; 任梅梅; 叶子豪; 关茜; 张英子; 何甜甜; 党西君
    • 摘要: 目的探索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肝细胞癌患者肝郁脾虚证的特征证候和客观指标相关性,为临床相关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来自不同地区医院的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1263例,采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构建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在此基础上以肝郁脾虚证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特征证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饮酒史患者更偏向肝郁脾虚证(P0.05),但有进展为肝细胞癌的可能;代偿期患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P<0.05),进展为肝细胞癌的概率增大。结论将队列研究、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运用到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中医辨证中,可提高辨证准确率、指导用药及积极判断预后。
    • 孟凌云; 陈静
    • 摘要: 目的:探讨泰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水平及其代谢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85例新发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为HCC组,并随机抽取健康查体中心85例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空腹血清叶酸及Hcy水平,采用TaqManSNP基因分型检测两组MTHFR C677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同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组叶酸低于健康对照组,Hcy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型Hcy水平明显高于CT及CC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患者中TT基因型在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分布中显示较高的基因频率,是影响Hcy水平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样说明TT基因型与HCC发病密切相关,是重要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
    • 赵姝娟
    • 摘要: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102例HCC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多层螺旋CT和MRI对不同病灶直径的检出情况,多层螺旋CT和MRI的阳性检出率。结果102例患者手术病理检出病灶110个,其中病灶直径≥3 cm 81个、0.05)。MRI的阳性检出率90.20%(92/102)高于多层螺旋CT的80.39%(82/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在诊断HCC中的临床价值都比较高,但MRI在小病灶诊断中存在一定优势,临床检查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科学选择。
    • 林方增; 马振江; 谭国胜; 蔡鸿杰; 龙伟清; 罗灿峤
    • 摘要: 目的 分析MYCB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HCC患者术后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YCBP相对含量(IRS评分),分析多个临床病理特征与无病生存期(DFS)、 MYCBP含量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MYCBP的IRS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MYCBP含量与病理分化程度、病灶数量、门静脉癌栓形成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P<0.05)。MYCBP低含量组的术后DFS明显长于MYCBP高含量组(P<0.05)。结论 MYCBP含量在HCC中增加,并与某些临床病理指标及术后DFS存在关联,对HCC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 杨宇婷; 曾柏荣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TACE术后配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对患者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TACE术后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术后配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比较2组肝损害情况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异常TBIL、异常ALT、异常AST在术后1周时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腹痛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TACE术后配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患者肝损害情况。
    • 周欣
    • 摘要: 说到病毒性肝炎,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甲肝或者乙肝,很少人会注意到丙肝。很多丙肝感染者人认为“我可能最近吃了什么东西,然后得了丙肝,所以现在肝功能不好了”,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广泛存在的。那么,什么是丙肝呢?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主要健康问题,丙肝病毒是RNA病毒,根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7100万丙肝患者,目前认为,丙肝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每年约有40万人因为丙肝引起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而死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