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
梅毒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5952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86篇、会议论文172篇、专利文献394篇;相关期刊852种,包括疾病监测、江苏预防医学、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8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皮肤病与性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博览会——新技术、新产品科技论坛暨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等;梅毒的相关文献由11384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洪福昌、郑和平等。
梅毒
-研究学者
- 等
- 洪福昌
- 郑和平
- 季必华
- 杨斌
- 叶兴东
- 尹跃平
- 王千秋
- 傅更锋
- 张敏
- 蔡于茂
- 还锡萍
- 周华
- 周平玉
- 张晓辉
- 施辛
- 李军
- 杨帆
- 杨立刚
- 张宁
- 曾铁兵
- 杨日东
- 杨森
- 樊尚荣
- 薛耀华
- 郑和义
- 陈华根
- 陈祥生
- 黄澍杰
- 冯铁建
- 张玲
- 柯吴坚
- 王莉
- 羊海涛
- 吴志华
- 张志云
- 张杰
- 张荣
- 徐晓琴
- 李中伟
- 王静
- 田洪青
- 胡海洋
- 陈永锋
- 刘兵
- 吕萍
- 吴昊
- 张津萍
- 张莉
- 张锡宝
-
-
-
-
-
何克英;
黎平;
宋文韬
- 《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通过学习梅毒的相关临床知识,系统复习梅毒的ICD-10分类,回顾性分析7例梅毒病历的编码.梅毒的编码看似简单,由于临床医生书写梅毒的诊断名称与国际疾病分类名称存在差异,以及编码员对梅毒疾病知识的了解肤浅,以致编码准确率不高.编码员不但要熟练掌握ICD-10编码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才能提高编码准确率.
-
-
MA Xiao-mei;
马晓梅;
徐学琴;
Shi Lu-bin;
Qi Mu-ge;
其木格;
YAN Guo-li;
闫国立;
SHI Xue-zhong;
施学忠;
XU Xue-qin;
杨梦利;
赵倩倩;
SUN Chun-yang;
ZHAO Qian-qian;
孙春阳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科研统计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ARIMA乘积季节模型和Holt-Winters季节模型在我国梅毒月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2005年1月~2015年12月梅毒月发病率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22.0和Eviews8.0软件分别建立ARIMA乘积季节模型和Holt-Winters季节模型,采用2016年1月~6月的实际数据验证,评价指标是MAE.选择预测精度较高模型同法预测2016年7月~12月梅毒月发病率. 结果:通过比较MAE,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精度优于Holt-Winters季节模型,预测2016年7~12梅毒月发病率的最优模型是ARIMA(1,1,1)×(0,1,1)12,模型口径为:(1-B)(1-B12)(1+0.374B)xt=(1+0.740B)(1+0.775B12)εt.预测结果(1/10万)分别为3.107、2.989、2.879、2.658、2.631、2.644. 结论:ARIMA乘积季节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较好地拟合全国梅毒月发病率的演变趋势.
-
-
孙丽君
- 《第十三届妇产科学新进展学术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艾滋病、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3类传染病,三者共同特点在于均经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中国2001年启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十余年来,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一个试点地区到覆盖全国、从预防艾滋病一种疾病到整合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3种疾病的历程.实践证明,母婴阻断是减少3种疾病母婴传播风险的有效手段.如何阻断母婴传播,改善新生儿健康,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中国开展的母婴阻断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婴儿病死率和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分别下降到8.9‰和11.7‰,提前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降低儿童死亡率的目标.为了实现全民健康,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加强母婴阻断,尤其是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以尽量减少相关疾病的传播.
-
-
-
邓亚伟;
李园
- 《《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观察与探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对梅毒患者的检验价值.rn 方法:选取2014年03月~2017年03月期间于医院就诊及治疗的200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100例梅毒患者,对对照组患者使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进行检验,对观察组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验,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rn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阳性率(95.00%)与对照组患者(87.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98.00%、96.00%、99.00%、94.00%)与对照组患者(86.00%、84.00%、85.00%、84.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检验满意度(95.00%)与对照组患者(85.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rn 结论: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进行检验相比,对梅毒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验的效果更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检验价值和意义.
-
-
-
YE Xing-dong;
叶兴东;
汤少开;
TANG Shaokai;
HE Wanping;
何婉苹;
DAI Xiangnong;
戴向农;
ZHUANG Jintian;
庄锦填;
LIANG Rongjiao;
梁容娇;
朱慧兰;
ZHU Huilan;
ZHANG Xibao;
张锡宝
-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皮肤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为了解本市贯彻实施《中国预防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的成效,为下一步更好的控制梅毒提供指导. 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下载2008~2014我市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广州市常住人口梅毒病例,SPSS软件分析我市各类型梅毒基本特征. 结果:2014年,广州市梅毒、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4.0/10万、9.1/10万、32.0/10万、1.0/10万,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下降2.1%、10.2%、32.5%、0.3%;而2014年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报告数为6305例,2008年以来分别年均增长0.04%、5.8%.在五种监测的STD中,梅毒报告发病率已经降为第二位.病例构成比表明:2014年,早期显性梅毒、胎传梅毒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6.8%、0.8%,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下降8.2%、24.8%,而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构成比分别为1.8%、80.6%,2008年以来年均分别上升1.8%、3.5%.6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梅毒患者逐年上升. 结论:过去的6年间,以隐性梅毒为主的广州市梅毒流行上升势头得到遏制,梅毒总体发病率已经退居STDs中第二位,继续落实以"一个"结合、"二个"体系,"三个"率,"四个"人群为核心的梅毒综合防治策略、强化以隐性梅毒为主的梅毒疫情报告管理是广州市当前梅毒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