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离株
临床分离株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72345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国防痨杂志、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科学研究与结核病防治高峰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等;临床分离株的相关文献由398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方友、刘志国、崔步云等。
临床分离株—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2345篇
占比:99.96%
总计:272446篇
临床分离株
-研究学者
- 余方友
- 刘志国
- 崔步云
- 王明贵
- 谭耀驹
- 赵兴福
- 闫福华
- 黄晓晶
- 严杰
- 严煜林
- 刘栋华
- 刘燕芬
- 卢捷
- 向禹
- 吴易
- 孙艳蕾
- 孟忠吉
- 尚修建
- 张雪青
- 徐晓刚
- 成先桂
- 曹存巍
- 李博
- 李广兵
- 李瑞明
- 李菊裳
- 杨永弘
- 杨燕
- 杨鑫
- 梁伶
- 江山
- 王娜
- 石磊
- 章牡丹
- 罗虹
- 胡勤学
- 胡龙华
- 赵建宏
- 赵旭
- 钟劲
- 陈增强
- 陶万银
- 韦高
- 黄绍标
- 黎冠
- 黎唯
- LI Jun-lian
- LIU Yan
- MA Rui-Ying
- WANG Quan
-
-
张玉杰;
徐锋;
沈莉萍;
王晓旭;
齐新永;
朱九超;
孙泉云;
赵洪进;
王建
-
-
摘要:
为了解上海市猪丹毒杆菌流行株的耐药状况,对上海市2011—2017年分离到的猪丹毒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MIC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对临床分离株与健康带毒株的MIC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而对林可霉素、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等原本敏感的药物,已产生较强耐药性;对临床分离株与健康带毒株的MIC结果比较分析发现,致病菌株和健康带毒株的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上海市猪丹毒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峻,除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较为敏感外,对其他药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本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
-
陈翌雯(译)
-
-
摘要:
P1578新加坡肠杆菌科临床分离株和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霉烯酶编码质粒的研究//Mel Gvin Yong,Yahua Chen,Guodong Oo,等碳青霉烯酶编码质粒在耐多药细菌中的水平基因传播是碳青霉烯酶耐药性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其接合机制和进化尚不清楚.我们对2010-2015年在新加坡收集的1215株肠杆菌科临床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共鉴定了1126个碳青霉烯酶编码质粒,发现pKPC2正超过pNDM1成为新加坡肠杆菌科新的优势质粒.pKPC2经常与包括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在内的肠杆菌科多属细菌接合,并在没有选择压力和最小适应性序列变化的情况下,在体外保持稳定.此外,与pKPC2相比,供体和受体对之间存在荚膜和分类学相关性降低造成了pNDM1更大的接合障碍.pKPC2在肠杆菌科各属细菌中的适合度代价低,可解释之前在其他生态环境中未能检出携带选择.pKPC2在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易接合性和稳定性可能会加速其向社区传播.
-
-
李瑞明;
杨燕;
曾宪煌;
孟忠吉
-
-
摘要:
目的 构建HBV临床分离株复制细胞系,为抗病毒药物筛选提供新的细胞模型.方法 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PCR扩增乙肝病毒全长基因组,经SapI酶切,T4连接酶连接环化后作为模板,PCR扩增0.2拷贝HBV基因组(nt1402-nt1989)及1.0拷贝HBV基因组(nt1402-nt3215-nt1407);依次克隆入pcDNA3(-)-EGFP-ΔCMV载体得到p1.2×HBV-EGFP质粒;用Lipofectamine 2000将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使用含G418(700μg/mL)培养基培养2~3周,挑选阳性克隆,进一步传代培养获得HBV复制细胞系(HepG2X15).收集细胞系培养上清ELISA检测HBsAg和HBeAg水平;Real-time PCR检测HBV病毒含量.收集培养细胞,Southern blot检测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HBsAg和HBcAg.结果 筛选出1株来源于临床分离株的HBV-C基因型复制细胞系,在培养上清中检测到高水平HBsAg、HBeAg及HBV DNA,细胞内检测到HBV复制中间体,免疫荧光检测到细胞内高水平HBsAg和HBcAg.与HepG2.2.15细胞系相比,上清中HBsAg和HBV DNA水平更高.结论 成功建立来源于临床分离株的HBV-C基因型复制细胞系,该细胞系稳定表达HBsAg、HBeAg和HBcAg,并支持高水平的HBV复制,可以用于抗HBV药物筛选及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机制等研究.
-
-
董玉慧;
罗力嘉;
李梦莹;
欧喜超;
刘春法;
范伟兴;
赵雁林;
周向梅
-
-
摘要:
为了解我国新疆地区牛分枝杆菌的毒力基因变异情况并初步评估其毒力变化,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临床分离的66株牛分枝杆菌的29个毒力基因,经Sanger测序后与标准株AF2122/97和本实验室保存的两株牛分枝杆菌(M.bovis C68004和M.bovis N)进行序列比对,对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基因突变对其编码蛋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1)临床分离株与本实验室保存的高毒力菌株M.bovis N毒力基因突变位点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检测的29个毒力基因中,50%以上临床分离株与M.bovis N共有25个基因序列一致;2)临床分离株广泛存在的Mb2958、Mb2982C和Mb1553C基因突变PROVEAN评分均低于-2.5,可能改变其编码的酶催化活性,进而影响细胞壁脂类合成;3)Mb0607、Mb0609、Mb0606、Mb2979C和Mb1214基因突变分别造成哺乳动物细胞入侵蛋白、甲基转移酶和酰基转移酶蛋白二级结构改变,或许对细菌的胞内生存产生影响.综上,本研究筛选出8个关键毒力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在新疆地区牛分枝杆菌流行菌株的毒力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揭示了关键毒力基因的突变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牛分枝杆菌遗传多样性及进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
-
鲁辛辛;
姜孟楠;
赵建玉;
张韶娅;
王玫;
周倩倩;
隋文君;
李振军;
侯雪新;
魏强
-
-
摘要:
菌株资源化工程属微生物领域的基础建设,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率先建立了经典的微生物资源化方法,不断完善的保藏体系、物种注释技术以及全球共享机制,实现了生物资源的扩充和储备.丰富的模式菌株、标准菌株及生产菌株保持了科学研究、生物经济(如抗菌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研发及标准制定等)及国家安全上的优势.但我国对其战略性认识不足,从顶层设计到资金投入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称.本文借鉴世界微生物菌种保藏联合会和世界生物数据中心(隶属WFCC)的做法,以临床新种/株收集为目的 ,对分离株鉴定、保存及上传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
-
王艳艳;
王俊瑞;
郑文琪;
申慧敏;
吕莹莹;
郭素芳
-
-
摘要: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地区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产毒情况和产毒艰难梭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情况.方法 收集2018年7月—2019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人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326份,进行艰难梭菌培养和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艰难梭菌毒素基因(tcdA和tcdB)和二元毒素基因(cdtA和cdtB),以明确是否为产毒艰难梭菌;对产毒艰难梭菌进行MLST.结果 共培养出艰难梭菌46株,其中35株为产毒艰难梭菌,毒素基因tcdA(-)、tcdB(+)型3株,tcdA(+)、tcdB(+)型32株,二元毒素基因检测均为阴性;产毒菌株包括13个不同ST型别(2、3、14、33、35、39、42、48、52、54、55、109、512),其中ST54型是最主要的型别,占22.9%(8/35),其次是ST2型和ST55型,各占14.3%(5/35),未检出核糖体027型(ST1型)和核糖体078型(ST11型)高产毒株.结论 呼和浩特地区成人腹泻患者感染的产毒艰难梭菌毒素以tcdA(+)、tcdB(+)为主,未检出产二元毒素的高产毒株.艰难梭菌基因型别较多(13种),ST54型、ST2型、ST55型为居前3位的ST型别.
-
-
-
-
陈婧瑜
-
-
摘要:
P20132016年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市自来水和临床菌株中嗜肺军团菌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比较//Emily Garner,Connor,L.Brown,David Otto Schwake等2014―2015年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市用水安全发生危机期间,在杰纳西郡暴发了2起嗜肺军团菌病.在第二次暴发期间,收集了10份来自临床的嗜肺军团菌分离株,及第二年收集的103份源于自来水的嗜肺军团菌分离株,提交给杰纳西郡实验室进行全基因组的序列比对.记录了来自临床和自来水分离出的嗜肺军团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离株来自1个分支(3个临床分离株,3个来自弗林特医院自来水的分离株,1个来自弗林特住宅的自来水分离株,及参考的巴黎菌株)具有高度的相似性(2-106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所有嗜肺军团菌均为序列1型,血清组1型.血清组6型分离株属于2518型序列,在弗林特医院的水样中广泛分布,但与临床分离株无相似之处.弗林特自来水中的嗜肺军团菌株在暴发后具有多样性,与某些致病菌株相似.
-
-
李博;
岳锡宏;
崔步云;
黎唯;
刘志国;
尚修建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在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分离株遗传进化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分离株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MLST对2015、2016年分离自新疆7个地州的24株人间布鲁氏菌病分离株和3株布鲁氏菌标准参考菌株进行分析,统计各菌株序列型(STs),运用BioNumerics软件构建菌株最小进化树,分析菌株间遗传关系;收集过往研究的186株全国不同地区布鲁氏菌分离株MLST结果,分析各ST型分布特点.结果 24株人间布鲁氏菌分离株全部为ST8型,3株标准参考菌株(羊种16M、牛种544A、猪种1330S)分别为ST7型、ST1型、ST14型;24株人间布鲁氏菌分离株的9个MLST位点变异完全相同,分离株种群结构单一.ST8型菌是我国主要流行的布鲁氏菌,且以北方流行为主;MLST能较好的区分布鲁氏菌种别,但不能有效区分生物型别.结论 ST8型菌(羊种3型)是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流行菌株,MLST技术可作为人间布鲁氏菌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研究的补充手段.
-
-
-
卢捷;
向禹;
陶万银;
李庆超;
王娜;
高永峰;
项晓刚;
谢青;
钟劲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病及肝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JFH-1是第一个被报道能在细胞水平上产生感染性颗粒的cDNA克隆,它的成功构建极大促进了丙肝领域的基础研究.此后,其它基于JFH-1的基因型内或型间的重组克隆多为共有序列克隆.为了探索能否从临床分离株出发直接构建感染性克隆,设计了一个功能性克隆筛选策略:以JFH-1的cDNA作为起始的分子骨架,从一株基因型2a的临床分离株PR63的准种序列中筛选有功能的Core-NS3、NS3-NS5A及NS5B片段,然后把这些片段组合起来,通过进一步的优化及细胞内适应,得到了全长的PR63感染性克隆PR63cc.PR63cc是第一例源自中国丙肝患者血清的感染性克隆,它可以在Huh7来源的肝癌细胞系中高效扩增,最高感染性滴度达到1.6×105ffu/mL,也可以被HCV-E2抗体中和.和JFH-1相比,PR63cc对IFN-β和NS5B的抑制剂2-CMA的敏感性相似,但PR63cc对NS5A的抑制剂Daclatasvir高度耐受。反向遗传学分析表明NSSA第31位的甲硫氨酸残基是PR63c。对Daclatasvir不敏感的原因,这说明构建更多的感染性克隆对HCV抑制剂开发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开发了一种从临床分离株出发直接构建感染性克隆的方法,将得到的PR63cc,从感染性、被E2抗体中和的能力及对一些HCV抑制剂的耐受性方面都和JFH-1做了一一对比。这种构建HCV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方法,不仅能应用于其他临床分离株,还可能为今后丙型肝炎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带来便利。
-
-
-
-
-
魏战勇
- 《2013年全国动物疫病与食品安全博士后学术论坛》
| 2013年
-
摘要:
为了解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临床分离株的生长动力学规律及生物学特性,以及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临床分离株的生物学差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细菌OD600值,绘制其生长动力学曲线;通过生化试验研究动物源各临床分离株与标准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各临床分离株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与标准株相比,动物源分离株进入对数期较早.生化试验有14项结果显示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各临床分离株均符合典型的大肠杆菌生化特性,有5项结果表明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各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之间存在差异性,其中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各临床分离株均产尿素酶,发酵山梨醇.以上结果表明,动物源大肠杆菌O157∶H7各临床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大肠杆菌O157∶H7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