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第七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第七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2-12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安妥沙星(antofloxacin)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属1.1类新药。本试验的目的是确立一个受试者血样本HPLC测定方法,用于安妥沙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用该血样本处理方法和色谱条件能快速简便地测定受试者血样本,灵敏度能够达到要求,测定结果稳定,数据重现性好,适用于盐酸安妥沙星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受试者的血样本测定。
  • 摘要:目的:调查长春市多家教学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葡萄球菌耐药性及染色体mec盒子(SCCmec)分型。rn 方法:收集长春市3家教学医院分离的34株MRSA,琼脂稀释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多重PCR方法进行SCCmec分型。rn 结果:MRSA对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100%,SCCec分型以Ⅲ型为主,三家医院分别为33.3%(吉林省人民医院),81.8%(吉大三院),77.8%(吉大一院),吉林省人民医院SCCmec分型与其他两家医院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MRSA,3家教学医院MRSA的SCCmec分型存在差别。
  • 摘要:目的:探索肠球菌表面蛋白基因在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微量滴定板法和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两株esp(+)表型菌株(esp54和espll262)和1株esp(一)表型菌株(V583)的生物膜定量分析,评价不同esp表型菌株生物膜的差异。另外应用RT-PCR观察esp54和espll262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esp表达随时间的变化。rn 结果:两种方法定量分析发现:esp54生物膜的最大厚度、平均厚度、生物膜体积和结晶紫结合量均大于espll262和V583,而粗糙分数最小(P<0.05)。而V583与espll262比较,最大厚度较大(27.03±1.11 vs 17.33士6.94,p<0.05),但生物膜体积结果则相反(3.64±0.54 vs 10.31士0.41,p<0.05),粗糙分数较大(1.00士0.16 vs 0.37±0.02,p<0.05)。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esp54在96小时之前espmRNA的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而espmRNA在espll262生物膜中的表达则在12小时后一直保持低水平。esp54在第24,48和72小时esp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espll262,其中二者在24小时和72小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株细菌在一定时间段内espmRNA表达量的变化与生物膜厚度变化的趋势一致。rn 结论:虽然esp并不是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必须因素,但esp的表达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可能促进生物膜中更多细菌的粘附,使生物膜分布更均匀、稳定。
  • 摘要:目的:研究我国临床分离高水平红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中耐药基因及其水平转移情况。rn 方法:采用PCR法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mef基因,转座子Tn917相关基因tnpA。采用质粒酶切图谱分析耐药菌同源性,采用固体传递和液体传递法研究红霉素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情况。rn 结果:90株高水平红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中ermB基因阳性率为85.6%(77/90),mef基因均为阴性,15.6%(14/90)tnpA基因阳性的肠球菌中ermB基因均为阳性。质粒酶切图谱显示除来自同一家医院的4株菌质粒酶切图谱相同外,其余菌株质粒酶切图谱差异明显。14.3%(11/77)菌株携带的ermB基因在屎肠球菌间可通过固体传递水平转移,2.6%(2/77)菌株携带的ermB基因在屎肠球菌间液体环境中水平转移。13株接合子经过PCR鉴定,ermB基因均为阳性,但tnpA基因皆为阴性。rn 结论:本次研究显示高水平红霉素耐药屎肠球菌ermB基因携带率较高,且该基因可在屎肠球菌间水平转移,可水平转移的ermB基因可能位于其他非Tn917转座子和/或接合性质粒上。14株屎肠球菌ermB基因可能存在于转座子Tn917内。这些菌株间大多没有同源性。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基因变异与肺炎链球菌耐药关系。rn 方法:分别对15株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进行MIC测定;采用CTAB法提取DNA模板,应用PCR技术进行扩增,对获得的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rn 结果:通过对15株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的MIC测定,得到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4株,青霉素中敏肺炎链球菌(PISP)6株,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5株;PCR扩增并测序,获得15株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PBPla、PBP2b、PBP2x的全基因序列。PSSP的PBPla、PBP2b和PBP2x氨基酸片段与标准菌株R6高度一致,提示PSSP在PBPs中未发生导致氨基酸替代的点突变;而多数PISP的PBPla、PBP2b和PBP2x也未发生明显变异;PRSP发生的点突变较多,尤以PBPla和/或PBP2x为主,PBPla基因耐药突变中,以S370TMK区域的Thr371→Ala/Ser替代最为多见,PBP2x突变导致靠近S395SN区域的HiS394→Tyr/Leu,S337TMK 区域的Thr3388→Ala/Gly/Pro发生替代。rn 结论:在肺炎链球菌产生耐药的关键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点突变中,常见PBP2b单一位点突变导致较低水平耐药,多见青霉素中敏肺炎链球菌;而以PBPla和/或PBP2x为主的基因突变,则导致高水平耐药,多见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 摘要:目的:筛选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阳性菌株,探寻整合子参与耐药的机制。rn 方法:K-B法药敏,表型筛选和三维试验;PCR扩增及PCR定位。rn 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头孢派酮/舒巴坦和庆大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50%),对亚胺培南也有一定的耐药率(16.7%)。表型筛选AmpC酶阳性率为37.5%,三维试验为30%;PCR扩增ampC的阳性率为91.2%;ampD的阳性率为87.5%;PCR定位研究的阳性率为33.3%,阳性片段均小于1000 bp。rn 结论:表型筛选与三维试验无显著性差异,故表型筛选更方便用于临床。插入的AmpC耐药基因可能位于整合子上游。
  • 摘要:目的:明确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新基因qnrS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rn 方法:采用接合实验、酶切、克隆等方法,由临床菌株携带的质粒中获取可引起耐药的酶切片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酶切片段中潜在的耐药基因开放读码框(ORF);针对预测到的ORF起始密码子作定点突变,比较突变前后耐药表型的变化以及与接合子、转化子间耐药表型的差异,确定耐药基因的结构及功能。rn 结果:①通过接合实验由奇异变形杆菌临床株获得可引起细菌对喹诺酮类敏感性下降的质粒pHS10,经酶切、克隆获得一插入片段为4.4kb的质粒亚克隆pHS11;②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片段中一ORF与qnrA、qnrS核苷酸序列一致性达60%,氨基酸序列也具有Qnr蛋白保守的五肽重复特征,提示存在一种新的qnr基因(根据国际公认的命名原则,现命名为qnrC),在qnrC基因上游发现一个新的插入序列ISPmil,属IS3家族的IS51组成员,包含2个ORF,编码融合蛋白OrfAB;③qnrS基因含有ATG、TTG和ATT等3个潜在的起始密码子,通过对3个潜在起始密码子的定点突变及功能分析,证实TTG为起始密码子,编码QnrC含221个氨基酸,功能与已知Qnr相似。rn 结论:qnrC基因由666个核苷酸(含终止密码子)构成的新基因,编码一221个氨基酸构成的五肽重复蛋白,可介导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低水平耐药;其周边存在与基因转移相关的的插入序列及转座酶编码基因,具有不同细菌间传播的潜能。
  • 摘要:目的:探索防治烧伤内毒素血症的新措施。rn 方法:通过改良水溶法(water dissolve,WD)从蛋黄中提取、纯化特异性抗内毒素免疫球蛋白IgY,再用胃蛋白酶将IgY酶切为Fab’,采用中和试验检测抗LPS-Fab’对不同细菌来源的LPS的拮抗作用,测定LPS对人体外周单核细胞攻击时TNF-a,IL-6的含量。rn 结果:抗LPS-Fab’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四种临床常见致病菌来源的LPS,均有拮抗作用,通过测定TNF-a,IL-6的变化证实抗内毒素Fab’可以保护LPS对人体外周单核细胞的攻击。rn 结论:抗内毒素Fab’体外有明显的拮抗LPS的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18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和对抗菌药的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依据。rn 方法: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8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复习有关临床资料,分析发病的危险因素。rn 结果:18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检出标本以痰为主,占81.2%;居检出临床科室前4位的依次为呼吸科(31.8%)、老干部科(24.7%)、ICU病房(17.6%)、肿瘤科(5.9%);高龄、侵入性诊疗操作、使用广谱抗菌药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别占80.0%、41.89,6、100%;183株对常用抗菌素耐药,敏感率超过50%的抗菌药依次为复方磺胺甲嗯唑(80.3%)、头孢哌酮钠/舒巴坦(69.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4.5%)、环丙沙星(57.4%)。rn 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多发生在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的患者,该菌耐药现象严重,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
  • 摘要:目的:对某市农村儿童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合理用药因素。rn 方法:以C-DMCI工具为主、联合COPE for child health工具和WHO的消费者用药调查工具,应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对随机抽出的2个乡的各类卫生服务提供者、农村患儿看护者进行抽样调查。rn 结果:该市农村虽然是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MCI)项目实施地区,但儿童用药现况堪忧,抗生素、激素、注射(静脉输液和肌肉注射)不合理应用依然严重。乡村两级医师对儿童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的不正常的选用规则、医患双方贫乏且不对等的用药信息交流过程、患儿家长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不正常心理等因素均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合理用药。rn 结论:针对分析出来的该市农村儿童不合理用药因素,可设计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但这种措施要注重时效性、系统性、综合性和灵活性,其它地区需要认同性推广。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现状。rn 方法:以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以及《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等部门规章为依据,对我院7月份运行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将不合理使用现象依手术预防用药不合理、疗程较长、未按半衰期等药物性质给药、联合用药不合理进行分类统计。rn 结果:共查阅全院7月份运行病历713份,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480份,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其中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5%、44%、31%;全院参照药敏试验用药率为10%。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总数为871,全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为46%,其中手术预防用药级别高、用药时间长分别占7%、1%;疗程较长、未按半衰期等药物性质给药、联合用药不合理分别占2%、32%、4%。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时,未经上级医师讨论、同意和签名现象普遍存在。rn 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比较普遍。
  • 摘要:目的:了解1995-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rn 方法: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所有血培养阳性的患者病史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应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应用WHONET5.0进行分析。rn 结果:华山医院1995-2004年10年间病史资料完整的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共395例,共分离获4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7.4%、革兰阴性菌占45.1%、真菌占7.6%。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1.4%)、金黄色葡萄球菌(17.9%)、大肠埃希菌(13.6%)、肺炎克雷伯菌(10.8%)、念珠菌属(7.4%)、肠球菌属(6.0%)、假单胞菌属(6.0%)及不动杆菌属(3.7%)。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耐药程度高。rn 结论: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略高于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耐药程度高。念珠菌属在血流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血流感染患者多有基础疾患或诱发因素。
  • 摘要:目的:了解乡村医生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rn 方法:采用自拟问卷对陕西省100名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rn 结果:对于普通感冒发热病人,4.6%的乡村医生通常不用抗菌药物。乡村医生非常需要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救治等知识。rn 结论:乡村医生应注意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有必要对乡村医生进行相关培训,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摘要: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心脏心内膜微生物感染疾病。它是一种致命的感染,感染患者死亡率高达16%~25%。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具有杀菌活性的抗生素被认为是治疗感染性性心内膜炎患者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受性的出现,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使用增加,成为治疗严重的MRSA感染的首选方法。然而,随着万古霉素的使用增加又导致了MRSA对其敏感度的下降,出现了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此,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的抗生素,其中就包括达托霉素。
  • 摘要:利奈唑胺(linezolid)是新型噁唑烷酮类抗生素,成为35年来首次上市的结构全新的抗菌药。本类药物可能通过与50S核糖体亚基P位点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产生抑菌作用。对各种G+均有抗菌活性。本文针对国内外资料综述其作用机制、抗菌活性、药理、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
  • 摘要:伊曲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对浅表真菌、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对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类目前具有前景的全新合成以及现有药物结构修饰的几类抗结核药的新药研发策略。结果表明近几年,随着耐药结核和HIV的流行形势日趋严峻,抗TB新药研发受冷落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1998年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使将M.tuberculosis特有的基因作为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成为可能;组合化学与DNA芯片技术结合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将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同时,全新作用机制抗结核药物的筛选,结核治疗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滞留菌群生物学特征的研究等各项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将很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将6个月的疗程缩短至几周,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提高对TB的控制力。
  • 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实施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rn 方法:临床药师通过资料查询,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全程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将工作重心放在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监测和处理上进行药学监护。rn 结果:药学监护共73天,在有效性方面,患者隐球菌计数两次阴性,病情好转出院;在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药学监护按计划完成。rn 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方案制订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药学监护,可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摘要:临床致病菌对第三代头抱菌素的耐药情况严重,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报道的不同地区临床致病菌对抗菌药物头孢他啶的耐药现状以及变化趋势等方面的资料做一综述。
  • 摘要: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对临床分离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rn 方法:多重PCR法鉴定屎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类型,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lO种抗菌药物MIC值。rn 结果:75株临床分离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均携带vanA基因。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均敏感,MIC范围1-2mg/L。对于红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万古霉素敏感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0.2%、13.9%、38.6%和37.6%,而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对上述4药的耐药率分别为64.5%、8.0%、18.5%和5.3%。rn 结论:利奈唑胺对我国临床分离万古霉素敏感和耐药屎肠球菌均具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配比头孢呋新/他唑巴坦(cefuroxime/tazobactain 1:1、2:1、4:1)、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阳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以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MIC值,以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产酶株。rn 结果:对本次研究收集的2005.1-2006.1共计致病菌104株进行了MIC测定,其中65%的菌株产β-内酰胺酶,不同配比的头孢呋新/他唑巴坦联合制剂对除MRS以外的其它革兰阳性球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头孢呋新/他唑巴坦3个配比中以1:1配比的抗菌作用较为合理。rn 结论:头孢呋新/他唑巴坦(1:1)为一个强效广谱杀菌药物。
  • 摘要:目的:介绍我国不同地区教学医院分离的社区和院内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rn 方法:分析来自中国6个耐药监测网的耐药信息,评价细菌耐药性的年度变化。rn 结果:多个监测均显示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高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中以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茵的最主要耐药机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Is)。对于产ESBLs菌株,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敏感率显著低于头孢他啶。另外,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令人担忧。临床上分离率较高的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均属于易产.AmpC酶的菌株。沙雷菌、摩根菌等较少产AmpC酶。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碳氰酶烯类药物(亚胺堵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接近100%),继之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近年来产AmpC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和对碳氰酶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菌已经出现并有增多的趋势。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最高的药物为多粘菌素B(大于95%,SEANIR监测),其次为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约为70%)等。多重耐药菌株(MDRP)发生率在2003—2006年约为15—20%。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率最高的药物为多粘菌素B(大于98%,SEANIR监测),其次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米诺环素(耐药率约为20%)。MDRP在2003年为33%,2004年为48%。而2005年SEANIR监测中MDRP的比例为45.2%。在2006—2007年CARES监测中为53.97%。MRSA的发生率约为全部金葡菌的48-69.2%。不同地区的MRS有较大差异。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达托霉素的敏感率在各个监测中均为100%,继之为复方磺胺(60-75%)。利福平(45.3-68.4%)等。国内糖肽类耐药肠球菌的报道较少。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的发生率低于5%。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的发生率按2007年的CLSI折点在2005年监测为46.2%(GPRS)和61%(CHINET),2006年为20%(GPRS)。由于株数少,耐药率数据波动较大。rn 结论:中国教学医院的细菌耐药现状日益严重,需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 摘要:目的:了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7年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rn 方法: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或MIC法(自动化仪器)检测临床分离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WHONET5.3软件分析数据。rn 结果:临床分离的4012株细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7.2%,革兰阳性菌占32.3%。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55.6%、53.4%,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0株,其中4株为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26株为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检出率分别为67.8%、27%,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仍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均小于3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70%。rn 结论:从我院住院患者分离的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MRSA、MRCNS及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检出率高,检出30株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万古霉素对临床常见的革兰阳性菌保持很高的活性。
  • 摘要:针对当前喹诺酮类的不合理应用主要表现:①在一些病毒性感染为主的呼吸道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广泛应用喹诺酮类;②无指征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氟喳诺酮类;③不进行病原菌药敏测定,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感染;④有可能导致细菌耐药的一日多次小剂量给药的治疗方案在我国仍普遍采用。提出氟喹诺酮类的合理使用应从正确掌握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以及引入能减少耐药性和增进疗效的给药方案两方面进行。
  • 摘要:与身体其他部位细菌感染略有不同,患者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持续时间越长,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不良预后与开始抗菌治疗前CSF中存在大量抗原或大量微生物有关,给予抗菌治疗24小时后CSF中细菌仍未清除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一个高危因素。延误抗菌治疗可能与临床转归差有直接关系。针对抗菌药物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以及常用抗菌药物在脑脊液中的分布状况,提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案。
  • 摘要: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DR-3355)是迄今唯一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肺炎治疗的氧喹诺酮类(Fluroquinolones,FQ)药物。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给药方案为500-750mg,每日一次给药。在所有纳入的研究中,左氧氟沙星的应用时间基本为7-14天,对治疗结束时患者的细菌感染治疗的临床有效率、细菌学清除率进行了比较。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其中2项研究纳入患者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由于泌尿系感染患者纳入数目较少,未能对此进行亚组分析。因此,本系统评价的结果较适用于呼吸系统感染,对于左氧氟沙星在泌尿系感染和其他感染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此系统评价报告对左氧氟沙星的耐受性良好提出了质疑,因此在临床使用左氧氟沙星要严格按适应症应用,在糖尿病患者应慎用,同时注意监测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rn 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及向厂家索取资料,全面收集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万古霉素TDM组和非TDM组在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rn 结果:共纳入3个研究,总计332名患者,分为TDM组和非TDM组进行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万古霉素TDM组和非TDM组抗感染所需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WMD=-3.12,95%CI(-6.58,0.34),P=0.08];感染控制累计剂量两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WMD=-4.71,95%CI(-10.00,0.58),P=0.08];肌酐清除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4,95%CI(-0.23,0.31),P=0.77]。其他包括肌酐水平、肌酐升高百分率以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TDM组和非TDM组均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TDM组中Cmax>25μg/mL组与Cmax<25uμg/mL组比较,结果显示万古霉素用药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2.90,95%CI(-19.22,-6.58),P<0.0001];累计剂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70,95%CI(-20.61,-2.79),P=0.01];CRP浓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80,95%CI(-3.51,-O.09),P=0.04]。rn 结论:TDM组和非TDM组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但TDM组中Cmax>25μg/mL组与Cmax<25uμg/mL组比较,疗效和安全性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因研究质量及研究样本的局限性,尚需进行高质量、大样本、全面的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进一步证实万古霉素TDM的必要性。
  • 摘要: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最常见的眼部感染性疾病,可以发生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中。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Koch-Weeks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和结膜表面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先为粘液性,后呈脓性。由于分泌物多,常使上、下睫毛枯在一起,以致早晨起床时睁眼困难。急性细菌性结膜炎通常不引起永久性的视力下降和眼部结构损伤,并具有明显的自限性,即使不予治疗也可在10-14天内痊愈,局部抗菌素治疗后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因此急性细菌性结膜炎非常适合作为眼用抗菌药物临床评价的研究模型。为了使国内研究者更好的了解眼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临床试验的设计,本文参考了部分药物用于注册上市的相关临床试验及其他有关文献报道,并结合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就眼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临床试验的设计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对四种一类新药Ⅰ期临床耐受试验中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分析讨论,探讨新药Ⅰ期临床耐受性研究中安全性评价的规律。rn 方法:通过对盐酸埃他卡林片、D-聚甘酯注射液、注射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rhGLP-1(7-36)]、乳酸卡德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I期临床耐受试验,观察分析不良事件。rn 结果:此四种新药在设计剂量下,有良好的耐受性,仅有部分受试者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rn 结论:通过对新药Ⅰ期临床耐受试验不良反应事件评价及规律探讨对发现新药不良事件的苗头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在中国志愿者中评价连续5天应用盐酸安妥沙星片剂对健康受试者QT/QTc间期和心律影响。rn 方法:随机、双盲与开放、4交叉给药方法。24例受试者先后服用400毫克安妥沙星、200mg安妥沙星、400毫克莫西沙星和安慰剂。每次试验一周,两次试验间隔10天。给药前、期间、结束时多次描记心电图,每个时间点描记三次。同时采集进行血药浓度分析所需的血样本。一周和结束时按方案要求进行安全性检查。rn 结果:24名受试者(男女各12名)入选并完成试验。安妥沙星和莫西沙星给药后都可引起QTc延长,但安妥沙星引起的延长较莫西沙星短且没有达到危险程度。rn 结论:安妥沙星可引起QTc延长,但没有危险。而且其延长与药物浓度无关。
  • 摘要: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乳酸卡德沙星浓度的方法。rn 方法:以甲磺酸加替沙星为内标,血浆样品经6%高氯酸沉淀,取上清50μl进样分析。色谱柱:Angilent SB-C18柱(4.6×150mm,5μm),柱温28℃;流动相:A相:乙腈,B相水相(50:50)(内含0.2%的三乙胺,0.05mol·L-1的KH2PO4),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86nm。rn 结果:乳酸卡德沙星在0.1~1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n=5),相对回收率为96.41~109.52%,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在2名中国健康受试者3h恒速静滴卡德沙星400m后,卡德沙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符合开放二房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Cmax Was 3.39,4.04μg·mL-1,t1/2β(消除半衰期)7.74,6.73h,AUC0-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32.35,28.26mg·h·L-1。rn 结论:此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用于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卡德沙星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符合二室模型。
  •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rn 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以去甲万古霉素为内标,血浆样品经10%三氯乙酸沉淀,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Aq(4.6mm×250mm,5μm),以0.025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pH值3.20)-甲醇(83:17,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流速为1.0 ml·min-1。rn 结果:万古霉素的线性范围为0.49~100.91μg·ml-1(r=0.9949),万古霉素的提取回收率为(71.88士0.02)%~(88.08士0.08)%,批内、批间精密度分别为0.67%~6.23%和6.23%~9.68%。rn 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和药代研究。
  • 摘要:目的:对目前国内市场中四厂家生产的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制剂进行质量评价,为严格质量控制以及临床选择品种提供科学的依据。rn 方法:建立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中万古霉素B及有关物质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同时考察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和万古霉素含量,按国家药品标准方法对4厂家共10个批次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进行质量评价。rn 结果: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按照国家药品标准评价,4厂家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和万古霉素含量均符;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B及有关物质,A厂、C厂3个批次的产品均合格,B厂的产品有2批次不合格,D厂的产品有1批次不合格。4个厂家10批次产品按日本和美国药典标准评价均合格。rn 结论:在所有本研究采集的样品中,按国家药品标准评价,A厂和C厂的产品均合格,B厂和D厂部分批次的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
  • 摘要:目的:探讨I类切口手术(甲状腺、乳腺)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rn 方法:调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7年1月~2007年12月出院的乳腺、甲状腺手术患者病历718份,对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总药费、抗菌药费、用药时间、用药种类、费用类型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达99%,使用抗菌药物频度居前三位的为青霉素类(261例次),β-内酰胺酶复方制剂类(181例次),喹诺酮类(112例次);用药时间主要在术后,最短1d,最长18d,平均用药时间8.7 d;单一用药占77.99%,二联用药占16.57%,三联及以上用药占5.29%。抗菌药物占药物费用的平均比率是38.96%。rn 结论: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时间应遵守相关的指导原则。
  • 摘要:目的:了解肿瘤病人不同手术切口类别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提高我国肿瘤病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水平。rn 方法:根据“卫生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11月7月-2008年6月外科系统肿瘤手术科室出院病例,科室包括:普通外科、妇科、头颈外科、胸科、泌尿外科等。每年度分别从3月、6月、9月、12月第二周手术科室出院病人的病历中随机抽取15份进行调查研究。总计832例出院病例,共抽取60份病历作为研究调查样本。根据设计好的表格内容,逐一填写。用计算机SPSSl.2.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rn 结果:4次抽取的病例数、患者男女比例、年龄、手术以及手术切口类别情况在统计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代表性;Ⅱ类切口33例,I类26例,Ⅲ类1例,切口感染率为0;Ⅱ类切口手术比I类其手术时间、抗菌药物的药品种数、抗菌药物的用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都相应延长或增加,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率100%。I类平均使用1.5种,疗程4.8天;Ⅱ类1.9种,疗程7.7天。用药选择头孢类占68.3%(41/60),喹诺酮类占到41.7%(25/60),头孢菌素类和帕珠沙星联合使用率为52.8%(19/36)。rn 结论:不同手术切口类别感染控制很好,但是否都应该进行抗菌药物预防及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有待于我院药敏情况进一步的研究。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使用时间和联合用药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 摘要:本文列举了2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多种耐药菌混合感染的病例,并对其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出现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就此2个病例,分析有关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以及该菌日渐成为院内获得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要原因。针对此2个病例的治疗过程,实例分析鉴别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定植菌还是致病菌的判定方法,并对混合菌感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临床对策。本文详尽叙述了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多种耐药菌混合感染治疗的判断思考过程,以及选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剂量、使用方法的细节思考,并将文献复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地完整表述。本文可为临床针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多种耐药菌混合感染的治疗提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参考。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rn 方法:统计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药库发出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原始数据,将同一药品的不同剂型和不同规格的使用金额合并统计,以各药品年消耗金额、用药剂量、用药频率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为临床抗感染首选药物。rn 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少数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
  •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结核的诊断和治疗。rn 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行骨髓活组织检查诊断为骨髓结核的40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rn 结果:发热35例,咳嗽胸闷17例,腹胀、腹痛5例,腹水16例,胸水17例,肝脾均肿大13例。关节痛3例。痰涂片抗酸杆菌6例阳性,血清白蛋白降低40例,血常规异常38例,胸部影响学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3例,16例未见结核病变。病理检查22例发现上皮样肉芽肿,1例发现干酪样坏死,12例活检组织抗酸染色查到抗酸杆菌。27例除有骨髓结核外,尚伴有一种或多种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21例经联合抗结核化疗好转出院,6例死亡。rn 结论:骨髓结核是血行播散型结核在骨髓的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长期高热待诊的病例,应考虑行骨髓活检,骨髓结核一经诊断,应立即行联合抗结核化疗。
  • 摘要:多尼培南是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多种G+、G-菌均具有良好活性,尤其是对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且对人脱氢肽酶(DHP-1)稳定,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本文针对国内外资料综述其作用机制、抗菌活性、药理、毒理、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
  • 摘要:除少数抗生素外,肾脏排泄在大多数抗生素体内消除方面起主导作用。肾脏表达的转运蛋白对抗生素的分泌和重吸收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肾脏转运蛋白的种类、分布、作用、以及对抗生素清除过程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做简要综述。
  • 摘要:自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成后,国内外对这类药物进行了不断的研制与开发,现已发展为第四代。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这类药物也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方面的不良反应,心脏的毒性,光毒性反应,软骨毒性及肌腔损伤,肝脏、肾脏毒性、血糖代谢方面的异常等,特别是某些品种因其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停止研发、试验及临床应用。对此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以便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大量新药不断的涌出,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品。如何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是目前各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治疗的时间,减轻患者负担,还能够减少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
  • 摘要:目的:为临床常用的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理论数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rn 方法: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测定387株革兰阴性菌对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rn 结果:多数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耐药率明显增加。rn 结论:此三种抗菌药物对阴性菌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为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但多数革兰阴性菌对其耐药率明显增加,特别是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显著增加。综合药代动力学特点,它们抗菌作用侧重点不同。
  • 摘要:目的:探讨非粒细胞缺乏的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应用北京金山川公司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rn 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浆中(1-3)-β-D葡聚糖含量为3.01±1.87 pg/ml;深部真菌感染组为187.87±206.84 pg/ml;细菌感染组:8.44±5.59 pg/ml。经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健康对照组与深部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有显著差异(p<0.01);深部真菌感染组与细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有显著差异(p<0.01);健康对照组与细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G试验方法检测血浆(1-3)-p-D葡聚糖可作为真菌感染的一个诊断指标,以20pg,/ml为诊断阈值其敏感性、特异性较理想。
  •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外科颅脑损伤病人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及时有效的救治病人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脑外科送检的各类标本,按常规方法培养分离后,经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系统鉴定,用K-B法做药敏试验,结果采用WHONET5.3软件对它们进行耐药性分析。rn 结果:①2005~2007年脑外科送检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0.9%、19.1%和23.6%,呈逐年上升趋势;总的分离率达18.8%,居分离菌的首位。②7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以呼吸道感染标本最多,占53.89%(42株),创口分泌物次之,占23.1%(18株)。③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最高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但对比最早期研究的耐药性已经有所上升,其他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④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则呈明显逐年上升趋势。rn 结论:我院脑外科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率及耐药率较高,并逐年增加,已成为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应引起临床医生与院感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 摘要:目的:调查和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提高IE的诊治水平。rn 方法:按Duke诊断标准纳入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4年6月至2008年10月收治住院的205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心脏病情况、主要临床表现、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结果及预后等资料。rn 结果:205例IE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69例(33.6%),先天性心脏病61例(29.8%),无心脏病基础42例(20.5%)。临床表现主要为心脏杂音175例(85.4%),发热161例(78.5%)和进行性贫血124例(60.5%)。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183例(89.3%)。156例患者做血培养,阳性率为40.4%(63例),其中最常见为草绿色链球菌(31例,49.2%),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28.6%)。使用最多的抗生素为青霉素(63.9%),联合用药最多者为青霉素+氨基糖苷类(47.0%)。108例IE经单纯内科治疗,病死率为3.4%(4/108);97例经抗感染治疗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病死率为3.1%(3/97)。rn 结论:IE的基础病因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草绿色链球菌仍是主要致病菌,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IE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及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成功治疗IE的关键。
  • 摘要:目的:了解湘雅医院深部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菌种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rn 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08年3月间临床分离的念珠菌140株,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FrFEK2全自动鉴定仪及配套酵母样真菌鉴定卡YBC作念珠菌菌种鉴定,用ATBTMFUNGUS 3真菌药敏卡对念珠菌进行五种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A)、依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和5-氟胞嘧啶(5-FC)的体外敏感试验,并对此140例感染者的病例进行资料统计分析。rn 结果:念珠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五种,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占52.8%;其他依次为热带念珠菌占17.9%,光滑念珠菌占14.3%,近平滑念珠菌占7.8%,克柔念珠菌占4.3%,其他念珠菌占2.9%。140株念珠菌对AMB、FCA、ITR、VRC和5-FC的耐药率分别为2.1%、2.9%、9.3%、O.7%和2.9%。rn 结论:念珠菌感染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引起,对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5一氟胞嘧啶有较高的体外敏感性。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念珠菌的感染机会,应加强念珠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 摘要:目的:评价普卢利沙星片治疗临床常见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共入选病例255例,进入PP(符合方案集)分析249人,其中:试验组124例,对照组125例。普卢利沙星片和左氧氟沙星片均为200mg/次,每日2次口服,疗程7-14天。rn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90.32%和85.60%,总有效率分别为95.97%和95.2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100%和98.98%;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5%和3.94%。rn 结论:普卢利沙星片治疗急性呼吸和泌尿系统感染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外眼细菌性感染(细菌性结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试验组40例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照组40例用氧氟沙星滴眼液,观察疗效,疗程与不良反应,测定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与氧氟沙星滴眼液对结膜囊或角膜病灶分泌物细菌培养分离的敏感率。rn 结果:两药疗效无差异,但左氧氟沙星组疗程明显比氧氟沙星组短;细菌药敏试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为96.25%,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85%,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rn 结论: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具有抗菌谱广、活性高、使用安全等优点,是治疗外眼细菌性感染(细菌性结膜炎,细菌性角膜炎)较好选择。
  • 摘要:目的:评价男性和女性健康受试者禁食/进食条件下单次口服300mg盐酸安妥沙星片剂的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rn 方法:开放、随机、单次给药、交叉试验研究。将人选12名健康受试者,其中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各6名。根据随机分配表分配受试者在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禁食或进食条件下服药。洗脱期14天。rn 结果:6名男性和5名女性受试者完成研究。绝大多数受试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进食和禁食条件下给药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男性和女性受试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经统计分析,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显著性。进食和禁食条件下给药的尿药累积排泄率,也没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食物对盐酸安妥沙星片剂的吸收和体内过程没有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盐酸安妥沙星片剂体内过程与耐受性类似。
  •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测定血清和尿样中头孢他啶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rn 方法:采用Alltima C18(53mm×7mm 3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02 mol·L-1KH2PO4:甲醇=85:15(υ/υ),流速为2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rn 结果:血清样品在0.25~50μg·mL-1范围、尿样在5~25μg·mL-1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对血清样和尿样,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115%和102%~105%,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6.0%。整个分析时间在3min以内。12名受试者静脉给予1000mg头孢他啶后,获得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Cmax(70.58±8.23)μg·mL-1,t1/2(1.89±0.57)h,AUC0-24h(139.0±19.5)μg·h·mL-1,0~24h尿累计排泄率为78.9%±17.2%.rn 结论:与5μm填料色谱柱常规分析所需相比,3μm填料的色谱柱可以显著提高测试速度。本方法简便、快速和准确,可用于头孢他啶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摘要:左奥硝唑为第三代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奥硝唑的左旋光异构体,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左奥硝唑具有与消旋体同样的抗微生物谱、抗厌氧菌活性及相似的药动学特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明显较消旋体或右旋体弱,而且其原料药对光、高温的稳定性均优于消旋体。左奥硝唑目前在国内外均未上市,为一类新药。本研究通过对国产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单次给药及多次给药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进行考察,以初步评价该药物在中国健康人体的用药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性质,为该药物的Ⅱ期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氟康唑片(唑类抗真菌药)在中国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rn 方法:10名维吾尔族和10名汉族健康受试者,口服氟康唑片200 m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氟康唑浓度,DAS Ver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rn 结果:氟康唑片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受试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4.99土1.05)、(4.91±0.67)mg·L-1,tmax分别为(2.30士0.95)、(1.90±0.91)h,t1/2分别为(30.47土6.27)、(31.41士2.90)h,AUC0-96分别为(176.26±22.08)、(190.08土33.17)mg·h·L-1,AUC0-∞分别为(199.93士30.18)、(218.18土40.43)mg·h·L-1。rn 结论:维吾尔族和汉族受试者单剂量口服氟康唑片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摘要:比阿培南(biapenem)为一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β-内酞胺类中唯一对静态细菌也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作用机制是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具有很强的结合性,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金葡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点1,4以及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点2,4具有强的亲和性。比阿培南在体内的测定方法据报道有微生物法和HPLC法。报道中的HPLC法采用超滤管离心的方法进行样品处理,成本较高。本试验采用乙腈沉淀与二氯甲烷萃取浓缩的方法,成功地对给药后的血、尿生物样品进行了测定,并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
  •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紫外法检测利奈唑胺在国产肉汤基质的药物浓度,为研究利奈唑胺在体外药效学模型中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方法学依据。rn 方法:350μ1 MH肉汤样品,15%高氯酸沉淀蛋白后,离心后取上清液50ul进样测定。Venusil XBP C8(4.6mm×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水:乙腈(80:20),流速1.5ml/min,紫外检测波长251nm,室温。rn 结果:线性范围0.5~40μg/ml(r=0.9996)。低、中、高浓度的绝对回收率均大于90%,相对回收率在96%~98%,日内、日间RSD分别小于2%和4%。最低检测浓度为0.5μg/ml。本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体外药效学模型中药物测定。
  • 摘要:目的:评价氧氟沙星滴眼液国产品东康明(A)与日本品泰利必妥(B)的产品异同。rn 方法:(1)在2800LX光照10天,及40℃、50℃、60℃RH75%考核180天,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变化,比较其稳定性;(2)临床观察各35病例比较评价其对细菌性感染结膜炎、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rn 结果:2800LX光照10天,(A)含量99.80%→94.12%; (B)含量100.3%→98.86%(P<0.05)明显差异;40℃、50℃、60℃RH75%考核180天,测定其含量推算出(A)有效期(保质期)3.27年,(B)则为3.41年,均为三年以上,无明显差异。临床观察结果(A)与(B)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88.5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6.77%和96.67%(P<0.05)无明显差异。rn 结论:两国产品质量稳定性与临床疗效均相当。
  • 摘要:目的:进行临床分离耐药性质粒DNA全序列分析研究,了解耐药基因水平传播的分子机制。rn 方法:对一株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接合试验,采用全基因组鸟枪打碎法测定接合质粒DNA全长序列;Etest法测定13种药物最小抑菌浓度。rn 结果: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所携带多重耐药性质粒DNA序列全长67850bp,共含有70个潜在的基因,包括质粒复制、稳定性相关基因、接合相关基因、转座子元件以及多个重要的耐药基因,如qnrAl、aac(6’)-Ib-cr和CTX-M-24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rn 结论:该质粒具有典型的多重耐药性质粒结构特征,其分子进化过程发生了多次整合和重组,显示耐药基因在质粒之间的传播。
  • 摘要:目的:了解3类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在阴沟肠杆菌中流行情况。rn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005年1月~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101株阴沟肠杆菌中qnrA、qnrB、qnrS、aac(6’)-Ib以及qepA基因,对aac(6’)-Ib基因阳性菌株采用FokI酶切确认aac(6’)-Ib-cr基因,同时检测ESBL及AmpC酶的产生情况。rn 结果:101株阴沟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32.7%。41.6%(42/101)菌株携带qnr基因及/或aac(6’)-Ib-cr基因,其中携带qnrr基因39株(38.6%),携带aac(6’)-Ib-cr基因7株(6.9%),有4株同时携带qnrB4及aac(6’)-Ib-cr,未检测到qepA基因。qnr基因阳性菌株中qnrA 19株、qnrrB 18株、qnrS 3株 (其中1株同时含有qnrB和qnrS)。环丙沙星耐药与敏感菌株中qnr基因率分别为48.5%(16/33)及32.8%(21/64),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产ESBLs与非产ESBLs菌株中qnr基因阳性率分别为60.0%(15/25)及31.5%(24/76)(P=0.60)。rn 结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检出率高,在环丙沙星敏感阴沟肠杆菌中qnr基因的检出率与耐药株中的检出率相仿。
  • 摘要:目的:明确我国五个不同地区医院中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水平,探讨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外膜蛋白OprD2与耐药的关系。rn 方法:收集国内五个地区临床分离的14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Etest法检测其对十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双纸片法进行金属酶筛选,PCR法扩增金属酶基因型;采用逆转录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不产金属酶菌株外膜孔蛋白OprD2的表达情况。rn 结果: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及氨曲南均有较高耐药率,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金属酶筛选试验共检测出金属酶表型阳性菌株12株,PCR扩增均为VIM-2阳性。不产金属酶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外膜孔蛋白OprD2 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128株菌株均存在OprD2表达降低,其中35株菌株(27.3%)无OprD2的表达,104株菌株(85%)OprD2表达显著降低。耐药组OprD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外膜孔蛋白OprD2表达水平的降低是我国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最主要原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