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9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5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60777篇;相关期刊672种,包括父母必读、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家畜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72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家禽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第二届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等;生长曲线的相关文献由4870位作者贡献,包括康相涛、杜炳旺、李辉等。

生长曲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5 占比:2.11%

会议论文>

论文:91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60777 占比:97.74%

总计:62183篇

生长曲线—发文趋势图

生长曲线

-研究学者

  • 康相涛
  • 杜炳旺
  • 李辉
  • 王玲
  • 张勇
  • 徐勇勇
  • 段修军
  • 王伟
  • 田亚东
  • 陈长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泓舟; 杜木英; ZALAN Zsolt; HEGYI Ferenc; 吴良如; 张同芳; 郑炯
    • 摘要: 为了探究竹笋膳食纤维(bamboo shoot dietary fiber,BSDF)作为益生元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以常见益生元菊粉为对照,检测了BSDF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抗消化性,以及对乳酸菌L1(Lactobacillus fermentum)、L2(Lactobacillus plantaum)生长过程中pH值、总酸含量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BSDF中总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64.90%、58.12%、6.78%,相对含量较高的单糖有葡萄糖(39.72%)、阿拉伯糖(12.77%)、木糖(12.69%)。BSDF在胃肠液中具有一定的抗消化性,模拟消化6 h后,BSDF在人工胃液(pH=3.5)和人工肠液(pH=7)的水解率分别为15.54%、31.08%,均低于菊粉对照组。对于乳酸菌L1,随着BSDF添加量的增加,培养基中的菌群浓度不断增加,BSDF相比于菊粉更有利于乳酸菌L1生长。对于乳酸菌L2,随着BSDF添加量的增加,总酸含量逐渐增大,乳酸菌的益生效应也随之增强。该研究可为BSDF作为益生元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张雅岚; 曾丹; 范蝶; 宋凤格; 宁中华
    • 摘要: 为探究雏鸡不同初生重对后期体重和均匀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初生重雏鸡的生长发育规律,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及Gompertz非线性模型对123只某褐壳纯系蛋种鸡体重进行0~12周龄生长曲线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初生重与12周龄体重极显著相关,并对12周龄体重有极显著影响;Gompertz生长曲线模型显示,不同初生重组体重拐点均在9周龄以后出现,36.2~38.6 g的初生重合格群体拐点周龄出现最晚,拐点体重最大,分别为10.27周龄、815.77 g;28.8~33.5 g的初生重最低群体在9.65周时的拐点体重最小,为728.39 g;41.2~44.4g的初生重最高群体拐点周龄出现得最早,为9.30周龄,并在0~12周整体保持较高体重。初生重最小组在12周龄体重合格率能达到77.78%,且剔除初生重最小组前后组成的两群体体重均匀度无明显差异。
    • 邱敏华; 杨守深; 包银莉; 赖州文; 黄艺珠; 章亮; 黄翠琴
    • 摘要: 本试验主要研究丁酸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并用醋酸进行对比试验,为丁酸代替饲用抗生素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采用牛津杯法检测丁酸、醋酸(0.125%~4%)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并使用酶标仪测定细菌在LB肉汤(0.025%~0.1%)中0~24 h的OD600值,根据相应数值绘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在牛津杯法中,4%丁酸、醋酸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分别达22 mm、28 mm;浓度为0.5%时,抑菌圈直径仅为9 mm、10 mm;浓度为0.25%、0.125%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抑菌圈。酶标仪测OD值法中,丁酸、醋酸浓度为0.1%时,大肠杆菌经过24 h检测其OD_(600)值基本不变;浓度为0.075%的OD值在19 h才有轻微增长。丁酸和醋酸对大肠杆菌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大。
    • 刘韶娜; 张斌; 相德才; 赵智勇; 赵彦光
    • 摘要: 为了研究迪庆藏猪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更好地指导生产和管理,对0~6月龄的迪庆藏猪杂交后代A品系进行体重测定,采用Logistic和Gompertz两种非线性曲线模型,数据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Logistic和Gompertz模型的拟合度均在0.99以上,都能够较好地拟合迪庆藏猪杂交后代A品系体重的生长曲线,拟合值与实际生长值基本吻合,通过对比发现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更好。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迪庆藏猪杂交后代的生长曲线,拟合的拐点体重和拐点日龄分别为71.93 kg和180.11 d。
    • 许春芳; 余春平
    • 摘要: 选取肉桂酸钾、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4种食品防腐剂,以大肠杆菌为目标菌,检测4种防腐剂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同时绘制大肠杆菌在各种防腐剂作用下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对大肠杆菌抑菌能力大小依次为肉桂酸钾>脱氢乙酸钠>山梨酸钾>苯甲酸钠。当质量浓度为4 g/kg时,肉桂酸钾、脱氢乙酸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依次为85.09%±0.79%,78.03%±1.89%,66.39%±2.51%,58.2%±0.58%。肉桂酸钾对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影响最显著,强过其他3种传统的食品防腐剂。
    • 孙天奇; 秦佟童; 张睿; 陈菁青; 唐玉玲; 任延玲; 邱业峰
    • 摘要: 目的观察脐疝(umbilical hernia,UH)大鼠模型表型及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全同胞交配法对自发UH大鼠进行近交繁育,建立遗传性UH大鼠模型,观察表型特征、生长曲线、脏器系数、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等生物学特征。结果所培育的UH大鼠脐疝发病率保持100%,外观、解剖、病理等特征明显;雄性个体体质量自第4周起较同龄SD大鼠低,雌性无显著差异;脾脏较同龄SD大鼠偏大;部分血液常规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与SD大鼠有显著差异。结论遗传性UH大鼠模型表型特征明确,生物学特性有别于SD大鼠,可作为研究UH致病机制及易感基因的良好动物模型。
    • 邱润辉; 关飞虎; 王梓行; 郭嘉; 朱德馨; 张伟; 魏春燕; 霍明凯; 孙志华; 张辉
    • 摘要: 【目的】试验旨在构建牛种布鲁氏菌S2308的多铜氧化酶(BMCO)基因缺失株,探究缺失株的生长特性及在宿主细胞中的存活能力,并分析BMCO蛋白的结构。【方法】利用PCR扩增BMCO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Kan基因,通过融合PCR技术将3段基因进行融合。融合片段与pMD19-T载体连接,制作牛布鲁氏菌S2308感受态细胞,1800 V电压、400Ω电阻电转化至牛种布鲁氏菌S2308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Kan抗性的布鲁氏菌固体培养基中,筛选挑取阳性菌落,连续培养10代,检测第10代阳性菌落的遗传稳定性和生长变化趋势,将pBBR1MCS-4-BMCO融合质粒电转至能够稳定遗传BMCO基因缺失的牛种布鲁氏菌中,培养筛选阳性菌落。以感染复数(MOI)100分别用亲本株、缺失株、回补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平板计数法分别检测3种菌株在细胞内的生存能力。【结果】试验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522、539、1054 bp的BMCO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Kan基因;成功构建pMD19-T-BMCO-Kan融合片段重组载体;获得稳定遗传的BMCO基因缺失株,命名为S2308ΔBMCO;成功构建BMCO基因回补株,命名为ΔBMCO::BMCOS2308;缺失株和亲本株表现的生长曲线相同,均在12 h达到对数生长期,30 h进入平台期;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WA264.7后,与亲本株S2308相比,S2308ΔBMCO株在胞内的生存能力极显著降低(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MCO属于疏水蛋白,定位于胞质且含有大量的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延伸链,预示该蛋白具有多个结合位点。【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布鲁氏菌BMCO基因的缺失株和回补株,BMCO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其生长性能,但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存活能力显著性降低,初步分析了BMCO蛋白的结构,为后续布鲁氏菌分泌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李莉娜; 刘嘉; 赵力弘; 苗小猛; 唐继高; 李洪曙; 梁应林; 代国滔; 田宇杰; 韩雪; 张洁
    • 摘要: 为了解黔画乌鸡的生长发育规律,筛选出最佳的生长曲线拟合模型,运用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 3种生长曲线拟合模型对0~22周龄黔画乌鸡选育F2代的体重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Von Bertalanffy模型对黔画乌鸡的生长曲线拟合效果最佳(公鸡R^(2)=0.988,母鸡R^(2)=0.990),Logistic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差(公鸡R^(2)=0.981,母鸡R^(2)=0.980)。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公、母鸡的拐点周龄分别为10.830、9.758周,拐点体重分别为821.774、616.982 g。结论:Von Bertalanffy模型是拟合黔画乌鸡生长发育规律的最佳数学模型。公鸡模型表达式为:Y=2773.488(1-0.727e^(-0.072 t))^(3);母鸡模型表达式为:Y=2082.313(1-0.693e^(-0.075 t))^(3)。
    • 张孟雨; 米记茹; 李桂芳; 宋武昌; 张素珍; 孙韶华; 王永磊; 贾瑞宝
    • 摘要: 水华鱼腥藻(Anabaena aquae)是一种水体中常见的优势蓝藻,为水中嗅味的重要来源,且生长过程中释放的藻源有机物(AOM)对于水质有较大的影响。研究水华鱼腥藻不同生长阶段的产嗅特征和AOM特性对于藻污染控制有重要意义。建立水华鱼腥藻生长曲线,提取不同生长阶段的胞内与胞外有机物,通过气质联用分析、三维荧光扫描和液相-有机碳测试(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organic carbon detection,LC-OCD)等表征手段,对水华鱼腥藻生长过程中的胞内外嗅味物质和有机物的变化情况进行多维度解析。结果表明,本实验培养条件下水华鱼腥藻所产的嗅味物质主要是β-紫罗兰酮和β-环柠檬醛,主要存在于胞内有机物,平均浓度为2.90μg·L^(-1)和1.53μg·L^(-1)。其产嗅能力随着藻细胞的生长而减弱。AOM呈现出低分子亲水性的特征。三维荧光分析结果表明,胞外有机物主要含有类腐殖质物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胞内有机物内主要含有溶解性微生物代谢物质、络氨酸和色氨酸。生长过程中胞内有机物和嗅味物质随藻细胞的破裂逐渐泄露到胞外,胞内外有机物的组分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其浓度随生长阶段的不同会发生相应的改变。LC-OCD结果显示,AOM主要由低分子有机物构成,且溶解性有机氮含量较高。
    • 王立改; 曾延清; 汪波; 谭朋; 陈睿毅; 竺奇慧; 徐冬冬
    • 摘要: 本研究旨在建立黄姑鱼(Nibea albiflora)肠道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为海水鱼类肠道功能及其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提供细胞模型。以黄姑鱼肠道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胰蛋白酶(0.25%)、胶原蛋白酶(1 mg/mL)和透明质酸酶(0.16 mg/mL)联合消化法对肠道组织进行不同时间(0、20、40、60和80 min)的消化,并对消化后的肠道细胞及残留肠道组织分别进行台盼蓝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再通过显微镜观察确定终止细胞消化的最佳时间。在此基础上,对肠道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在传代培养过程中,通过分析细胞形态、细胞生长曲线和肠道上皮细胞标志性蛋白表达等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姑鱼肠道组织在消化40 min时便可以得到较多的肠道上皮细胞,在消化60 min时可以得到更多的细胞团,至80 min时肠道上皮细胞基本从基膜上全部消化下来,因此,本研究建议在40~60 min终止细胞消化为宜。所培养的传代肠道细胞呈"铺路石"形态,生长曲线呈明显的"S"形,经角蛋白-18(CK-18)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进一步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上皮细胞标志性蛋白封闭蛋白(Claudin)、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碱性磷酸酶(AKP)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培养的传代细胞中均有表达。综合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分离培养的细胞即为黄姑鱼肠道上皮细胞。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黄姑鱼肠道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为海水鱼类肠道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