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识人

知识人

知识人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71767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书摘、南风窗、社会学家茶座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3届学术年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知识人的相关文献由278位作者贡献,包括余世存、唐小兵、崔欣伟等。

知识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1767 占比:99.89%

总计:272063篇

知识人—发文趋势图

知识人

-研究学者

  • 余世存
  • 唐小兵
  • 崔欣伟
  • 张伟
  • 李宗陶
  • 杨国强
  • 耿占春
  • 赵园
  • 魏善春
  • 严从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察应坤
    • 摘要: 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以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为目标的,对于如何解决20世纪之初的农村危机,谋求农业、农村、农民的出路,不同的思想群体有着不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方式。吕振羽加入以王鸿一为核心的“村治派”,并担任《村治月刊》主编。受社会情境和个人经历变化的影响,吕振羽从一开始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下的乡村自治”,到后来转向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级斗争”来解决农村危机。吕振羽思想的变化,正反映出20世纪前期左派知识人由“社会改良”向“社会革命”转移的普遍性认识倾向。
    • 陈留生
    • 摘要: 杨绛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的喜剧作家,她的喜剧语言在中国现代喜剧语言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杨绛在知识人家庭中被孕育出知识人的生命诉求,她的喜剧是由知识人与小市民的生命诉求相撞击迸发的喜剧语言所铸就的.《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显示出杨绛独特的喜剧语言范式:以幽默喜剧语言为基调,多种喜剧语言元素融汇在一起的、高超的,雅俗共赏的喜剧语言艺术.
    • 郑江波; 亢姝婧
    • 摘要: 针对现有人性假设研究中普遍忽略具体对象及场景的现状,借鉴"经济人"假设的经典理论范式,以产品研发团队中的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提炼出"知识人"的具体内涵,并从个体和团队层面概括其重要的特征.进而,为了克服有限理性和知识不对称对"知识人"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知识协调人员这一重要的角色,并详细阐述了以团队学习为核心的知识协调机理,为企业建立与管理产品研发团队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原理基础.
    • 杨国强
    • 摘要: 1905年朝廷停科举,之后利禄之途归于学堂和游学.因此,与无所依傍的科举士人相比,后科举时代的知识人初生之日曾以其仕路畅达而独步一时.但时至民国,后起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之前的国家权力,利禄之途遂随之而断.而后,是李大钊所说的社会造就了知识人,社会又与之互相"枘凿",而不能"消纳之,应用之".因此,同为斯文一脉,与久被置于四民之首的士相比,后科举时代的知识人其实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作为一个过程,学堂产出知识人由"乡邑子弟,负笈城市"开始,所以知识人的形成与知识人的城市化实现于同一个过程之中.由此形成的知识人集聚于城市为二千年来所未有,而城市的不能消纳,又决定了集聚于城市空间中的知识人实际上大半进入不了城市社会之中.之后是外在的困厄与内在的忿怒交集,已经城市化了的知识人对于城市的对立和抵斥便成为20世纪中国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
    • 周治燕; 蒋立兵
    • 摘要: 高职"双师型"教师是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本土化的产物,其社会角色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以弗·兹纳涅茨基提出的知识人社会角色分类法为分析框架,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系统及其知识参与方式进行审思,通过解构与建构其社会角色以回答"高职双师型教师是谁"这一元问题.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工作场域具职业性、教育性和高等性等特点,其知识系统是由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知识和技术知识共融的"四位一体"知识样态构成,教师知识的参与方式为教导示范、学习研修、工艺改造以及社会服务.分析发现,伴随着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多元社会角色呈现层进式发展的模式.
    • 杨国强
    • 摘要: 清末民初是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初生期.与初生相应的,是他们正在别成一种社会群类,又常在脱散而不能归聚之中.知识人养成于学堂之内,而清末人所见的是学堂与学潮常常相伴,致"师生每成仇雠";之后由学堂之内走到学堂之外,民初人所见的又常是"凡国民中稍优秀者,无不鼓吹政治主义,逗挑政治感情",而"各据旗帜奋力相攻".这些记述说的都是知识人当中最有活力者,而反映的则是他们作为一个社会群类,整体上的不能以同类相聚而成其群体的存在.比之与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相连的科举士人,清末知识人是由朝廷兴学育才催生出来的,其背后没有一个自然养成的历史过程,所以,就此而论因果,则这种不能同类归聚而成群体,正是出自催生的知识群类因没有自然养成而犹末认识自己.以此为起点,而后漫长地演化于中国历史的变迁之中,初生的知识人才能一步一步地在更完全的意义上成为后来的知识人.
    • 杨国强
    • 摘要: 清末最后十年朝廷力行“兴学”,以国家权力大规模地催生出古所未有的学堂。其立意在于效西法养成人才,“拯此艰危”而图富强。但作为一个实际施行的过程,兴学于“库储一空如洗”之日,只能是“立学之费取之于农”,而后官府的捐税苛敛和抗官的“民变”因果递连,化为社会震荡;作为一个继科举而起的过程,学堂之“入校肄业,莫不索费”所造成的富民有“出身之荣”,贫民蒙“失学之苦”,在曾经的“科举之公”对照下,已成为一种随教育而来的社会不公平;作为一个育才的过程,常见于“乡邑子弟,负笈城市”,之后“归责亲戚故旧,无一可以入目”而成其“别树阶级,拒人千里”,与“民间最恶学堂”的互相对照,又以知识人和大众的深度隔阂演化为社会脱节。清末以急迫兴学为要务,而同时的社会震荡、社会不公平和社会脱节,则显示了这个过程所内含的历史矛盾。
    • 赵超越
    • 摘要: “本土化”之所以掀起伪命题之争,是因为该议题同时涉及了理论和西方知识,两者在不经意间被混为一谈.在澄清两者区别的基础上,理论的特点揭示了因其界定标准而导致的中国学界建构理论的外在困境,也即话语权的归属;同时,现实环境中的分工化、细粒化、计量化和实用化构成了中国学界建构理论的内在实践困境.即便如此,鉴于中国本土的条件以及实践的潜在可能性,建构的途径主要有输入学理、整理国故、现实抽象和全球视角.总之,就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而言,尽管理论建构仍然存在不小的困境,但是对于理论观的探讨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参考.
    • 谢健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开始,“归农运动”在中国知识界兴起,“下乡去”成为一部分知识人的选择.这些下乡知识人给乡村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但也引起了“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反思.与下乡知识人相比,本土知识人在乡村建设中的活动更能展现出乡村社会对于建设事业的反应.通过对华西实验区乡村工作群体的分析,可以发现中等学历的本土知识人群体对于“三农”及乡村建设有着不同的体察,这个群体参与下的乡村建设不仅意味着乡村一定程度“动起来”,而且能够更好地解决乡村工作中的问题.当然,本土知识人群体参与下的乡村建设实践也有着自身的优势与困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