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变

民变

民变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政府法制、瞭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第四届青年学者论坛等;民变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灵、宋振远、邓卫华等。

民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99.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46%

总计:216篇

民变—发文趋势图

民变

-研究学者

  • 李小灵
  • 宋振远
  • 邓卫华
  • 郑清坡
  • 杨湘容
  • 樊翠花
  • 陈岩
  • 刀尔登
  • 刘晨
  • 吕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锦花; 李飞
    • 摘要: 清末新政期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反对户口调查的风潮,此中原因既与户口调查的推行方式有关,又和户口调查的特殊性密不可分.1910年广东新安县依赖地方乡绅调查户口,与调查员郑善钧有纠纷的西乡乡绅郑文贯有意抗阻户口调查,不仅阻碍郑善钧获取经费,而且煽动妇女群起抵制.而官绅没有对新户籍制度、户口调查目的 进行有效宣传,使得民众大多在既有经验中将户口调查理解为旨在征调赋税.此种认识在少数乡绅关于户口调查是为征税、抽捐的言论,以及当时地方官府多次加税加捐的行为中得到强化.故民众为了自身利益,群起抵制.在新安县多次出现妇女冲击县衙、围城,并要求停止调查户口的事件.最终新安县虽运用武力镇压、威慑完成户口调查,但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而民众也未改变对户口调查的既有认知.
    • 杨国强
    • 摘要: 清末最后十年朝廷力行“兴学”,以国家权力大规模地催生出古所未有的学堂。其立意在于效西法养成人才,“拯此艰危”而图富强。但作为一个实际施行的过程,兴学于“库储一空如洗”之日,只能是“立学之费取之于农”,而后官府的捐税苛敛和抗官的“民变”因果递连,化为社会震荡;作为一个继科举而起的过程,学堂之“入校肄业,莫不索费”所造成的富民有“出身之荣”,贫民蒙“失学之苦”,在曾经的“科举之公”对照下,已成为一种随教育而来的社会不公平;作为一个育才的过程,常见于“乡邑子弟,负笈城市”,之后“归责亲戚故旧,无一可以入目”而成其“别树阶级,拒人千里”,与“民间最恶学堂”的互相对照,又以知识人和大众的深度隔阂演化为社会脱节。清末以急迫兴学为要务,而同时的社会震荡、社会不公平和社会脱节,则显示了这个过程所内含的历史矛盾。
    • 杨铭钰
    • 摘要: 巨大的社会变革会涉及多方利益,清末民初时期的新政与革命即是此种变革的代表。在清末自治和民初鼎革的社会巨变之中,许多民变和风潮因利益损益而起。宣统三年,江苏南汇县爆发了三次反抗动乱,第一次反抗动乱被时人称作南汇风潮,第二次则是以土匪为主要力量的反民军活动,第三次则是以抗租为名的反民国政府运动。三次反抗运动的原因看似不同,实则都是在社会巨变下对于自己利益的维护或对旧秩序的怀念。新的国家机器也在不断镇压反抗运动中艰难诞生。
    • 阳信生; 饶怀民
    • 摘要: 1910年爆发的长沙抢米风潮一直颇受学术界关注.审视该事件之起因、发展进程、各方反应及实际影响,不难发现这是一场集民变、绅变与"政变"于一体的社会抵抗运动,是清末地方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总爆发.本次风潮暴露了清地方政府危机应对、社会控制、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等方面的能力危机,直接冲击和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势力,加剧了清王朝中央统治和地方统治的合法性危机和现实治理困局.由此,民众、地方精英势力(立宪派绅士)、新军与清政府渐行渐远,湖南地方社会革命化、独立化的趋势愈加凸显,革命时机和条件渐次走向成熟.抢米风潮堪称辛亥革命的前奏和序曲.
    • 伍星尧
    • 摘要: 在清末政府所渐次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中,仿照西方化组织及训练模式建立起来的新式陆军,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比广宗及莱阳两场民变过程中新式陆军的表现及社会舆论的评价.可以发现,通过展现自身有效的组织模式而区别于旧式军队,新式陆军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与旧军队混淆不清而到泾渭分明的阶段变化.这种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所产生的优势,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渐为时论所认可,并在社会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形象.
    • 迟馨月
    • 摘要: 《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社会》为三峡大学胡俊修先生的社会史力作,后疫情时代,国家出台鼓励摊贩经济政策,随之而来的是对摊贩群体的治理和引导问题,对于过往的研究能给现实问题以启迪,应予以关注.整理了对摊贩群体研究的重要著作,分章节介绍了《流动摊贩》一书的主要内容,总结全书写作特点,指出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供其他读者参考.
    • 刘晨
    • 摘要: 江南是太平天国建立较稳定统治并有力推行各项政策方略的地区。太平天国政府作为该区域的政治实体,在应对社会危机和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努力,主要采取了“应变十策”,旨在完成由“打天下”向“坐天下”执政理念的转型。但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太平天国应对社会危机的成效不大,调控社会秩序的预期没有实现;但某些地区的太平天国地方当局在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仍能于社会建设领域有所建树,所以过去认为太平天国“重立不重建”的政权建设惯性也仅是相对而言的。政府调控和应对社会危机的政略实践,还是国家统治技术和社会战略的体现。太平天国的社会战略展现了太平天国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殊实态。我们发现太平天国的政治权力以较为积极的姿态向乡村社会渗透,不同于该时期绅权扩大的一般势态,占领区的绅权呈现被压缩的另面镜像。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清政府在重整社会秩序工作中有意识地继承江南绅权被压制的趋势,在更广范围内限制和约束绅权,激发了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的新一轮角逐,并对晚清政局产生了影响。这一视角还为我们客观理性地认知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切入点,呈现了太平天国复杂多重的历史面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