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兴学

兴学

兴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教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26种,包括西藏研究、当代贵州、华人世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次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等;兴学的相关文献由147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希诚、吕孟禧、吴中任等。

兴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99.3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68%

总计:148篇

兴学—发文趋势图

兴学

-研究学者

  • 侯希诚
  • 吕孟禧
  • 吴中任
  • 安采凤
  • 李爱慧
  • Bernard T. Ferrari
  • Jessica Goethals
  • 乐朋
  • 于良刚
  • 付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佳琪
    • 摘要: 《清稗类钞》是一部清代掌故遗文的汇编,其中的《清稗类钞·教育类》记载了比较全面的清代教育状况。清代的教育沿袭明代,设立官学和地方学校。同时,为了保持满族旧俗,统治者在教育八旗贵族时强调国语骑射为立国根本,设立八旗官学,专门培养八旗子弟的国语骑射。清代的民间资助办学,促进了清朝书院的发展。清代家庭教育,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十分注重家风教训,注意个人品德的教化和培养。
    • 任健
    • 摘要: 通过对王阳明相关文献的梳理,他在贵州悟道、论道、传道共计留下“二十四境”,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王阳明在贵州的真实生活,给贵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旅游、文化和精神财富,对王阳明在黔“二十四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王阳明谪居贵州近3年,给贵州留下了诸多宝贵历史财富,主要有涉及传道授业与兴学化民.
    • 杨群
    • 摘要: 明清休宁商人在商业上经营成功后,首先就是对子弟的教育持有迫不及待的态度;其次,他们不惜重金延请名师教育子弟并一掷千金投资教育;第三,休宁商人对子弟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涉及经商、业儒、从政和做人等各方面;最后,在教育上除了给愿意学习的子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综合运用"因材施教"和实践的教育方法.
    • 摘要: 他是大工商业家,凭借诚信果毅在东南亚创建了庞大的企业,白手起家,缔造橡肢王国,成为商界翘楚;他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虽身处异乡,但时刻关注祖国命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四方奔走,团结广大南洋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支援抗战,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卓越贡献;他家财万贯,却生活俭朴,一心兴教育,创办并独立支撑厦门大学十数载,创办著名的“集美学校”,为教育累计捐款约一亿美元,享有“倾家兴学”的美誉。
    • 陈鸿祥
    • 摘要: 王国维 《题族祖母蒋夫人画兰》,作于1920年.时隔一个世纪之后,要准确解读其诗,不可不切究其人,追踪其事,考辨其诗本事.由王氏父子上溯张謇,他们相继题画所要彰显的精神,就是"写幽花"德洁品高,成"画中《离骚》";从赵孟、管夫人到王欣甫、蒋夫人,追述王、蒋联姻,终成"神仙嘉偶",而历任七县知县的王欣甫,热心公益、重教兴学,在上海任上更促办名校"澄衷学校",走出了胡适这样的名人;并且以开阔深邃的学术视阈,破解"婆娑",索隐"吴兴",由画而曲,盛大的海宁曲会汇聚了昆剧名家俞粟庐、俞振飞父子,足以令"吴兴百种"的臧懋循"望尘而拜".曲学"不祧之祖"王国维,以亦庄亦谐的题画诗,使人们得享诗画词曲之乐.
    • 王欢
    •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育人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样立德,怎样树人"。我们以"为民德""为人德"和"立身德"贯通人的类性.
    • 赵逵夫
    • 摘要: 陇南各县一直保留着尊师、重教、兴学的风气.宋代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碑文不少,而且记述了一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十分有眼光且难能可贵的作法,可以大大充实甘肃教育史的内容.其中记载了一些清官良吏对教育的重视,如创建、扩建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及应试的经费等.有几个县的有关碑文中提出以高额的薪金与各种补贴引进外地优秀教师,并对优秀学生分等进行奖励.还有些教泽碑、德教碑,记载了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老师辛勤从教,培育出一批一批优秀学生的事迹.这对于弘扬陇南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有很大的意义.
    • 杨国强
    • 摘要: 清末最后十年朝廷力行“兴学”,以国家权力大规模地催生出古所未有的学堂。其立意在于效西法养成人才,“拯此艰危”而图富强。但作为一个实际施行的过程,兴学于“库储一空如洗”之日,只能是“立学之费取之于农”,而后官府的捐税苛敛和抗官的“民变”因果递连,化为社会震荡;作为一个继科举而起的过程,学堂之“入校肄业,莫不索费”所造成的富民有“出身之荣”,贫民蒙“失学之苦”,在曾经的“科举之公”对照下,已成为一种随教育而来的社会不公平;作为一个育才的过程,常见于“乡邑子弟,负笈城市”,之后“归责亲戚故旧,无一可以入目”而成其“别树阶级,拒人千里”,与“民间最恶学堂”的互相对照,又以知识人和大众的深度隔阂演化为社会脱节。清末以急迫兴学为要务,而同时的社会震荡、社会不公平和社会脱节,则显示了这个过程所内含的历史矛盾。
    • 陶行知
    • 摘要: 南京在前清为两江之都会,和安徽有密切的历史关系,就地理说,又和安徽十分接近。中国兴学以来,南京即为全国教育中心说,又和安徽的学者和学生来此传道授业的,素来很多。前清即有上江公学之设,民国成立后,因故停办,殊为憾事。“五四”以后,安徽学潮屡起,学生不能安心肄业,投到南京求学的,源源不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