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康区

康区

康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2287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思想战线、西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四次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等;康区的相关文献由167位作者贡献,包括石硕、向玉成、黄辛建等。

康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287 占比:99.46%

总计:42517篇

康区—发文趋势图

康区

-研究学者

  • 石硕
  • 向玉成
  • 黄辛建
  • 肖萍
  • 邹立波
  • 土呷
  • 玉珠措姆
  • 裴儒弟
  • 高晓波
  • 朱茂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康区藏文古写本丛刊(第一辑)本书收录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研究员徐丽华几十年来从康区收集来的藏文古写本900多种,内容主要涉及吐蕃之前的卯宿星历、苯教古老的丧葬仪式、禳灾仪式、消灾、除秽和洁净经,以及仪式画片和民歌等。写本中有泥金泥银的精写本,还有用金、银、珊瑚、海螺、砗磲、绿松石、朱砂等书写的五宝本、七宝本,以及用烟炱墨、松烟墨、汉墨书写的本子,其墨色清晰,书写工整,反映了明清时期康区的书法水平以及楷书、行书和草书各种字体。
    • 王海兵
    • 摘要: 刘文辉的治康方略包含建省、经边、对藏三个层面。争取生存权是建设新西康的根本动机和出发点,发展经济、加强民族联系、促进边民教育、健全基层组织、培训干部、澄清吏治、加强西康与中央及四川的联系等是建设新西康的主要内容。在经边方面,刘文辉采取“三化政策”和“因教制宜”原则。政治吸引、宗教联系、经济运用、军事戍防则是刘文辉对藏工作的主要策略。这些治康方略的推行,稳定了刘文辉在康区的统治,促进了康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康、藏关系改善,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西南边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 裴儒弟
    • 摘要: 民初北洋政府在川边设立镇守使,以绥靖地方,对于“固川卫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毅是第一任川边镇守使,上任后积极经营川边,采取了若干治理措施,如整编军队、缩减开支、推行新税、维护康藏边界稳定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1914年9月乡城发生了“陈步三兵变”事件,张毅应对不力,数月之后被革职,其治理康区的计划也随之付诸东流,并导致了乡城地区长期处于失治状态。张毅在任期间川边治理的整体成效不佳。
    • 王川
    • 摘要: 清末民初因辛亥革命、“西征”西藏而全国瞩目的政治人物尹昌衡(1884-1953),其政治、战略、军事哲学的丰富内涵及地位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重视。比较而言,尹昌衡经营康区的思想,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尹昌衡1912年在“西征”路上,对康区交通状况有了亲身体验,升华了他重视发展康区交通的战略思想。尹昌衡发展康区交通的战略思想,包括兴建西藏“工步”(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至四川巴塘(今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之“轻便铁道”“川藏铁道”(即川藏铁路、川藏公路)等内涵,是基于他对康区国防、战略重要地位的认识。只是由于民初国际形势复杂,英国对中国西藏政局的干涉,民国初年政局变化太快,兼之尹昌衡在政坛时间短暂,因此,尹昌衡发展康区的战略思想没有真正开展。但在其退出政治舞台后的一段时间内,与之相似的康藏交通建设措施却得以继续推进和发展,后人常念及他的初创,表明他对于后世有所影响。
    • 玉珠措姆; 布钢·羌兴仓
    • 摘要: 近代康区不仅是诸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势力活动的“中间地带”,同时也是贸易、商业活动和文化观念交流十分活跃的地区。通过汉藏商人丁正华、邦达仓的个案,对于研究康区成为不同族群间相互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走廊”、作为“文化中介人”的商人在康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带来新思想、新观念,并积极投身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实践活动,客观上加强了各民族间贸易互惠,增进了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康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
    • 王丽娜
    • 摘要: 行政区划是中央政府治理地方的重要依托,其中行政边界的划定是关键.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朝实现了对康区的全面控制,康区在治藏战略中的前沿与依托地位初步确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康区的统治,发挥其在治藏中的地位与作用,清朝展开了川、滇、藏的划界行动."以何为界""何以为界"以及"如何划界",不仅是划界过程中的实践问题,而且关系到清朝对康藏地区的施政与治理.因此,清朝雍正时期在划界过程中,着眼于对康区与西藏的治理,综合考察划界区域的天然地理界线、民众归化程度、入藏道路畅通情况等因素,以形成隔绝与保持联通的辩证方式,最终划定了川、滇、藏之间的行政界线,由此奠定了康区在治藏中的战略性地位,并对其后的康藏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朱娅玲
    • 摘要: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人大量涌入位于西藏与四川腹地之间的康区,他们在当地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与康区藏族女性的接触交流日益增加,留下了大量英文书写的游记、日志、纪行和考察报告等。西人笔下勾勒的康区女性形象日渐完善,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康区女性美丽出众的相貌、多元的婚姻状况、吃苦耐劳的品性、聪慧能干的“阿佳”以及离群索居的尼僧等几个方面。不过,由于观察者身份背景、个人旨趣的不同,其考察角度、评述立场、看法、观点等纷纭复杂,对康区女性的褒贬亦殊异。西方英文文献中康区女性形象的塑造,既反映出西方世界对东方康藏文明的认知和想象,也折射出近代西方社会对女权运动、女性研究等话题日渐增长的兴趣。近代西人关于藏族女性的记载和评价是西方社会认识和了解康藏文明的一扇窗口,为传统的女性研究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 王海兵
    • 摘要: 康区食盐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的井盐和湖盐(池盐),川盐、滇盐等内地盐一般流通于康区的汉藏杂居之地.不同地方的盐业资源在康区形成了各自的行销区域.食盐贸易是维持康区内部及其周边族群关系的重要机制和纽带.康区食盐交换对象以粮食为主,茶叶及其他日用杂货为辅,食盐的运销商主要是藏商.康区盐产多被土司或寺庙控制,自由贸易是盐业的常态.自清代开始,部分嘉绒藏区以及中甸、维西等地先后导入内地的引岸制.清末盐井被收归官办后,实行以盐税征收为核心的商人包销制.随着官府对康区盐务管控的加强,毗邻省区之间的盐利之争成了康区盐务的重要症结.特殊的自然、人文和历史形成的传统交换关系,以及多元化的盐务管控,共同造就了康区盐市与盐政鲜明的地域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