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学

西学

西学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6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642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求索、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西学的相关文献由99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先明、赖继年、吴思增等。

西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6 占比:99.7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9%

总计:1049篇

西学—发文趋势图

西学

-研究学者

  • 王先明
  • 赖继年
  • 吴思增
  • 唐明贵
  • 李长莉
  • 杨全顺
  • 魏义霞
  • 何兆武
  • 刘虹
  • 姚彦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诗敏; 雷中行
    • 摘要: 分析了近四十年来有关近代百科全书研究的三个层次:近代百科全书的内涵、产生和发展脉络考察;百科全书现象中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的转变;百科全书变化与社会和时代变迁的关系。同时,评述学界研究中的重点与不足,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有所助益。
    • 骆姚
    • 摘要: 汉译西学书系明清时期在华传教士与中国学者用中文编译、撰述的介绍西欧文化的书籍。17世纪伊始,许筠、郑斗源等朝鲜王朝赴京使臣陆续将汉译西学书带回本国,汉译西学书随之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开来。其传播既受惠于清代中朝关系的重构与清廷之德化政策,又归因于朝鲜君民对典籍的渴求。汉译西学书的传来,推动了朝鲜西学的产生及天主教的传播,促进了朝鲜王朝自然科学进步与华夷观转变。尽管它曾给传统朝鲜社会以冲击,但并未撼动旧的统治根基与统治思想,也未能促使朝鲜王朝走上近代化。
    • 谭丹
    • 摘要: 抬头可见之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致力于揭示近世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内涵演变,解释其新知如何发生、传播,指出明末清初,西来传教士在月球新知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前期学术曾将传统天文历算与近代科学中的月亮知识相互调和。清末民初时,月食救护与月球新知的矛盾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中的焦点,月亮的科学话语交织着文明的焦虑和紧张感。20世纪30年代以后,更为严密、精确的月球知识得到传播,月亮的神话成分受到更大冲击,月亮观念因此实现根本转变,但其中的人文内涵却并未消失。
    • 刘永祥; 李鑫
    • 摘要: 《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是经世派推行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它能够借着漕粮海运的东风引发连锁反应,证明改革成为时代诉求、第一代经世派已初步成型。他们试图以实政为载体,重新确定儒学的经世内核,向乾嘉以来埋头考据、不问世事的学风发起总冲击。魏源既不选入烦琐考证文章,也不选入空谈心性文章,而将是否符合经世之义作为最高评判标准,隐含着破除门户之争、实现儒学统一,进而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的深层用意。《皇朝经世文编》虽然整体上属于旧学范畴,但已显露出较为明显的防外患意识,尤其是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芽。西学被逐步纳入经世范畴,而经世的内涵,则因西学的引入最终发生质的改变。
    • 陈志辉
    • 摘要: 清代中叶,广东道教徒李明彻曾编绘出版以《圜天图说》为代表的科学著作。虽然《圜天图说》只是一部内容比较基础的天文地理学普及著作,但由于阮元等著名学者把《圜天图说》著录于方志,并在李明彻主持的纯阳观内,赞助建立杨孚和崔清献两位广东名儒的专祠,提升了李明彻的学术地位。受此影响,经学家林昌彝把《圜天图说》抄入其《三礼通释》,使该书重塑为儒家礼学知识著作。李明彻科学著作融入了大量西学元素,受到了在华西人的关注。在戊戌变法时期,《圜天图说》被小说家吴趼人重新发现,同时也被不法书商盗版托名为西学新书牟利。
    • 陈尧
    • 摘要: 近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处于劣势地位,存在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必须进行思想启蒙与政治救亡,并且在世界竞争的优胜劣汰中保持自强不息的斗志,以获取生存的正常权利,恢复强国地位。此时期的革命派人士不仅希望中国不受侵略和凌辱,还希望中国能够恢复天朝上国时的优势地位。救亡启蒙在近代仅仅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而最终目标是使中国发展为世界强国。在民族心理上,革命派人士主张必须恢复泱泱大国的实力,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在西学方面寻求思想的启蒙,以进化为依据恢复强国的地位,用制度的变革保证政治救亡的有效性。革命派的重要人物章太炎、孙中山以救亡启蒙为革命目标,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实现民族复兴。
    • 徐道彬; 李超越
    • 摘要: 清代考据学与西学的相遇,是近代学术饶有兴味的话题。王鸣盛作为乾嘉汉学的代表人物,与当时许多学者一样都受到了西学的熏染和刺激。通过梳理和分析其《蛾术编》等相关资料,发现这位考据学家虽然顺从当时主流的“西学中源”说,却能以中学审视西学,以西学反思中学,在考经证史中会通中西,折中有见,反映出当时考据学者对待西学的一般态度及其时代局限性。
    • 黄嘉庆
    • 摘要: 章太炎早年所作的《膏兰室札记》中有不少关涉西学的部分,但由于太炎缺乏西方知识背景,而以训诂等传统手段来理解西学,导致其“西学”与今人所理解的自然科学产生了很大区别。首先,由于缺乏数学训练,他所理解的“西学”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知识;其次,他以感官为标准判断知识的正确性,使其“西学”知识只能停留在感官层面。最后,这些经过转化的“西学”,又生产出了新的“知识”。章太炎在与西学的互动中,发展出了对“西学”的独特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参与了他此后的理论建构。
    • 薛桂谭
    • 摘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强大的西方文明冲击着曾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而又积弱已久的中华民族。面对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当时的中国是如何应对如暴风雨般蜂拥而来的西方文明体系和文化冲击的?“西学东渐”背景下,有着相似文明的中日两国在接受西学方面又有何异同?该文通过解读近代史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考察,并对清末西学的传入及借道日本学习西方的事实进一步进行了论证。
    • 余富团
    • 摘要: 清末民初是一个学术与国家承前启后的大变革时代.其时,中国知识界对时代变迁保持特殊的因应和关切.他们对清代和"近"世中、西学术进行较全面的总结式回顾与思考;同时,就中、西学的发展融合、学术发展路径、学术的"过渡时代"特征、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清末民初学术发展的总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