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吕振羽

吕振羽

吕振羽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专利文献60074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求索、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吕振羽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戴开柱、朱政惠、刘茂林等。

吕振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60074 占比:99.70%

总计:60256篇

吕振羽—发文趋势图

吕振羽

-研究学者

  • 戴开柱
  • 朱政惠
  • 刘茂林
  • 彭忠信
  • 杜蒸民
  • 吕振羽
  • 李勇
  • 翟清福
  • 冯晓蔚
  • 刘开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为更好地组织和动员民众抗日,培养民众运动骨干,湖南各级党组织创办了各类战时学校、培训班。其中,塘田战时讲学院影响很大。1938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派共产党员吕振羽通过统战关系,在塘田主持创办战时讲学院。9月15日,讲学院正式开学。讲学院发扬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的学风,办学宗旨为“树文化据点于农村”“建救亡工作据点于农村”。办学方针是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向广大青年进行阶级教育、民族教育和战时教育,培养各类干部,为民族解放输送人才。
    • 徐国利; 陈晨
    • 摘要: 20世纪前期以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先秦民主思想做了深入研究。他们结合具体社会构造和社会关系阐释先秦民主思想,其阐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人的发现、天民合一、赋民权利。在探讨先秦民主思想产生的根源时,郭沫若立足于人民解放视角,吕振羽以阶级斗争作为维度,侯外庐主要从土地私有的显族历史进行说明。他们既肯定先秦民主思想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和批判,又揭示其脱离时代的空想和局限。他们开创了先秦民主思想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范式,但也存在不足。
    • 察应坤
    • 摘要: 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以实现社会的有效整合为目标的,对于如何解决20世纪之初的农村危机,谋求农业、农村、农民的出路,不同的思想群体有着不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方式。吕振羽加入以王鸿一为核心的“村治派”,并担任《村治月刊》主编。受社会情境和个人经历变化的影响,吕振羽从一开始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下的乡村自治”,到后来转向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级斗争”来解决农村危机。吕振羽思想的变化,正反映出20世纪前期左派知识人由“社会改良”向“社会革命”转移的普遍性认识倾向。
    • 李勇
    • 摘要: 在"西周封建说"首创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的一些模糊认识有待澄清。吕振羽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角度提出"西周封建说"之时,人们对于"封建"的流行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之上。可是,由于范文澜的地位和威望高于吕振羽,后来其关于"西周封建说"的论述也更为系统,因此学界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角度讨论"西周封建说"皆以范文澜为代表。范文澜在"西周封建说"问题上推崇吴玉章,造成是吴玉章首创"西周封建说"的印象。即使说是吴玉章提出"西周封建说",那也应是在吕振羽之后。同时,说吴玉章受到吕振羽的影响,则还需作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讨。
    • 董梦婷
    • 摘要: 民族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表现为一种民族情感、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其在民族国家凝聚力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在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指导下,立足中国民族历史实际,从分析“各民族存在的客观历史及发展历程,证明各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平等地位;正视民族斗争的历史现象及其中蕴含的阶级矛盾实质,激发各民族坚决抵御外侮的民族斗争精神;揭示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同化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巩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凝聚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建构民族主义的有益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和现实影响。
    • 谢文娟
    • 摘要: 吕振羽的村治理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他提出“村民自治运动”概念,认为村治运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出路,乡村自治是一种“人民自治”,村民是乡村自治的主体,村民大会是乡村自治的组织保障,解决经济问题是乡村自治的前提,普及民众教育是乡村自治的关键。吕振羽关于乡村自治的独到见解,启发我们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教育、重塑乡村自治文化等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李洁; 彭希林
    • 摘要: 从思政教育价值的角度探析吕振羽的史学研究,探析其对思政教育理论内涵的充实、对思政教育示例素材的提供、对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促进、对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的促进等,以拓展进行吕振羽研究的广度,增强思政教育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孙冬华; 彭忠信
    • 摘要: 吕振羽从小就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他自觉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内在动力和最强基因。正是这种动力和基因造就的爱国行动自觉,绘成了吕振羽在不断否定和排除中靠近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对比和应用中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理性批判和斗争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轨迹,也是在这种理论—实践的辩证循环中,吕振羽成为一个忠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探索出了一条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为新时代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借鉴。
    • 李勇
    • 摘要: 吕振羽充分认识到史料缺乏与真伪杂存对于历史研究的消极影响.他主张把神话传说和出土文物、民族材料结合起来,以解决中国史前史研究史料缺乏问题,主张充分吸纳他人辨伪成果以克服史料真伪杂存问题.他明确把史料区分为“正料”和“副料”,多次阐释史料搜集与整理的重要性,在史料解读方面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从而与实验主义划清界线.吕振羽在史前史研究中对神话史料的处理,与神话学家的研究殊途同归,无论是在科学主义还是在后现代主义观照下,都有其学术合法性.
    • 李勇
    • 摘要: 民国时期,吕振羽把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批评为实验主义.事实上,无论在治史理念,还是在史学实践方面,郭沫若史学确实具有实验主义特征.但是,郭沫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解读中国古史,终于跟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划界分野.究其根源,吕振羽是因为要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和从郭沫若那里受益的秋泽修二的法西斯主义史学而不得不涉及郭沫若.吕振羽的这一批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努力尝试破解史料匮乏之窘,在史料学上是对实验主义的又一次突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