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民俗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1024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8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566种,包括青海社会科学、民俗研究、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经济论坛、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炎帝神农与中医药文化论坛等;民俗学的相关文献由913位作者贡献,包括董晓萍、施爱东、万建中等。
民俗学
-研究学者
- 董晓萍
- 施爱东
- 万建中
- 岳永逸
- 张举文
- 刘铁梁
- 吕微
- 户晓辉
- 王文宝
- 过伟
- 何彬
- 刘锡诚
- 孙郁
- 安德明
- 张斌
- 张翠霞
- 李向振
- 段宝林
- 郭西梁
- 丹·本-阿默思美1
- 刁统菊
- 张建军
- 张永
- 杨利慧
- 杨红玉
- 林德山
- 洪映红
- 焦学振
- 王杰文
- 罗夏梓平
- 钟敬文
- 陈勤建
- 高丙中
- 黄永林
- 黄鹏
- 丘桓兴
- 严考亮
- 于鲁·瓦尔克
- 代文凡
- 代珍
- 仲富兰
- 何书彬
- 余悦
- 侯法花
- 冯骥才
- 刘倩
- 刘晓春
- 刘魁立
- 叶涛
- 向云驹
-
-
张青仁
- 《开放时代》
| 2020年
-
摘要:
在民族国家兴起的背景下,对底层民众直接的、非正式动员的民众主义思潮出现在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世界各地.作为底层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受到民众主义者的青睐,由此促成了民俗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兴起.内生于民众主义者的建构性与反建构性的矛盾,铸就了民俗学建构性和本真性的张力关系.民众主义支配着民俗学的发展轨迹,甚至对其产生了污名化的影响,造成民俗学危机的出现.我们应当吸收“日常生活”概念中的权力与批判意识,确立民俗作为日常生活边缘性的文化生产实践的内涵,以日常生活的概念解构民众主义的支配,形成民俗学批判与反思的自觉,进而将日常生活转变为美好生活的来源和消除区隔的良善资源,以此重建民俗学的学术根基.
-
-
王逸凡
- 《建筑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建筑民族志”作为一种基于图绘的研究方法,指向日本近现代建筑中的“考现学”历史线索,其进程一直受到建筑文化研究中民俗学思潮的影响.将建筑民族志置于东西方之间建筑思想传播的视角下开展论述,进而阐明自考现学以来的理论方法创新如何发展为当下建筑学科的国际讨论与知识产生的一个重要部分.
-
-
吕跃军;
肖文
- 《贵州民族研究》
| 2020年
-
摘要:
绕三灵是云南洱海地区沿袭上千年的白族传统民俗,其中有许多关于灾害的民间传说和应对灾害的祭祀仪式.运用灾害民俗学的观点和方法,围绕传说、仪式与灾害的关系,对绕三灵记忆装置中的干旱、洪水、疾病、生育等灾害记忆进行解读,从中发现洱海地区灾害的文化特征及人们应对灾害的文化选择.绕三灵的灾害记忆是通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记忆装置进行传承,这种传承体现了白族人民积极应对灾害,与灾害抗争的意志和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
李向振
- 《民俗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知识生产危机.面对社会转型和生活革命等现实问题,民俗学难以提供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有效解释或解决方案;在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世界民俗学进行对话时,难以提供对等的理论体系和话语工具;在社会大众认知方面也很少提供较有深度的专业知识.这些都是学科危机的现实表现.围绕民俗学学科危机,不少学者基于不同表述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其中实践民俗学是近些年来较有研究活力的学术概念.尽管目前在许多具体问题上仍有较大分歧,但实践民俗学在知识生产层面的学术潜力已日渐显现.结合现代性反思并继续深挖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生产机制,对于纾解民俗学学科之困有莫大助益.
-
-
罗兆均;
张渝;
西萍
-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 2020年
-
摘要:
在经济发展模式演变下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深研究者"与"创造性建构者"的民俗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提出民俗学学科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才培养仍存在参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践应用性不足等问题.服务于新时代的民俗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进一步推动理论发展以夯实专业基础,加强田野调查以提升实践运用能力,注重学科交叉性以拓展实践视野等.
-
-
-
-
-
-
王璟;
李宗刚
- 《民俗研究》
| 2020年
-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受文学革命影响而蓬勃发展,积极承担启蒙使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多所大学开设了民间文学类课程.这些课程真实地反映了民间文学教育在其草创之初的积极探索状态,彰显了民间文学多重的价值和强大的影响.挖掘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类课程史料,总结民间文学教育的发展特点,评价其所取得的成就并探索深层原因,这对于在新时代积极推进民间文学类课程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民间文学教育优势,推动民间文学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
-
丁昶;
张珈敏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27届(江西)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生活文化是密切相联的.本文以山东省荣成市遗存的海草房古民居为研究对象,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民俗学基本理论和海草房民居基本特征的研究,分析了民俗学观点对于荣成海草房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意在探寻民俗生活文化中古民居的传统形态,这对今后的海草房民居的发展和传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Wangfan;
王帆;
Haohuihui;
郝辉辉
- 《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生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妙峰山号称中国民俗学的一块"试验田",民俗学田野考察的方法从这里发源.并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历经九十余年而不断发展.关于妙峰山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建国前是发源阶段,这一时期妙峰山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香会的历史沿革、组织形制详细记述.改革开放以后对妙峰山研究复兴,出现了一批专门的民俗学者,对妙峰山香会和碧霞元君信仰进行长期的调查和研究.近年来对妙峰山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且其研究视角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著作文集也不断涌现.不仅从传统民俗学的角度,还从旅游资源开发和"非遗"发掘和保护视角对妙峰山庙会进行研究.本文对妙峰山相关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对现有研究及存在之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述.
-
-
孙乃琨
- 《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对抗战民歌民谣的民俗学研究一方面多从类与量的整体上来研究,另一方面多从民歌本身的语言学及音乐学角度着手,做文本研究.又因为抗战民歌民谣创作时间持续长,作者多作品量大,地域分布广,影响范围大,题材内容社会性强,丰富深刻并且文学形式灵活多样,而造成对抗战民歌民谣研究的困难与空缺,这也与民俗学之前研究方法相关——多关注民俗事象起源与呈现传统.可随着民俗学研究当代化的转向,本文试图从民歌民谣本体与类中跳脱出来,分析《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谣与"王二小"民间故事的关系,探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文本生成与媒介传播问题,打开新的思考传统历史的一扇门.
-
-
汪欣
- 《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应用型专业.当前,全国一些科研院校都设置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专业.笔者分别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和艺术人类学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和艺术人类学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独特而开放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如今,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和研究方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论都尚不完善、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如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正是出于这种思考,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开展以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和艺术人类学为其提供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以期构建更为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理论和方法论。
-
-
-
杨云
-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拉祜族芦笙舞历史悠久,它不仅保留有传统的祭祀乐舞,也保留着大量的生活劳动歌舞.从拉祜族的芦笙舞中可以找到拉祜族人民的宗教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和节日习俗的演变及发展.芦笙舞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有模式性、群体性和变异性等民俗文化的特点.研究拉祜族芦笙舞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需从研究拉祜族芦笙舞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入手.正是芦笙舞这种与生产劳作、节日活动和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相互依存、多元一体的民俗特征,使得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能经久流传和播布、生生不息,始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使芦笙舞从娱神到娱人进而成为拉枯族的一种审美符号并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