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言志

言志

言志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3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2篇、专利文献108篇;相关期刊274种,包括江海学刊、青春岁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言志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范永康、孟庆丽、杨娟等。

言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2 占比:75.45%

专利文献>

论文:108 占比:24.55%

总计:440篇

言志—发文趋势图

言志

-研究学者

  • 范永康
  • 孟庆丽
  • 杨娟
  • 王淦生
  • 乙常青
  • 刘嘉
  • 刘青海
  • 吴周文
  • 姜艳
  • 孙立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党圣元
    • 摘要: 中国古代文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价值思想和学说,实际上就是一座文学价值论的宝库。这些思想和学说,植根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传统哲学价值论、传统思维以及传统文学艺术这片沃土之中,因此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从孔子到《诗大序》《乐记》,形成了一个对文学的价值功能作用进行整合与建构的思想认识和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儒家“诗教”原则,标志着古人文学价值思想的自觉,亦标志着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中文学价值观话语系统的正式建立。主张文学本体构成与宇宙——人生对应,审美与人格——道德融合,文心、诗心与生命——心灵会通,诗教、文道与价值——意义同构,是儒家文学价值思想最基本的特征,就形态而论,传统文论归根结底是关于文学价值的理论,其落脚点在于文学价值的认识、阐发和文学价值观的建构。因此,从功能论这一层面和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学思想是一种价值本体论的理论批评话语形态。
    • 摘要: 栾栋(195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索邦大学国家博士。发表专著译著10余种,论文百余篇。《感性学发微》《文学通化论》等著述以创新见长。其“化思”对人文裂变有补苴,“曝栝”对“三易”异同有反思,“辟解”对辩证法有勾兑,“归念”对“言志”“诗意栖居”等诗学有突破,“熔铸”对比较研究有检点,“他动”对跟风学术有矫……静笃治学是其所好。
    • 李向昇
    • 摘要: 新文學運動時期周作人不滿一般論文學史者對明清散文發展的論述,認爲他們一來抹殺了晚明小品,二來以桐城派概括清代文章太過籠統。因此他標榜晚明小品,推崇公安派的文學觀,甚至引爲新文學運動的同調。他的這一觀點影響巨大,後凡論述明清散文者無不論及小品文,衆多文學史著作也開始重視明清散文,且尤其推崇小品文。然而實際上這一現象的形成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背後涉及到了載道與抒情兩種文學觀之間的角力。兩種論述之間何者更爲準確?如何較爲客觀準確的描述明清之際散文的發展,以及古文與小品之間的關係,成爲了問題。本文擬從周作人對明清散文的論述切入,梳理前人對明清散文發展的兩種論述,並揭示這兩種論述背後的文學觀,從而指出周作人二分“言志”與“載道”的論述儘管未必準確,但對論述明清散文發展仍有重要意義:分析明清之際小品文作者的古文觀與古文家的小品文創作,可以知道小品與古文的關係並不如周作人所描述的那般對立,然而周作人所强調的“言志”與“載道”的緊張關係,正正是明清散文演變的内在動力。
    • 刘青海
    • 摘要: 中唐时代,随着近体诗的继续发展,尤其是齐梁体的流行,缘情之说有了重新流行的趋势。独孤及标举以王道教化为本的言志论,梁肃提倡“先道德而后文学”,都属于古文家一派的文学本体论;但他们在发展传统言志、比兴之说的同时,也使用六朝以来流行的缘情说。权德舆对独孤及的言志论有较多的继承,但他倡言“缘情放言”,肯定“丽藻”“清词”,甚至有“焕然丽藻,丕变时风”的表述,结合其创作来看,其本体论总体上是偏重于缘情说的。在这种复杂、多重的表述语境中,不但传统上被视为正宗的言志说获得新义,更重要的是被视为六朝绮靡诗风之根源的缘情说也被赋予了新内容。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唐诗文创作的实践中,言志、缘情两说得到了新的统一。
    • 肖正广
    • 摘要: 姚华(1876-1930)字一鄂、重光,晚年号茫父,系贵州在中国近代史中较为杰出的文人,《中国文学大辞典》载:“其与友人相聚,或争辩金石之伪,竟至攘臂;或诙谑百出,全屋鼎沸。陈师曾曾绘《莲华庵图》,以志其盛。其五十寿辰时,梁启超特作五古一首申贺,诙谐风趣,读之可见其为人。姚华和作一首,言志抒怀,滑稽生动,不亚梁(启超)诗。”
    • 钱志熙
    • 摘要: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性为本的诗学思想开始确立,言志缘情之外,时人多以“吟咏情性”称作诗之事.唐人诗学接受《大序》变风变雅及南北朝的情性之说,其对作诗之事的基本标述即为吟咏情性,并且赋予传统情性论以重视个性、崇尚自然等审美观念.唐人诗学虽崇尚教化之旨,但基本的立场在于“吟咏情性”的变风之作.宋人的情性论与个体伦理本质相结合,是宋诗重理的思想根源.明清诗家仍沿传统的情性之说,以情性为诗歌之本,其中又有强调个性自然抒发、重视灵感与创新的性灵派之说.
    • 菊潭
    • 摘要: 赵玉林吟丈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回忆往事,难以沉静。我那时献的挽联写道:“灵响人瑞,乾坤有几?吟痕墨馨,风月无涯。”赞美其人生的典范意义。
    • 喜橘橘(绘)
    • 摘要: 古人的诗文,多是含蓄的,言志时便颂梅、咏荷,写愁情时便道凉夜、落花。正因这含蓄,诗人寄情于景,一句诗,往往就是一幅画。只是因每人的阅历不同,读诗时脑中所绘之景也有差别。不知你读到以下诗句时,想到的是何种景致呢?
    • 杨会
    • 摘要: 文章从电影文化和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客观地阐述中国早期电影的诗学表征及其文化内涵,注重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电影作品的艺术创新、叙事范式和审美格调,而且关注早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迁.对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电影作品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挖掘,旨在探索中国早期电影的艺术特质及历史形态,建构出中国早期电影诗学发展变迁全景图.
    • 周彪林
    • 摘要: 时序已进入初夏,暖风轻盈而至,阳光照耀着每一寸方土,悠悠荷塘传来悦耳的蛙鸣声…….走在荷塘柳荫下,欣赏着亭亭玉立的荷花,享受着一望无际的荷颜绿色,不禁让我想起了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以物言志,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