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诗
赋诗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7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331种,包括台声、文史知识、党建文汇:下半月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年两岸四地“《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等;赋诗的相关文献由424位作者贡献,包括毛振华、张宜斌、徐耀寰等。
赋诗
-研究学者
- 毛振华
- 张宜斌
- 徐耀寰
- 林岗
- 马银琴
- 于淑娟
- 侯睿哲
- 傅晓杉
- 刘建波
- 刘昆庸
- 吴文浪
- 夏继先
- 安然
- 尤兢生
- 庞坚
- 张壮年
- 张雨
- 李中华
- 杨树郁
- 杨钊
- 王广力
- 王林绪
- 王震亚
- 琦君
- 罗永常
- 郑作广
- 陈蓉
- (明)刘基
- (清)吴敏树
- Oujinchang
- 丁坤照
- 丁妮
- 丁小禾
- 丁进
- 严阳
- 乙常青
- 于道科(指导)
- 付志远
- 付林鹏1
- 代小红
- 任玉梅(记录)
- 何守伦1
- 余显斌
- 佚名
- 俞志慧
- 俞益萍
- 倪方六
- 傅修海
- 克里斯汀
- 冯佳
-
-
-
-
摘要: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就勤奋好学,但是家徒四壁,根本无力支付学费。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便到山上的寺庙里借读,并在那里打杂,勉强糊口。范仲淹虽然家贫,但他学习刻苦、谦逊上进寺里的人都很喜欢他。
-
-
草儿
-
-
摘要:
春天是一个诗一般的季节,在明媚的春光里,无论你走到哪里,可能都会产生一种“此情此景我想赋诗一首”的冲动。这个周末,和爸爸一起走进家乡的美景,创作一首送给家乡的小诗吧!我老爸的家乡是一个叫兴化的地方,每年4月份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是那里最美的时候!面对这样的美景,老爸忍不住赋诗一首--风儿飘飘小船摇,水流淙淙路路通。
-
-
刘晓旭
-
-
摘要:
唐宋诗歌中常常可见对于诗歌写作行为本身的呈现,有时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意象出现,更多的则明确指涉此时此刻的写作状态。杜甫诗中对于诗歌写作行为的书写与前此的诗人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呈现出写作之时具体的情态,这一特征也被宋代诗人所继承。在陈与义和陆游的诗中,诗人更偏向于使用“寻诗”与“哦诗”这样的表达,“寻诗”更加强调诗歌写作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哦诗”则与吟哦之时发出的哦诗之声密切相关。而诗歌中出现的对于诗歌写作本身的关注也关涉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对此时此刻诗歌写作行为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作者对于自身诗人身份的明确自觉。
-
-
蔡震
-
-
摘要:
“新人对对如堡垒”抗战期间,郭沫若先是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主持文化工作委员会,周围总是有许多一起工作的年轻人。在三厅和文工会,大家心心相系,共赴国难,就像在一个大家庭一样,所以连重庆乡下那处夏天用来办公的地方都被称为全家院子。郭沫若仿佛一个大家长,他曾为不少年轻人或题诗证婚,或赋诗以为纪念,留下一些这样的诗作。
-
-
郑可欣;
于道科(指导)
-
-
摘要:
时代的浪潮中,我辈如一叶叶轻舟,正扬起理想之帆,奔赴自己的远方。然而现实与时代向我辈青年发出了挑战--何以远航,驶向远方?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我们应该以修身养性为舟。明白修身养性是一个人立于社会之本,是万事成功的必要准备。看,陶渊明正“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
黄清华;
郑泽婷
-
-
摘要:
唐英后乐图石像是唐英生平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乾隆十五年镌刻而成,一直深得唐家上下珍视,唐英曾为之赋诗记录,入选《陶人心语》文集,其后隐而不显,几没于尘世,直至2013年春夏之际重现海外,幸为香江藏家所遇,此乃近一百年来唐英研究最重要之物,世人由此方得了解唐英晚年的真实面容,至为可贵!石像宽约50厘米,通高34厘米,厚近26厘米,重达32公斤。
-
-
王盈科
-
-
摘要:
孔子是文献有征明确将“兴”与《诗》联系起来的第一人,而后人对孔子所言“兴”的解读都指向一种发散性的、跳跃性的思维方式。而检讨孔子论《诗》之言,我们发现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应该具体展现在周代礼制环境下《诗》的应用形态中,即“赋诗”和“歌诗”两个方面。在《诗》的应用中,人们通过“兴”抵达彼此心领神会的意义指涉之地,或者一种超越理性的“醉境”般的审美境界。而当礼乐环境衰退,随着文本形态的变化,《诗》成为《诗经》,对“兴”的阐释向度也便随之而变。本文拟探讨“兴”在《诗》应用形态中的具体表现。
-
-
郭雯
-
-
摘要:
提起李白,人们总是会心一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白,他是一个狂傲的酒徒,也是一个可爱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关注人生奋斗和成长的励志者。提到李白的诗,我们总能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仗剑走天涯、纵情于山水,人生的不如意对他而言只不过是沿途的风景。他一路行走一路赋诗,到今天,我们已不知晓李白行路有多艰难,却仍能吟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李博
-
-
摘要: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民间诗歌总集,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借用接受美学的观点,《诗经》崇高地位的确立,一方面是由于其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诗》作为“文本”,其本身具有丰富的“不确定域”,经由历代读者、解释者、引用者的不断“具体化”和“重建”,方才成为历代传颂的经典。正如冯天瑜先生在《中华元典精神》中所说:“元典作为历史文献,自有存在的客观内蕴,揭示这种客观存在的内蕴(即文本的‘本义’)及其在原时代的价值,是一种‘我注六经’的过程;元典作为后世反复研读、阐释的文本,又必然要不断注入一代又一代晚出的阅读者和解释者的感受和理解,不断被重新铸造和再度刻勒,从而以更新了的精神被后人所利用,这又是一种‘六经注我’的过程。而元典正是在人们反复地‘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双向过程中,赢得历史典籍的客观地位和生活教科书的常青性。”在后代对于《诗》的引用中,《左传》的用诗十分引人注目,其对《诗》的引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真实历史情况,而且也增强了其文本所具有的文学性。本文试图从赋引诗的影响方面简要研究《左传》中的“赋诗”现象。
-
-
杨浩然
-
-
摘要:
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有一个杜姓好友要去外地任少府(县尉),王勃给他设宴饯行。酒过三巡之后,杜少府感慨地对王勃说:“我在长安生活了二十多年,现在为了做一个芝麻绿豆官而背井离乡,实在于心不甘。而且,这一去千里迢迢,从此和你山水远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了!”
-
-
-
-
张宜斌
- 《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
摘要:
历史上对赋诗的解释,影响最大的是诵诗说与歌诗说,但是,赋字本身并无歌或诵的意思,所以,这两种解释其实都是一种误读.从训诂和文献记载来看,赋诗其实就是献诗,而歌与诵只是献诗的两种基本方式而已.一般而言,礼仪性的赋诗多采用歌的方式,非礼仪性赋诗则多以诵的方式.以歌诗或诵诗来解释赋诗,其实是混淆了赋诗与赋诗方式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