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引诗

引诗

引诗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专利文献15719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北方论丛、社会科学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引诗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文举、肖静、于少飞等。

引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1.08%

专利文献>

论文:15719 占比:98.92%

总计:15891篇

引诗—发文趋势图

引诗

-研究学者

  • 叶文举
  • 肖静
  • 于少飞
  • 冯一鸣
  • 廖名春
  • 张在云
  • 徐佳超
  • 房瑞丽
  • 李婧
  • 李宝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熊芳藩; 吴文文
    • 摘要: 出土文献简、帛《五行》中出现大量引《诗》现象,这些引《诗》现象体现出《诗经》早期流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一方面,通过对简、帛《五行》的引《诗》目的、形式和类别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可具体了解《诗经》这部经典在早期社会中的功用和地位变化情况;另一方面,简、帛《五行》展现的《诗》学思想具有“道德化”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是子思从孔子《诗》学思想中继承发展而来,同时子思这种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诗》学观念又影响作用于之后的孟子学派,从而展现出从孔子、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的儒家“道德化”《诗》学思想发展脉络。
    • 廖名春
    • 摘要: 《荀子·儒效篇》等引诗"无思不服"当读作"无使不服",意为没有命令不服从;"视人罔极"当读作"视人罔恒",意为看起来变化无常;"作此好歌"当读作"作此小歌","小歌"即《赋篇》"其小歌曰"之"小歌";"民之贪乱"当读作"民之念乱",与《小雅·沔水》"莫肯念乱"同,意为民心思乱。《臣道篇》引诗"莫知其他",当读作"莫折其他",意为不会有别的折败、损失;"妨其躬身",当读作"妨其穷身",意为危害终身。
    • 摘要: “诗魔”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郅,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点评: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作诗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
    • 张德明
    • 摘要: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新世纪就已迈入到第十五个年头了,而新世纪十多年来的中国新诗,也一直在平淡甚至平庸的状态中徘徊不前,其中值得反思和检讨的现象与问题实在太多太多,也许单靠和颜悦色的提醒和不痛不痒的批评己经不再能起任何作用了。新世纪诗歌的大小痼疾而今还在持续地生长和蔓延着,似乎大有积重难返之势,我认为现在是到了摇狠话、施拳脚的时候。在此鄙人不惜冒犯众怒,斗胆提出有关新世纪诗歌的八大诘问,以引诗界同仁的高度重视与彻底反省。
    • 施春华; 王贞贞
    • 摘要: 西周初期的《诗》集诗歌、音乐与舞蹈为一体,应用于各类正式典礼场合.然而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崩坏,国家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王室权威不断下降,导致原本用于国家大型典礼的《诗》也逐渐失去了应用的场合.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聘问往来取代了以天子为中心的各类政治典礼,成为当时政治生活的主流,《诗》的应用和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原本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繁复模式开始逐步简化和瓦解,乐、舞的元素逐步消退,而《诗》的文本意义开始逐步凸显,以适应政治社交场合的实际需要.春秋时期《诗》的应用变迁历程,完整映射了西周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礼乐制度的消亡史.
    • 刘加锋
    • 摘要: 东汉诸子在引《诗》时采用了"引用《诗》句""引用《诗》题""借用《诗》句""化用《诗》典"四种方法,并以前两种为主,体现出明显的宗经倾向,后两种方法虽然使用较少,但也体现出东汉诸子"主体性"增强的通变特征.在引《诗》篇章分布方面,东汉诸子引《诗》偏重《雅》《颂》,表现了重"陈义""述德"、轻"言情"的用诗功能.在引《诗》用意方面,东汉诸子引《诗》以礼仪制度、名物训诂和道德修养为主,体现了以《诗》为教的宗经倾向,亦反映了汉学重训诂的治经特色,此外对于思想观念、政论、历史等方面的关注,体现"多元化"的通变特征.上述三方面的引《诗》特点,体现东汉诸子宗经,但又通变,且呈现"主体性""多元化"的特质,这与"新子学"的精神与原则相一致.
    • 周纳宇航
    • 摘要: 王粲为建安引《诗》之冠,现存25首诗中引《诗》的就有12首,凡23次.王粲诗的情志和形貌与其所引《诗经》深度互文.随着东汉中后期以来引《诗》传统的新变和《诗经》抒情传统的复归,王粲诗不同于政治功利的个性化情感经由引《诗》的语言形式抒出,同时又受到引《诗》的规整.王粲凭借出众的《诗》学素养,在引《诗》语意限阈和强力抒情意志的张力之间,形塑了其诗歌作为建安诗歌情感美学典范的中和之美与"风骨"境界.引《诗》的视角得以为王粲诗的"风骨"美学境界正名.
    • 廖名春
    • 摘要: 《荀子·儒效篇》等引诗"无思不服"当读作"无使不服",意为没有命令不服从;"视人罔极"当读作"视人罔恒",意为看起来变化无常;"作此好歌"当读作"作此小歌","小歌"即《赋篇》"其小歌曰"之"小歌";"民之贪乱"当读作"民之念乱",与《小雅·沔水》"莫肯念乱"同,意为民心思乱.《臣道篇》引诗"莫知其他",当读作"莫折其他",意为不会有别的折败、损失;"妨其躬身",当读作"妨其穷身",意为危害终身.
    • 李宝
    • 摘要: 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时间跨度来看,宋代及宋前各个时代、各种体裁的诗词均在题跋文中出现过,上古的杂歌谣辞、中古的乐府竹枝词以及魏晋以来僧人的诗偈,都是题跋文征引的对象;从征引数量和频率来看,宋代之前以征引先秦时代的《诗经》、中古时期的陶渊明、唐代的杜甫、韩愈为最多,同代之中以征引苏轼、黄庭坚为最多;从体裁来看,题跋文征引词数量极少,与词作为宋朝一代文学代表的文学地位极不相称.这种差异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体现着两宋时代的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轨迹.
    • 李宝
    • 摘要: 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时间跨度来看,宋代及宋前各个时代、各种体裁的诗词均在题跋文中出现过,上古的杂歌谣辞、中古的乐府竹枝词以及魏晋以来僧人的诗偈,都是题跋文征引的对象;从征引数量和频率来看,宋代之前以征引先秦时代的《诗经》、中古时期的陶渊明、唐代的杜甫、韩愈为最多,同代之中以征引苏轼、黄庭坚为最多;从体裁来看,题跋文征引词数量极少,与词作为宋朝一代文学代表的文学地位极不相称。这种差异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体现着两宋时代的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轨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